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8月5日電50餘名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等22個國家的小僑胞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了在電腦上輸入漢字,並激發起對漢字和祖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也給他們的中國之旅增添了一次難忘的記憶。
8月4日下午,在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電腦教室內,來自22個國家的50名小
僑胞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培訓課,授課老師是五筆字型(王碼)發明人、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王永民。
小僑胞們對這堂宣稱將在10分鐘內教會他們輸入漢字的培訓課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他們雖然都能聽懂普通話,但是大多數發音不準,也不大會寫漢字,面對成千上萬的漢字有一種畏難情緒,在日常也很難使用電腦中自帶的輸入法輸入漢字。小僑胞們的畏難情緒,實際上反映了海外華僑、華人在學習和使用漢字中共同面臨的三大障礙――認字難、寫字難、輸入難。這些障礙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漢字和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承和弘揚。
王永民首先簡要地回顧了漢字的發展歷史。他告訴小僑胞們,漢字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是中華民族統一的最深層的文化基石,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但在進入資訊時代的時候,漢字曾經面臨被廢棄的危險。直到有了五筆字型輸入法和王選教授的雷射照排,才化解了這場危機。王永民問:「大家的學習和生活中能不能離開電腦?」小僑胞們回答:「不能。」王永民又問:「我們能不能放棄漢字?」小僑胞們齊聲回答:「不能。」
這次培訓的內容是數字王碼輸入法,它被稱為漢字輸入技術的二次革命,是繼五筆字型之後,旨在解決漢字輸入易學性的一項重大發明,可以只用6個數字鍵輸入漢字。王永民風趣地對小僑胞們說:「教會國內的小學生輸入漢字,只需要5分鐘,但你們大家都來自海外,可能需要10分鐘。」
來自德國的宋凱文今年12歲,學了不到5分鐘,他就用剛剛學會的數字王碼在屏幕上打出了一段話:「我叫宋凱文,老師叫王永民,老師在講課,我已經學會了。我愛漢字!」來自日本的仁田原洋和來自俄羅斯的葉卡婕琳娜都說不好漢語,也沒有嘗試過在電腦上寫漢字。10分鐘後,他們在電腦上第一次親手輸入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來自義大利的雷海珍說,沒想到在電腦上輸入漢字,就跟輸入字母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