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的種種危機,實質都是思想的危機

2021-01-07 網易

  吼叔

  津門吼叔,哏都青年

  

  精彩內容在下面

  

  今日世界的種種危機,實質都是思想的危機

  文/佚名

  2020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貿易脫鉤」的聲音此起彼伏,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導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還使世界進入了 「大封鎖」狀態,全球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

  正是在疫情期間,英國脫歐、「黑命貴」反歧視運動、美國新總統大選……都給世界帶來了不確定性。其實,病毒本身並沒有對人類的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和歷史上發生過的瘟疫相比,它絕不是最嚴重的。然而它對人類思想的衝擊猶如滔天巨浪,並成為壓垮當代世界秩序的最後一根稻草。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第一波民族主義浪潮,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數十年的冷戰。除了幾千萬人死亡,人類還飽受極權主義統治之苦。冷戰後世界有了三十年的太平盛世,經濟、科技有了驚人的發展。

  在對二十世紀反思的過程中,人類重新審視現代性、民族國家、民主價值等問題,汲取了極權興起的教訓,這才有了第二次全球化。

  然而,面對第二輪全球化暴露的問題,特別是面對當下動蕩不安的世界,以往的社會與政治的哲學、治理與整合的經驗,全都失效了。

  社會撕裂、世界動蕩的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危機:人類事物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說法,「人類政治面臨全面的困境,即便是在老牌的民主國家之間,也無法就最基本的事實達成一致」。

  沒有共同價值的全球經濟共同體是不可持久的。第二次全球化的價值基礎正在動搖。

  即便明知道「共同底線的破裂,將會導致世界戰爭、文明毀滅」,人們的心態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慘痛教訓,被白白浪費了。

  根源:哲學已死

  人類為何會走到今天這個困局?這要從人類的兩場智力革命——科學革命、哲學革命——說起。

  幾個世紀來,科學呈加速度發展,顛覆性的科學革命相繼發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產生後,很多人曾堅信還會發生新的科學革命,但100年多年過去了,這兩根科學大廈的基石仍然牢不可破。

  「科學革命為什麼暫停了?科學革命的本質是什麼?」20世紀的哲學家沒能提出可靠的解釋。

  今天,新興技術在各個領域快速普及和應用,我們卻依舊缺乏對科學的宏觀理解。我曾以生命科學的進展為例說明過這一點:今天,基因工程等新科技所引發的巨變無可阻擋,但是人對生命的宏觀理解,都遠遠跟不上對生物細節知識的了解和操縱。

  近幾個世紀來,宗教倫理的公共權威日漸衰微,科學越發成為人類的新宗教。我們不能在宏觀上理解「什麼是科學」,技術主宰了整個科學領域。人類開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結果就是科學被誤用、濫用,烏託邦思潮必然再一次泛濫。

  

  基因編輯嬰兒「違背科學倫理、威脅人類安全,」被同行斥為「比納粹的人工配種更惡劣」

  而在政治社會領域,如果我們無法理解「全球化的價值基礎是什麼」,不清楚其背後的社會運行機制,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民族主義悲劇的重演、人類文明的倒退呢?

  思考科學技術的基礎,並以現代社會價值的形式闡釋,這本來就是哲學的任務。但是今日的哲學家,既無法解釋社會問題,也不理解現代科技。可見,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政治社會領域,哲學家的任務都非常艱巨。

  哲學的困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非常諷刺,哲學的困境居然是二十世紀哲學革命的結果。

  千萬年來,人類通過語言(即符號系統)把握世界,使用語言(符號)討論哲學、真理和歷史,但是,什麼是符號?為什麼人可以使用符號?討論符號有怎樣的價值?人類一直沒有去思考,直到維根斯坦掀起語言哲學的革命。

  我們可以用如下比喻來說明哲學革命:魚只有躍出水面才能觀看自己生存的世界,同理,哲學革命就是躍出我們生活的語言環境,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人類的語言和意識。

  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是人類思想的一場偉大解放,它是與二十世紀科學革命同等重要的革命。維根斯坦是公認的哲學天才。遺憾的是在他英年早逝之後,哲學被閹割了,哲學的創造性被束縛在了語言分析的牢籠之中。

  正如卡爾納普所說,哲學家的工作竟然只剩下了語言分析:一方面,將無意義的形上學的句子分揀出來;另一方面,剩餘的有意義的句子被分成兩類:一是可由邏輯和語法確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對世界進行描述的、具有經驗意義的句子,前者交給數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分析,後者則交給科學家。這樣的分析看似精彩,卻使得「真正的哲學」走向死亡:人文精神衰落,導致「人」的萎縮,人的理想也成為被嘲笑的對象。

  今日人類思想退回十九世紀,表面看是新冠肺炎疫情所致。更深層的原因是,支撐第二輪全球化的信念基石脆弱不堪。

  人類在科學、政治和哲學領域遭遇的困境看似並無關聯,但三者背後其實有著共同的本質:真實心靈的喪失。

  分裂:人心為何越來越假?什麼是真實的心靈?

