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表達。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然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漢字恰恰就是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見證。而近年來發生的「去漢字化」趨勢和「漢字危機」,如任其發展,則很有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統一。
本期嘉賓:王永民(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國家級專家,國家文字博物館專家委員會成員)
精彩觀點:
■ 一個民族的文字,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人種習俗和文化心理相適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各有特點,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罷了。
■ 如果說,以上兩次的危機我們是驚險「跳過」的話,那麼當前的「漢字危機」,則是深層次的「看不見的戰線」,是在「漢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讓漢字「慢性中毒」,對漢字進行「謀殺」。雖然沒有處處冒大煙的「危機」表現,卻時時在「潛移默化」。
■ 現在有一些人堅持「中國學術不如西方學術」的觀點,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圓,大肆宣揚西方制度的優越性,認為西方的話語體系優於中國。所以,一旦我們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中華的傳統文化。
■ 「漢字危機」真正要命的危險正在於:20年來,全國人民在不知不覺中,便在「去漢字化」的道路上疾駛。似乎「拼音代替漢字」理所當然已成習慣,漢字及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實際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變」著。
■ 要克服「去漢字化」的傾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愛祖國愛中華出發,從意識形態入手,從理論上和思想上,抵制長期泛濫的「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思潮,要強調「愛漢字就是愛中華」!要讓頌揚漢字、研究漢字、學用漢字成為新風時尚。讓源於崇洋媚外的「漢字落後論」及「去漢字化」沒有市場。
求是網:據媒體報導,由於在一份手寫的400字簡歷裡出現了24個錯別字,重慶的大學畢業生小蔡,在應聘複試階段遭遇尷尬淘汰。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王永民:這個事件很典型。400個字居然錯了24個字,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可以說這是當今我國年輕一代中的普遍現象,「同音代替」,文將不文,不忍卒讀。這就是當下人們感到不安的「漢字危機」。再繼續下去,後果不敢想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危機」?透過400字錯24字這個現象,不難發現,這是「去漢字化」造成的,「去中國化」在語言文字領域裡的表現就是「去漢字化」,就是「用拼音代替漢字」。
求是網:漢字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王永民: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的符號系統,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根,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旗幟。中華文化之於漢字,正如葉之於根:根壯葉繁,葉落根枯。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表達。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然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漢字恰恰就是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見證。
首先,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縱覽歷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早已不復存在,唯有中華祖國久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就是漢字。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數千年歷史從未中斷,靠的是漢字對文化的記錄和滋養。漢字記錄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漢字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的重任。早已遠去的古人,正是因為他們留下了漢字及其著述,才使得我們可以讀懂幾千年之前的詩歌,了解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在70億人口的地球上,是獨一無二的偉大奇蹟。
第二,漢字是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重要工具。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和民族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作為文化交流工具,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無可替代。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拉丁字母式的表音文字,只能滿足於記錄「語音」,這種標示「語音」的文字,使西方人逐漸見長於語言思維。而漢字最初成因於象形圖畫,後來逐漸發展為「音形義相結合」的平面圖形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有的結構特徵、構字理據以及故事,漢字平面地甚至立體地標示著中國人的語言和文化,促使中國人更加擅長於形象思維和整體思維。
