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去中國化與「漢字危機」

2020-12-15 求是網

  編者按: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表達。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然也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漢字恰恰就是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見證。而近年來發生的「去漢字化」趨勢和「漢字危機」,如任其發展,則很有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統一。

  本期嘉賓:王永民(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國家級專家,國家文字博物館專家委員會成員)

  精彩觀點:

   一個民族的文字,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人種習俗和文化心理相適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各有特點,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罷了。

   如果說,以上兩次的危機我們是驚險「跳過」的話,那麼當前的「漢字危機」,則是深層次的「看不見的戰線」,是在「漢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讓漢字「慢性中毒」,對漢字進行「謀殺」。雖然沒有處處冒大煙的「危機」表現,卻時時在「潛移默化」。

   現在有一些人堅持「中國學術不如西方學術」的觀點,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圓,大肆宣揚西方制度的優越性,認為西方的話語體系優於中國。所以,一旦我們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中華的傳統文化。

   「漢字危機」真正要命的危險正在於:20年來,全國人民在不知不覺中,便在「去漢字化」的道路上疾駛。似乎「拼音代替漢字」理所當然已成習慣,漢字及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實際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變」著。

   要克服「去漢字化」的傾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愛祖國愛中華出發,從意識形態入手,從理論上和思想上,抵制長期泛濫的「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思潮,要強調「愛漢字就是愛中華」!要讓頌揚漢字、研究漢字、學用漢字成為新風時尚。讓源於崇洋媚外的「漢字落後論」及「去漢字化」沒有市場。

 

  求是網:據媒體報導,由於在一份手寫的400字簡歷裡出現了24個錯別字,重慶的大學畢業生小蔡,在應聘複試階段遭遇尷尬淘汰。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王永民:這個事件很典型。400個字居然錯了24個字,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可以說這是當今我國年輕一代中的普遍現象,「同音代替」,文將不文,不忍卒讀。這就是當下人們感到不安的「漢字危機」。再繼續下去,後果不敢想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危機」?透過400字錯24字這個現象,不難發現,這是「去漢字化」造成的,「去中國化」在語言文字領域裡的表現就是「去漢字化」,就是「用拼音代替漢字」。

    求是網:漢字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王永民: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的符號系統,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根,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旗幟。中華文化之於漢字,正如葉之於根:根壯葉繁,葉落根枯。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表達。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然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漢字恰恰就是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見證。

    首先,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縱覽歷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早已不復存在,唯有中華祖國久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就是漢字。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數千年歷史從未中斷,靠的是漢字對文化的記錄和滋養。漢字記錄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漢字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的重任。早已遠去的古人,正是因為他們留下了漢字及其著述,才使得我們可以讀懂幾千年之前的詩歌,了解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在70億人口的地球上,是獨一無二的偉大奇蹟。

    第二,漢字是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重要工具。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和民族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作為文化交流工具,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無可替代。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拉丁字母式的表音文字,只能滿足於記錄「語音」,這種標示「語音」的文字,使西方人逐漸見長於語言思維。而漢字最初成因於象形圖畫,後來逐漸發展為「音形義相結合」的平面圖形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特有的結構特徵、構字理據以及故事,漢字平面地甚至立體地標示著中國人的語言和文化,促使中國人更加擅長於形象思維和整體思維。

    第三,漢字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符號標識。漢字,也是中華文明的圖騰。雖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國方言有千百種之多,但從秦王朝開始,「書寫符號」就是全國統一的漢字。幾千年形成並沿用至今的漢字,蘊含著獨有的民族審美與創造力,是字母拼寫的「洋文」無法比擬的。全球華人在用字方面,基本上是「書同文」,而無論其如何南腔北調,漢字總會使得華夏子孫,有著相同的文化情結。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向全世界開闢了最廣泛的市場,許多國家也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漢字已經成為了「中國名片」,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漢字,甚至有「唐人街」,只要見到漢字,全世界華人,便馬上油然而生一種親情,就會產生一種歸屬感。