  長久以來,人一直是三種真實性的載體:

  第一,事實(包括通過廣義的技術感受到)的真實性。每個人時時刻刻面對外部世界,可區分對象是否真實並對其做出判斷和反應;

  第二,價值的真實性。主體每天面對自己,自己作為一個行動和價值的載體,存在著行動意義和價值的真實感;

  第三,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人是面對死亡的存在,在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時,主體會面對生命終極意義之拷問,會做出回答,並伴隨有相應的思考和行動。

  真實性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在科學、政治社會和哲學領域進行探索的認識論基石。在傳統社會,上述三個層次的真實性是互相整合的。

  所謂「現代」,就是起源於終極關懷(聖經信仰)和認知理性(現代科學)的二元分裂,從此互相整合的三種真實性開始分離,並在各自的展開中發展出對自身的理解。

  在現代社會早期,三種互相分離的真實性還能勉強維繫。但是隨著三種真實性互相維繫機制的消失,每一個都會在發展中趨於畸變,其結果是真實心靈的解體。這就是幾個世紀以來思想危機愈演愈烈之根源。

  十九世紀末,尼採就提出了「上帝已死」。二十世紀道德相對主義日益興起,道德被等同於追求利益,在政治社會領域,終極關懷開始退出社會(政教分離)。

  當終極關懷和價值真實性不再存在時,科技和經濟便成為人類唯一的目標。但是科學技術所依賴的事實真實性就能一直存在下去嗎?道德與信仰缺失的社會,科技和經濟能否持續地發展?

  換言之,人在滿足物質享受之後,就真的不再考慮生前死後的問題了嗎?如此一來,爭權奪利的人還有什麼底線可言?中央權力和民族主義的膨脹,正緣於此。

  進入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和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的擴張,使得客觀真實也處於瓦解之中,我們極有可能要生活在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中。一個真假不分的世界必然是混沌、動蕩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當今世界在真實性判斷上的混亂。

  

  2019年4月10日,全球多國科研人員在全球六地同步發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來自距我們有5500萬光年之遙的近鄰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合理」的科學想像和「荒謬」的宗教事實。

  2019年4月,全球多位科學家同時公布了黑洞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由二百多名科研人員歷時十餘年,從四大洲八個觀測點「捕獲」的視覺證據,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多年前廣義相對論對黑洞的預見。

  那麼,我們看見的黑洞照片,是黑洞「真實」的形象嗎?

  根據以往的經驗,照片上拍到的東西都是經驗真實。但 「黑洞」在經驗上是沒有意義的,其真實性僅存在於數學符號的層面。科學家在拿出照片時,或許是知道這一點的。但我們在看黑洞照片時,混淆了數學真實和經驗真實。

  遵照同樣的邏輯,請問:上帝真的存在嗎?

  根據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符號的真實性必須來自於經驗,否則便無意義。這種意識已經深入人文、社會和宗教領域。數學是一種符號系統,自然語言是另一種符號系統,如果我們把上述例子換成自然語言的例子,人們很容易意識到混淆符號和經驗是不妥的。

  國子根據《聖經》,上帝是存在的。而在很多哲學家看來,上帝只是自然語言的一個符號,在閱讀自然語言文本時,必須嚴格區分純符號和代表經驗對象的符號。前者不是真實的,後者才是真實的。

  那麼,為什麼作為符號的黑洞是「真實」存在的,而同樣作為符號的上帝卻不存在呢?我無意探討宗教問題,而是想借這個例子說明:這種二十世紀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導致人類陷於了嚴重的精神分裂。

  對於推崇科學的人,他們的上帝是數學,寧願生活在高級文明創造的虛擬世界中;而在另一些人心中,宗教信仰無疑是真實的,它不受理性的約束,甚至是反理性的。如何認識符號和經驗的關係?在什麼情況下,符號可以嵌入經驗世界?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沒有一個哲學家可以做出回答。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用數據說話」。大數據真的能是我們更準確、深刻地洞察世界嗎?