第三,漢字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符號標識。漢字,也是中華文明的圖騰。雖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國方言有千百種之多,但從秦王朝開始,「書寫符號」就是全國統一的漢字。幾千年形成並沿用至今的漢字,蘊含著獨有的民族審美與創造力,是字母拼寫的「洋文」無法比擬的。全球華人在用字方面,基本上是「書同文」,而無論其如何南腔北調,漢字總會使得華夏子孫,有著相同的文化情結。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向全世界開闢了最廣泛的市場,許多國家也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漢字已經成為了「中國名片」,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漢字,甚至有「唐人街」,只要見到漢字,全世界華人,便馬上油然而生一種親情,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
求是網:有人認為,漢字是一種「難學難認很有局限性」的文字,限制住了中國人的思維,尤其是科學抽象能力。甚至一些「去漢字化」人士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與國際接軌,漢字仍然是「絆腳石」或者「包袱」。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王永民:這是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人自我矮化的「漢字落後論」觀點。值得警惕又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國語文學界,關於「漢字落後論」的觀點和言論,仍然不絕於耳,這是有歷史淵源的。100年來,在西方文明和種種思潮的衝擊下,一些中國人對於國家的衰敗感到焦慮。面對中華帝國的積貧積弱繼而成為任由列強瓜分的「東亞病夫」,當時的一批學者覺得中國的古代文化已經走到盡頭,他們把民族落後和國家衰敗的原因歸罪於漢字,認為西方文明包括西方文字,才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於是,在探索救亡圖存中,一批仁人志士慷慨激憤,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堅決主張「廢除漢字」甚至「廢除漢語」,全盤西化。崇洋媚外也好,愚昧盲從也好,當時一些語言文字學專家和社會精英,一致認同「世界文字發展的規律是拼音化」,並以此為「理論武器」,形成了「漢字走拼音化道路」、「去漢字化」的「共識」,深刻而長期地左右著我國的教育部門與語文教學,至今仍影響著漢字的命運。
你剛才提到,有人認為「漢字落後且有局限性,限制中國人的思維」,持這樣觀點的人,緣於他們有一個「思維定式」,就是認為世界上文字的發展都要經歷三個階段:「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說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認為漢字還處於中級階段,西文則已處於最高階段。
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而有害的,這只是外國學者的一家之言。所謂的「三個階段」,至多只能適用於西方拼音文字,決不表示「拼音文字」一定比「表意文字」優越。一個民族的文字,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人種習俗和文化心理相適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各有特點,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罷了。
所以,認為「與國際接軌,漢字將是絆腳石」、「漢字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包袱」等等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是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缺乏民族氣節和自信心的表現。
求是網:堅持「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的人士,對於中國文化為什麼如此不自信?
王永民:豈止是不自信!那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從表面上看,他們是要推動文字的「進步」,而實質上是對中華文化的全盤否定,對於中華民族智慧的否定,對於中華歷史成就的否定。沒有漢字,哪兒會有國學?沒有國學,哪兒會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若失去了全國統一的文字體系,失去了同一的文化和禮儀規制,中國社會便會是一盤散沙。習近平主席曾說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去漢字化」的後果,必將導致中華文化的丟失,而沒有中華文化的沃土,也就不再具有中國特色。
求是網:「去漢字化」,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王永民:「去漢字化」的核心和指向是「去中國化」。現在有一些人堅持「中國學術不如西方學術」的觀點,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圓,大肆宣揚西方制度的優越性,認為西方的話語體系優於中國。所以,一旦我們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各個省區,都必然用「拼音」來書寫本地區自己的方言,文字變成「方言的符號」,由此必然會出現「港文」、「粵文」、「滬文」、「川文」……,必然會出現語言文字的「五代十國」,各「國」互相聽不懂,看不懂。失去了漢字「雖然聽不懂,寫出來便認識」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的文字不再統一,這將極大地離散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影響國家軟實力增強,最終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到那時,就不僅僅是「漢字危機」了,而是國家危機!