  求是網:有人認為,漢字是一種「難學難認很有局限性」的文字,限制住了中國人的思維,尤其是科學抽象能力。甚至一些「去漢字化」人士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與國際接軌,漢字仍然是「絆腳石」或者「包袱」。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王永民:這是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人自我矮化的「漢字落後論」觀點。值得警惕又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國語文學界,關於「漢字落後論」的觀點和言論,仍然不絕於耳,這是有歷史淵源的。100年來,在西方文明和種種思潮的衝擊下,一些中國人對於國家的衰敗感到焦慮。面對中華帝國的積貧積弱繼而成為任由列強瓜分的「東亞病夫」,當時的一批學者覺得中國的古代文化已經走到盡頭,他們把民族落後和國家衰敗的原因歸罪於漢字,認為西方文明包括西方文字,才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於是,在探索救亡圖存中,一批仁人志士慷慨激憤,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堅決主張「廢除漢字」甚至「廢除漢語」,全盤西化。崇洋媚外也好,愚昧盲從也好,當時一些語言文字學專家和社會精英,一致認同「世界文字發展的規律是拼音化」,並以此為「理論武器」,形成了「漢字走拼音化道路」、「去漢字化」的「共識」,深刻而長期地左右著我國的教育部門與語文教學,至今仍影響著漢字的命運。

    你剛才提到,有人認為「漢字落後且有局限性,限制中國人的思維」,持這樣觀點的人,緣於他們有一個「思維定式」,就是認為世界上文字的發展都要經歷三個階段:「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說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認為漢字還處於中級階段,西文則已處於最高階段。

    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而有害的,這只是外國學者的一家之言。所謂的「三個階段」,至多只能適用於西方拼音文字,決不表示「拼音文字」一定比「表意文字」優越。一個民族的文字,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人種習俗和文化心理相適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各有特點,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方向罷了。

    所以,認為「與國際接軌,漢字將是絆腳石」、「漢字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包袱」等等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是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缺乏民族氣節和自信心的表現。

  求是網:堅持「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的人士,對於中國文化為什麼如此不自信?

  王永民:豈止是不自信!那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從表面上看,他們是要推動文字的「進步」,而實質上是對中華文化的全盤否定,對於中華民族智慧的否定,對於中華歷史成就的否定。沒有漢字,哪兒會有國學?沒有國學,哪兒會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若失去了全國統一的文字體系,失去了同一的文化和禮儀規制,中國社會便會是一盤散沙。習近平主席曾說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去漢字化」的後果,必將導致中華文化的丟失,而沒有中華文化的沃土,也就不再具有中國特色。

  求是網:「去漢字化」,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王永民:「去漢字化」的核心和指向是「去中國化」。現在有一些人堅持「中國學術不如西方學術」的觀點,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圓,大肆宣揚西方制度的優越性,認為西方的話語體系優於中國。所以,一旦我們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中華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各個省區,都必然用「拼音」來書寫本地區自己的方言,文字變成「方言的符號」,由此必然會出現「港文」、「粵文」、「滬文」、「川文」……,必然會出現語言文字的「五代十國」,各「國」互相聽不懂,看不懂。失去了漢字「雖然聽不懂,寫出來便認識」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的文字不再統一,這將極大地離散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影響國家軟實力增強,最終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到那時,就不僅僅是「漢字危機」了,而是國家危機!