  美國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保羅斯指出,看似精密的疫情數據,其實參考價值極低:1.基本資料的不確定,如死亡率和感染率,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疫情而死亡?大量未經檢測就接受治療的人,以及可能感染但沒有症狀的人都無法統計。2.醫療機構和媒體報導這些數據的方式可能帶來的歪曲。比如某日某地新增病例數一夜增加了十倍,這可能僅僅是因為先前病毒檢測數量不足。

  這些統計數字最終帶來的是社會日益加重的撕裂和恐懼。不同的大數據之間也經常不自洽。因為不同的大數據背後,隱藏著不同文化、制度和傳染病互動的不同模式。另外,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不是數字能體現的,它是一種催化劑和顯示器,暴露出社會觀念的巨變。

  上述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當真和假、經驗和符號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時,我們如何判斷理論的對錯或缺陷?如果說在人文和歷史中根本不存在真實性,那歷史的教訓還有什麼意義呢?

  出路:尋回人的尊嚴

  真實心靈的解體,是當今人類一切危機的總根源。

  今天,我們身處繁華的物質文明,但反觀人類的心靈,從來沒有像今日這般貪圖享受、缺乏勇氣。人類的前途是暗淡的,我們將面臨一個只有科技、沒有文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科技的發展也是沒有方向的。

  人文學者當下最急迫的任務,就是尋回人的尊嚴、重建人類的真實而宏大的心靈,這個心靈可以與我們的技術相匹配,但絕對不可能從技術本身、或從科學專業研究之中就能產生出來。

  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讓人類有尊嚴的社會?答案很簡單,實現卻很難——讓每一個人努力活出自己的尊嚴。

  在宗教倫理式微的今天,如何使終極關懷、價值、事實三種真實性互相維繫,還能使人成為這三種真實性的載體?這是時代對哲學家的期待,也是我提出的 「真實性哲學」:

  第一, 汲取真實心靈喪失的歷史教訓。通過歷史研究揭示真實心靈解體的邏輯。

  正如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科幻小說《基地》中所描繪的,文明可以倒退、科技可以被遺忘、現代人可能會生活在思想的黑暗中——即便這個喪失的過程是無法逆轉的,但是汲取歷史教訓,至少可以讓我們縮短這個「漫長的黑暗期」。

  第二, 討論現代社會真實心靈重建的可能性、方法論。

  真實性存在著不同領域,但是每個領域的真實性都有經驗和符號兩個層次。

  如科學真實(普遍可重複)、社會真實(對部分人可重複)和個人真實(對個人可重複);不同的領域不一定相交,真實性標準並不相同。實現不同真實性領域和層次的整合,就是去建立它們之間的拱橋。一旦一座座拱橋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找到三種真實性之間互相維繫的結構。如果這一分析正確,在現代社會重建真實心靈是可能的。

  例如,上文提到的「濫用大數據」,是真實性喪失的重要原因。但這並不是數學本身的問題。為什麼每次科學革命,都必然伴隨著數學的大發展?因為數學恰好是普遍可重複受控實驗的自洽擴張結構的符號表達。

  因此,我們應該適當合宜地運用數學。例如增加控制變量集,在此基礎上做新的受控實驗,並且這一新的受控實驗也是普遍可重複的。

  第三, 從不同層面嘗試去發現「二十一世紀的真實心靈」。

  隨著現代性的興起,傳統社會的終極關懷不可避免地消失,但從真實性的整體結構來看,和傳統的終極關懷等價的追求並不是虛妄的,只是哲學家從來不曾探討過真實性的整體結構,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現代意義上的終極關懷或許可以重構,「基於自由意志」的現代終極關懷,或許可以和價值、事實的真實性整合,以構成現代人的真實心靈,從而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在科學、政治社會和哲學領域的探索,奠定新的基石。

