溫馨提示
卓正醫療近期將推出一系列與慢性、急性咳嗽相關的科普文章,每周定時推送,敬請關注。
趙女士是一位30歲的職場人士,平時定期體檢,身體狀況良好。令她苦惱的是,自己近幾年每逢冬春季節就反覆咳嗽。從去年入冬,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咳嗽,一直到今年春天還沒有好轉的跡象,咳得驚天動地。先是自己用了一輪頭孢,沒效果。去醫院看診,醫生說頭孢太弱,給她開了左氧氟沙星,並安慰她,左氧氟沙星抗感染作用很強,一般的細菌性肺炎都可以治好。然而,一周過去,左氧氟沙星也用完了,咳嗽依然沒有緩解。夜間和凌晨劇烈地乾咳,感覺肺都快咳出來了。掛了個特需門診繼續看診,趙女士只有一個訴求:快快治好!這次給她查了個血常規,白細胞和中性粒計數都不高,專家說這種長時間的乾咳,很可能是呼吸道的支原體感染,支原體感染血象不一定會有異常,但是支原體感染對阿奇黴素效果很好,於是處方了5天的阿奇黴素。但是,仍然無效,這下子趙女士就更費解了,換了三種抗生素,按醫生的話說,肺炎和支原體感染都該治好了,可是仍然咳到懷疑人生。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民眾醫學科學素養提高了,大家都明白了普通感冒「吃藥七天好,不吃藥一周好」的基本事實。但是,咳嗽時間一長,大家還是會比較心生疑惑:這到底是感染呢,還是感染呢?很多慢性咳嗽的患者常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和鎮咳藥物,但收效甚微甚至產生諸多不良反應。
咳嗽小知識
其實,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在國內呼吸科門診中,以慢性咳嗽為症狀就診的患者,佔比約三分之一以上。咳嗽病因複雜且涉及面廣,事實上,不但是民眾對咳嗽的病因了解不多,甚至醫生在臨床診治中也常常覺得十分困難。正是基於以上事實,不論是美國、歐洲還是中國,都專門制定了咳嗽診斷和治療指南來指引並規範臨床咳嗽的診治。
我們根據症狀持續時間把咳嗽進行了分類,時間在3周以內的為急性咳嗽,時間3-8周為亞急性咳嗽,時間大於8周的為慢性咳嗽。前面提到的趙女士的例子,已經屬於慢性咳嗽的範疇了。國內慢性咳嗽患者以30-40年齡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而女性的咳嗽反射敏感性可能高於男性。
實際上,對大部分的慢性咳嗽患者而言,病因卻並不是感染,所以在治療中,抗生素並不是主要的治療措施。
抗生素濫用,首先讓患者承擔了本不需要承擔的潛在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不恰當地使用了抗生素,或者在出現細菌感染時,如果未能一次性使用恰當的抗生素把細菌徹底殺滅,就會可能引起細菌基因的突變,突變後的細菌因為具有了抗性而不易殺滅,因此產生了耐藥性。
即使個體沒有濫用抗生素,也可能受到人群濫用抗生素而培養出來的耐藥菌的感染。當「超級細菌」(多耐或者全耐菌)步入人們視野時,濫用抗生素的苦果才剛剛開始顯現冰山的一角。據報導,我國每千人抗生素日使用量是英國的5.7倍,是美國的5.5倍,需要引起我們格外關注和重視。
說回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最常見的四大病因分別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上氣道咳嗽症候群和胃食管反流病,據慢性咳嗽病因全國多中心調查數據統計,其中前兩者約佔國內慢性咳嗽患者的50%,對於這常見的四種慢性咳嗽病因,抗生素治療都並不是主要的治療措施,甚至治療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抗生素。
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毛細支氣管炎、感染後咳嗽、結核、肺部腫瘤、支氣管異物、藥物誘發的咳嗽等。急性咳嗽和亞急性咳嗽的病因又會有所不同。
本文開頭所說的這位趙女士後來進一步拍了胸片,診斷情況正常,後做了肺功能及支氣管激發試驗後,診斷了咳嗽變異性哮喘,給予支氣管舒張劑和糖皮質激素的複方製劑吸入治療後,咳嗽症狀緩解。至此,她才明白,原來這幾年來自己反覆在春冬季節出現咳嗽,並不是體質變差了反覆感染,而是因為哮喘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