  中華民族要想在世界上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就必須植根於自己的傳統文化,立足於中國特色。中華民族的億萬同胞,決不能離開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漢字文化,決不能丟棄漢字。我們必須以本民族的傳統和文明成果,來凝聚13億中國人,並使漢字文化成為全世界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求是網:這樣看來,漢字的問題,不是個小事情,「漢字危機」如果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王永民:很正確。目前「漢字危機」是確實存在的,是教育部門的某些「去漢字化」人士,掩飾不了、迴避不了,也推卸不了責任的。

  漢字曾經歷過兩次大的「劫難」。一次是「五四」運動時期,一些激進人士把國家的落後歸罪於漢字,認為必須廢止漢字。錢玄同甚至主張「廢除漢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所謂「漢字拼音化」(漢字拉丁化)的工作,仍然持續不斷;第二次嚴重危機,是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成千上萬個漢字進入電腦成為中國進入信息社會的「瓶頸」。鑑於這件事舉世稱難,漢字的生死存亡,又一次擺了在中華民族面前。

  如果說,以上兩次的危機我們是驚險「跳過」的話,那麼當前的「漢字危機」,則是深層次的「看不見的戰線」,是在「漢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讓漢字「慢性中毒」,對漢字進行「謀殺」。雖然沒有處處冒大煙的「危機」表現,卻時時在「潛移默化」。忽略漢字,討厭漢字,遠離漢字,鄙視漢字文化,在我國青年一代中實際上已經成為「大趨勢」,並越來越多地掌控著我國的青少年,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中華文化健康的肌體之中和靈魂深處,若不儘快加以遏制,勢將進入不可逆轉的更加危險的境地。

  「漢字危機」真正要命的危險正在於:20年來,全國人民在不知不覺中,便在「去漢字化」的道路上疾駛。似乎「拼音代替漢字」理所當然已成習慣,漢字及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實際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變」著。

  正如一開始提到的那個事例,400個字的「個人簡歷」居然錯了24個字!很明顯,這正是完全忽略了漢字「音形義」中的「形」和「義」,僅僅「以音代字」的「拼音化」造成的。由於在學校教學中一貫輕視、忽視漢字的「形」,只重視漢字的「音」,以「音」代「形」,棄「形」留音,早已成為當代學生們的」思維定勢「,「漢字危機」當然就在所難免。

  求是網:面對當前的「漢字危機」,應有什麼對策?

  王永民:習近平總書記發出重要指示:「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這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漢字文化的極大關注,是把漢字生死存亡的問題,當作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令人高興的是,自從央視熱播「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國家開始對漢字重視起來了,正能量開始湧動,國人開始從國家的失落中猛醒,開始正視「漢字危機」了。漢字的春天可望到來。

  在以漢字為最重要的文明符號和國學載體的中國,關於母語文字的優劣死活,居然會一直爭論不休!居然是「落後論、包袱論、拼音化、一語雙文」一直主導並操控著我國語文教學的「話語權」,真是匪夷所思。我們希望中央能夠重視這種現象。

  滅種先滅文,茲事體大。漢字生死存亡是個大是大非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對此黨中央的態度非常明朗,已經讓愛漢字愛中華的廣大學人看到了轉機,看到了希望。我們不僅要「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更要讓古籍裡的漢字和現代漢字都「火」起來!要讓漢字文化的光焰,照亮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的高速公路。

  求是網:對於如何克服「漢字危機」,您有何具體建議?

  王永民:當前,要克服「去漢字化」的傾向,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從愛祖國愛中華出發,從意識形態入手,從理論上和思想上,抵制長期泛濫的「漢字落後論」和「去漢字化」思潮,要強調「愛漢字就是愛中華」!要讓頌揚漢字、研究漢字、學用漢字成為新風時尚。讓源於崇洋媚外的「漢字落後論」及「去漢字化」沒有市場。

  另外,就是要強化漢字和漢字文化的教學,在中小學校的教材中增加國學經典;在中小學校的漢字信息處理中,堅決扼止「拼音獨大」及全面「用拼音代替漢字」的危險傾向。

  實際上,只要用學習「英文」幾百分之一的「課時」,孩子們便可學會依照漢字的「字形」輸入漢字的一種實用方法。讓孩子們在學漢字、認漢字的同時,從小就學會並熟練掌握一兩種「形碼」,「學一陣子,用一輩子」,由此鞏固對漢字的認知、應用和傳承,根絕「提筆忘字、不會寫字」。我認為,這是克服當前「漢字危機」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由此讓古今漢字活起來,火起來,人人愛漢字,人人愛中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便指日可待。