  來源:法律園地

  遇到你,我的世界更明亮了

  現在的社會嚴重撕裂,我們已經不敢在親戚群、同學群、同事群裡隨便發表自己的觀點,怕與不同價值觀的人爭吵,甚至連朋友圈都設置了分組可見,與價值觀不同的人,分道而行。同時,我們又渴望認識相同價值觀的朋友。與三觀相同的朋友一起交流,如沐春風,仿佛彼此成為人生路上的燈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天亮前,讓我們不要走散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漫漫長夜裡引路、探索、彷徨,他們用努力與堅守,用鮮血和熱淚,鑄成了一道微弱卻堅毅的光。辣手著文的是你,鐵肩擔道的是你,傳遞真相的是你,堅守正義的是你,啟蒙思想的是你,為民請命的是你,凍斃於風雪的是你,困頓於荊棘的還是你。

  我想,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一種聲音,他們格格不入,卻又最接近於常識、真理和人性。這種聲音,激蕩在下面公眾號裡,他們很慶幸遇到了三觀相似的您,動動您的手指,點擊關注,讓我們攜手前行!

  希望大家幫我推薦這個號

  我做了一個初高中各科知識點和考點的公眾號。不圖名不圖利,只希望能幫到更多的家長朋友減輕高額補習費的負擔。希望朋友們能夠關注轉發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都知道這個公眾號。期待更多在職或退休的教師朋友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在家教育面臨的種種危機,該怎麼解決呢?
    下面是丈夫與我談論的一些在家教育危機和解決建議,我們整理出來,供同路人以參考,與大家共勉。危機一:把學校搬回家現象:父母們憑著自己多年學校教育的經歷,把學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搬回家,填鴨式的教學,期望孩子成為樣樣精通的知識達人。
  • 數學上的三次危機
    畢達哥拉斯這一學派的核心思想是「萬物皆數」或者說萬物皆整數,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根本是數。只有數學知識是可靠的、準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乃至宇宙間的各種關係,也都可以用整數或整數之比來表達。而數學知識則依靠純粹的思想來獲得,不要觀察、直覺和任何日常經驗,但是數學真的像畢達哥拉斯學派所認為的那樣可靠嗎?
  • 世界數學史上的三次數學危機
    他們認為,「萬物皆數」(指整數),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準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的世界,數學的知識由於純粹的思維而獲得,不需要觀察、直覺和日常經驗。 整數是在對於對象的有限整合進行計算的過程中產生的抽象概念。日常生活中,不僅要計算單個的對象,還要度量各種量,例如長度、重量和時間。為了滿足這些簡單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數。
  • 第三次數學危機
    康託爾曾經證明過不存在最大的基數,羅素對此有些疑惑,認為以世界上所有的集合為元素構成的集合應該是最大的(因而具有最大基數),這樣他就發覺其中有些矛盾,開始的時候他也覺得這件事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是在什麼地方繞住了,但是他左思右想仍無法繞過來,結果產生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引起了關於數學基礎的新的爭論,從而造成了數學史上更為嚴重的關於數學基礎的第三次危機。
  •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而歷次金融危機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雖各具特性,但在一些大的方面多有雷同之處。因此,每次金融危機爆發,或者經濟過熱而導致危機隱憂浮現,金融從業者和學術界總會出現一種「回訪歷史」的潮流,以從過往危機從爆發到治理的經驗中汲取思想資源。有鑑於此,本次書單選入八本回顧金融危機歷史,反思其淵源、過程與影響的著作。
  • 國際思想周報|娛樂大亨的病;川普的推特;希臘危機的內幕
    在美國,有數百家診所提供性癮治療,價格在每月10000到30000美元不等,霍利·里奇蒙非常懷疑這類治療能有什麼實質效果:「如果一個人有毒癮,他就需要通過接受治療來戒斷,但是從生理上來說,人不會真正對色情有依賴性,因為並不存在因為看不到色情圖片而產生的戒斷症狀。」這位心理學家批評大多數診所採取的正是這種方式來為病人戒除性癮。
  • 任澤平:美國又想趁金融危機剪羊毛、甩鍋?
    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發生,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其中蔓延最廣、破壞力最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累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邏輯1.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歷史比較來理解過去,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 劉鶴執筆研究報告: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全文)
    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發生,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其中蔓延最廣、破壞力最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累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邏輯  1.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歷史比較來理解過去,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 國外左翼學者關於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五種評判
    需要指出的是,這五個方面的評判,是不同學者針對同一危機的不同角度解讀,彼此間並不孤立,而是相互交疊影響,為我們更為全面深刻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實質、更合理地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和新特徵提供啟示參考。
  • 數學的三次危機——第一次數學危機