中華民族要想在世界上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就必須植根於自己的傳統文化,立足於中國特色。中華民族的億萬同胞,決不能離開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漢字文化,決不能丟棄漢字。我們必須以本民族的傳統和文明成果,來凝聚13億中國人,並使漢字文化成為全世界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求是網:這樣看來,漢字的問題,不是個小事情,「漢字危機」如果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王永民:很正確。目前「漢字危機」是確實存在的,是教育部門的某些「去漢字化」人士,掩飾不了、迴避不了,也推卸不了責任的。
漢字曾經歷過兩次大的「劫難」。一次是「五四」運動時期,一些激進人士把國家的落後歸罪於漢字,認為必須廢止漢字。錢玄同甚至主張「廢除漢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所謂「漢字拼音化」(漢字拉丁化)的工作,仍然持續不斷;第二次嚴重危機,是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成千上萬個漢字進入電腦成為中國進入信息社會的「瓶頸」。鑑於這件事舉世稱難,漢字的生死存亡,又一次擺了在中華民族面前。
如果說,以上兩次的危機我們是驚險「跳過」的話,那麼當前的「漢字危機」,則是深層次的「看不見的戰線」,是在「漢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讓漢字「慢性中毒」,對漢字進行「謀殺」。雖然沒有處處冒大煙的「危機」表現,卻時時在「潛移默化」。忽略漢字,討厭漢字,遠離漢字,鄙視漢字文化,在我國青年一代中實際上已經成為「大趨勢」,並越來越多地掌控著我國的青少年,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中華文化健康的肌體之中和靈魂深處,若不儘快加以遏制,勢將進入不可逆轉的更加危險的境地。
「漢字危機」真正要命的危險正在於:20年來,全國人民在不知不覺中,便在「去漢字化」的道路上疾駛。似乎「拼音代替漢字」理所當然已成習慣,漢字及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實際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變」著。
正如一開始提到的那個事例,400個字的「個人簡歷」居然錯了24個字!很明顯,這正是完全忽略了漢字「音形義」中的「形」和「義」,僅僅「以音代字」的「拼音化」造成的。由於在學校教學中一貫輕視、忽視漢字的「形」,只重視漢字的「音」,以「音」代「形」,棄「形」留音,早已成為當代學生們的」思維定勢「,「漢字危機」當然就在所難免。
求是網:面對當前的「漢字危機」,應有什麼對策?
王永民:習近平總書記發出重要指示:「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這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漢字文化的極大關注,是把漢字生死存亡的問題,當作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令人高興的是,自從央視熱播「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國家開始對漢字重視起來了,正能量開始湧動,國人開始從國家的失落中猛醒,開始正視「漢字危機」了。漢字的春天可望到來。
在以漢字為最重要的文明符號和國學載體的中國,關於母語文字的優劣死活,居然會一直爭論不休!居然是「落後論、包袱論、拼音化、一語雙文」一直主導並操控著我國語文教學的「話語權」,真是匪夷所思。我們希望中央能夠重視這種現象。
滅種先滅文,茲事體大。漢字生死存亡是個大是大非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對此黨中央的態度非常明朗,已經讓愛漢字愛中華的廣大學人看到了轉機,看到了希望。我們不僅要「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更要讓古籍裡的漢字和現代漢字都「火」起來!要讓漢字文化的光焰,照亮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的高速公路。
求是網:對於如何克服「漢字危機」,您有何具體建議?
王永民:當前,要克服「去漢字化」的傾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愛祖國愛中華出發,從意識形態入手,從理論上和思想上,抵制長期泛濫的「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思潮,要強調「愛漢字就是愛中華」!要讓頌揚漢字、研究漢字、學用漢字成為新風時尚。讓源於崇洋媚外的「漢字落後論」及「去漢字化」沒有市場。
另外,就是要強化漢字和漢字文化的教學,在中小學校的教材中增加國學經典;在中小學校的漢字信息處理中,堅決扼止「拼音獨大」及全面「用拼音代替漢字」的危險傾向。
實際上,只要用學習「英文」幾百分之一的「課時」,孩子們便可學會依照漢字的「字形」輸入漢字的一種實用方法。讓孩子們在學漢字、認漢字的同時,從小就學會並熟練掌握一兩種「形碼」,「學一陣子,用一輩子」,由此鞏固對漢字的認知、應用和傳承,根絕「提筆忘字、不會寫字」。我認為,這是克服當前「漢字危機」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由此讓古今漢字活起來,火起來,人人愛漢字,人人愛中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便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去漢字化」是錯誤的教育方向
拼音」輸入與「形碼」輸入的根本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