延伸閱讀

  「去漢字化」是錯誤的教育方向

  拼音」輸入與「形碼」輸入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國是大家談 | 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以下為部分訪談實錄: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計算機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漢字輸入成為一個「卡脖子」的事情。你當時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選擇研究形碼?當時沒錢去醫院看病,也沒時間去,病全是拖好的,很少是治好的。當你高度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實際上每一個細胞都集中到一個地方,去攻克一個堡壘,人身體的自愈能力真的非常強。後來我到100多個單位免費講課作報告,五筆字型普及開了,各大部委都會用了,我是樂在其中,苦在其中。
  •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他發明的五筆字型,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他是「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的人」。 這位至今仍自稱是「一介書生、半個農民」的名人,始終關注著資訊時代的漢字命運,並將畢生精力和智慧投入了漢字產業。 他,就是「當代畢昇」——王永民。
  • 王永民:讓漢字輸入速度超過英文
    「習主席,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超過了英文!」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結束後,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民激動地對習近平主席說。當天,王永民榮獲改革先鋒稱號。他所發明的五筆字型曾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重大發明。昨天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改革先鋒王永民,講述五筆字型輸入法背後的故事。
  • 王永民:如何發揚光大漢字文化
    他發明的五筆字型,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是他「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他王永民教授。        【王永民】:光明網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    【王永民】:非常感謝您對這篇文章的關注和評價。文章寫作的過程是這樣的,去年11月17號,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安陽正式剪彩。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了開幕儀式。我給中央領導匯報了這些年的工作。
  •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實現「登頂一跳」
    1800個日夜與12萬張卡片上世紀80年代前後,隨著計算機被引進中國,一個困擾全國的問題出現了——如何輸入漢字?由於26個拉丁字母更易於輸入,方塊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1978年,在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主動請纓,為漢字輸入計算機尋找出路。王永民之前,有人嘗試過不同的鍵盤類型以輸入漢字,有幾千個漢字組成桌子那麼大的鍵盤,有需要左右手交替操作的主輔鍵盤,還有用256個鍵積木式拼合出漢字的中型鍵盤,但都因為成本高昂、無法盲打而無法推廣。
  • 王永民:發明「五筆」,拯救了漢字,一分未得卻遭盜版商欺壓還賠錢
    中國文化也在幾千年中不斷地進步著。中國漢字應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之一了,如今世界各國都在學習中國漢字的書寫和含義。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計算機出現伊始,中國的漢字曾經陷入困境,差點就要不復存在,是他——王永民發明了&34;,漢字才得以拯救,但是他卻反遭盜版商的欺壓,不但分文未得還倒賠了一大筆錢。
  • 他傾注畢生心血發明了五筆字型,化解了漢字危機,卻輸給了時代
    自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以來,中國一直處於「救亡圖存」的抗爭中,民族自信心跌落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些覺醒的先行者將中國落後被動的局面歸為傳統文化的跟不上時代,倡導用西方先進的文化來改變這種局面。其中最大的矛頭就是指向漢字,提出了「一定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王永民:漢字不能輸入電腦?他曾用五筆破解難題……
    「一介書生,半個農民」的他,用橫、豎、撇、捺、折,把漢字輸入電腦,王永民用中國式表達,把中國帶入信息新時代。   自述 | 王永民   我是王永民,80年代發明了王碼五筆字型,把中國漢字輸入了電腦。
  • [獨家]王永民:王碼五筆終成"碼王"