    在整個數學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窮與無窮、連續與離散、存在與構造、邏輯與直觀、具體對象與抽象對象、概念與計算等等。在數學史上,貫穿著矛盾的鬥爭與解決。當矛盾激化到涉及整個數學的基礎時,就會產生數學危機。而危機的解決,往往能給數學帶來新的內容、新的發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變革。數學的發展就經歷過三次關於基礎理論的危機。
  • 危機管理案例研究
    這個過程實質是在回答「how」和「why」的問題。而案例研究作為一種策略,在解決「how」和「why」的問題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Yin,1994)。由案例構建理論的核心在於其複製性邏輯(Eisenhardt,1991),即每個案例都可視為一個獨特的實驗,是自成一體的一個分析單元。而多案例正像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實驗室實驗一樣,通過這些不連續的實驗對所產生的理論進行重複、對比和擴展(Yin,1994)。 由於案例研究策略的先天優勢,所以其在危機管理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
  • 王永民:去中國化與「漢字危機」
    「拼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各有特點,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罷了。100年來,在西方文明和種種思潮的衝擊下,一些中國人對於國家的衰敗感到焦慮。面對中華帝國的積貧積弱繼而成為任由列強瓜分的「東亞病夫」,當時的一批學者覺得中國的古代文化已經走到盡頭,他們把民族落後和國家衰敗的原因歸罪於漢字,認為西方文明包括西方文字,才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 新詩:「沒了危機」的危機
    當然應該為詩的繁榮、詩走出小圈子而慶賀,不過,在「沒了危機」,或「危機」已不再成為我們的焦慮的時候,也浮現了一些需要關注、思考的新問題:網絡、微信等網際網路手段,改變了詩的發表、傳播、閱讀方式,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變革。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國際政治中的很多危機都是通過話語建構而來,表面上看是安全危機、能源危機和安全隱患或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實際上語言在整個危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安全危機首先從話語危機開始。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語言的建構作用也日益引起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關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話語危機的一個原因。  2. 語言的使用者具有能動性  語言除了具有建構和行事功能外,其最基本的作用是人們通過語言來交流信息、傳遞思想,這也是語言最基本的社會功能。人是社會動物,可以通過語言實現交流目的。
  • 劉鶴獲孫冶方獎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比較研究
    雖然會有保護主義的思潮和損人不利己的種種行為出現,但是這些做法將損害本國政府、企業和居民利益,因此將是短命的。(1928年全球貿易佔世界GDP的16.7%,2007 年則佔51.6% (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 [趣味數學]數學史上的三次危機
    他們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項重大貢獻是證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發現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表示成整數或整數之比(不可通約)的情形,如直角邊長均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這一悖論直接觸犯了畢氏學派的根本信條,導致了當時認識上的"危機",從而產生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 數學的三次危機
    他們認為,「萬物皆數」(指整數),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準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的世界,數學的知識由於純粹的思維而獲得,不需要觀察、直覺和日常經驗。 整數是在對於對象的有限整合進行計算的過程中產生的抽象概念。日常生活中,不僅要計算單個的對象,還要度量各種量,例如長度、重量和時間。為了滿足這些簡單的度量需要,就要用到分數。
  • 馮紹雷: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世界秩序過渡期的一場綜合性全面危機
    【文/馮紹雷】今天,關於世界秩序的討論,已成為熱點。至少與兩個方面密切聯繫,其一,歷史上每一次世界秩序的更替,都與全局性危機有關。當前面臨的是什麼危機呢?全球流行病危機、能源危機、全球化危機、還是中美關係危機?其二,鑑於當前高度的動態性,對危機性的判定還要看另一個問題,即世界秩序本身處於何種狀態。
  • 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鬥 華北危機怎解?
    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鬥 華北危機怎解?   然而,危機已經悄然逼近這塊發展的熱土。在過去50年中,華北平原大量開採地下水已經使地下水儲存量減少約1300億立方米,因為超採造成的淺層地下水漏鬥超過2萬平方公裡,深層地下水漏鬥7萬平方公裡,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鬥。  地下水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華北平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 數學史的三次數學危機
    這是數學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是第一次數學危機的自然產物。 回顧在此以前的各種數學,無非都是「算」,也就是提供算法。即使在古希臘,數學也是從實際出發,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例如,泰勒斯預測日食、利用影子計算金字塔高度、測量船隻離岸距離等等,都是屬於計算技術範圍的。至於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國的數學,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危機和革命,也就繼續走著以算為主,以用為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