    剛參加完頒獎大會的王教授顯得十分激動,「漢字編碼技術獲此殊榮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這充分肯定了王碼五筆在近三十年中做出的成績。」據悉,本次獲獎的發明是王永民教授歷時6年研發,投入1000多萬資金最新發明的「大一統五筆字型」。
  • 漢字曾經被認為不科學,差點被廢掉,這個人讓漢字得以保留!
    以說沒有中國的歷史,也就沒有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而近年來,中國漢字甚至登頂國外知名周刊,因此中國漢字也開始越來越國際化。不過說到漢字,近代以來卻有不小的插曲,它曾陷入不小的危機 ,差一點,你想在網上聊天就得用英文了。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這兩位人物分別是趙元任和王永民,今天帶大家了解王永民的故事。至今,國內學習五筆的風潮仍未散去。五筆就是學的過程艱難,但學會了就超級簡單,以至於某些畏難的人至今仍被攔在五筆的門外。但再難都不如當年王永民發明五筆難。上世紀80年代,歷經浩劫的中國正式步入了科技化時代,但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電腦的支撐,更離不開文字的輔助。
  • 「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教授做客光明網
    本報訊(光明網記者孫鵬宇)「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王永民教授近日做客光明網,與光明網總裁陸先高就如何傳承漢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深入交流。    今年是「五筆字型」誕生30周年。
  • 漢字曾被指不科學差點被廢掉:一項獨特優勢證明漢字比英文更先進
    我們每天都在用輸入法傳播信息,大多數人習慣用拼音,而有些人則對五筆更為青睞,但無論是用何種輸入法,都能打出漢字,可是,在計算機時代剛剛到來的那段時間裡,漢字卻陷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差一點,我們今天在網上就只能用西方文字交流了,包括這期節目也是。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他發明了一種東西,使漢字沒有拉丁化,拯救了漢字的生死存亡
    中國漢字曾經歷過兩次的生死大考驗,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之前,當時的國力衰竭,民族自信幾近喪失,在這種背景下,以魯迅、劉半農等為首的文人紛紛提倡將漢字拉丁化,理由是漢字太繁瑣,不利用學習與教育發展,這場文字大革命在新中國成立舉行的掃盲行動中消逝。
  • 全球都在用字母,為何我們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換句話說除了亞洲部分國家文字還保留了自己的書寫體系,整個世界的文字都已經嚴重拉丁字母化了。就連用了幾千年漢字的越南,也在法國殖民統治之後,逐漸走向字母化。漢字作為整個東方文化的核心載體,面臨拉丁字母化的威脅。作為拉丁字母的使用者的老外們,就對晦澀難懂的中文開始了各種無釐頭的抱怨。
  • 激辯"漢字危機":書寫危機還是教育危機?
    隨著《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漢字危機引起公眾熱議。提筆忘字、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等觀點,讓許多人認為,漢字危機形勢嚴重,拯救漢字刻不容緩。也有人提出,拼音化書寫是大勢所趨,因為書寫方式轉變為鍵盤和字母,提筆忘字是正常現象。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代表之一,已經使用了幾千年,而我國進入鍵盤書寫時代僅有十幾年。
  • 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為何最終會被用戶拋棄?
    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為何最終會被用戶拋棄?「王旁青頭兼五一,土石二幹十寸雨」,可能很多網友還記得,這就是五筆輸入法的口訣之一。那麼,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最終為何會被人們所拋棄呢?我們先來說說王永民的故事,1943年出生的王永民,在70年代電腦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就在想,如何能將數以萬計的漢字用26個鍵盤字母打出來呢?
  • 小僑胞10分鐘學會電腦輸入漢字
    本報北京8月5日電50餘名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等22個國家的小僑胞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了在電腦上輸入漢字,並激發起對漢字和祖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也給他們的中國之旅增添了一次難忘的記憶。
  • 全球都在使用字母,為何中國能保住自己獨有的漢字書寫體系?
    我們知道,歐洲國家曾經殖民整個世界,導致了現在很多國家的語言都是英法語系或者拉丁語系,現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文字都被拉丁化了,只有亞洲一些國家還使用推廣自己的文字,但就連我們的鄰國越南,建國之後,也廢除了幾千年的漢文字,我們國家的漢字也曾面臨著拉丁化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