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讓漢字輸入速度超過英文

2020-12-11 北青網

    「習主席,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超過了英文!」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結束後,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民激動地對習近平主席說。當天,王永民榮獲改革先鋒稱號。他所發明的五筆字型曾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重大發明。昨天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改革先鋒王永民,講述五筆字型輸入法背後的故事。

    在計算機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漢字遇到了大麻煩——無法顯示,也無法輸入。王永民整整花費了五年時間用於研究和試驗,發明五筆字型輸入法。王永民說,漢字輸入之所以「難」,是因為漢字太多,不是26個,而是幾萬個之多,這幾乎成為一個「死結」。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國家標準字符集中,讀「Yi」音的字就有407個之多!

    此前有人發明過整字大鍵盤,像一張桌子那麼大,幾千個漢字,按照部首分區排列,需要哪個字,就把哪個字「點」一下。若漢字不在這塊「字板」上時,還可以拿出第二塊、第三塊……這麼龐大的打字設備,讓漢字輸入效率極其低下。一時間,漢字輸入陷入了設備龐大、成本高昂、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迷魂陣」中難以自拔。

    1978年,王永民帶著幾個助手,開始把《現代漢語詞典》中12000萬個漢字逐一分解,做成10萬多張卡片,從百萬次的統計記錄中,優選出組字最多、實用頻率最高的125種字根,最終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漢字字根組字頻度表》和《漢字字根實用頻度表》。「比如『白』這個字根,雖然能夠組成的字很少,但是組成的字都很重要,『的』就是其中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因此『白』這個字根也就身價百倍了。」

    怎麼把這些字根安放到鍵盤上?王永民總結歸納出計算機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首先是相容性原理。「我把125種字根分為25個小『家庭』,打鍵時能夠不發生矛盾,並且減少重碼字,這就是『相容性』,我為此做了上百萬次的字根組合試驗。」其次是規律性原理,目的是便於記憶。第三是協調性原理,「讓『能幹的』食指負擔重一些,而『無能的』小指負擔輕一些,這樣才能保證打字時順手、不累。」

    1984年,王永民應邀來到聯合國總部,演示五筆字型輸入法。每分鐘可以輸入100多個漢字,這個速度令聯合國的官員們大為驚嘆。美國多家報刊都以「舉世稱難,今迎刃而解」為題加以報導。王永民說,把「洋鍵盤」一個螺絲釘也不動,裝上軟體,就變成中國人高效實用的漢字「盲打」鍵盤,開闢了漢字輸入的新紀元,這是中國人為了文化傳承勇於創新40年奮鬥的結果,是文化自信的偉大成就。

    文/本報記者  王斌

相關焦點

  •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實現「登頂一跳」
    ,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1978年,在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主動請纓,為漢字輸入計算機尋找出路。王永民之前,有人嘗試過不同的鍵盤類型以輸入漢字,有幾千個漢字組成桌子那麼大的鍵盤,有需要左右手交替操作的主輔鍵盤,還有用256個鍵積木式拼合出漢字的中型鍵盤,但都因為成本高昂、無法盲打而無法推廣。
  • 王永民:漢字不能輸入電腦?他曾用五筆破解難題……
    ,有人提出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炎黃子孫面臨不識漢字的局面!「一介書生,半個農民」的他,用橫、豎、撇、捺、折,把漢字輸入電腦,王永民用中國式表達,把中國帶入信息新時代。   自述 | 王永民
  •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他發明的五筆字型,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他是「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的人」。 這位至今仍自稱是「一介書生、半個農民」的名人,始終關注著資訊時代的漢字命運,並將畢生精力和智慧投入了漢字產業。 他,就是「當代畢昇」——王永民。
  • 全國漢字輸入大賽落幕 五筆輸入法秒殺拼音
    據了解,有16支團體代表隊、12名個人選手共57人入圍本屆漢字輸入大賽總決賽。  在21日上午的決賽中,57名選手一人一機坐定,隨著裁判長發令,鍵盤的敲擊聲響徹近千平方米的賽場。總決賽共分為4輪,分別進行連續文本、離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輸入。參賽選手所選用的輸入法為大賽預裝的「王碼大一統五筆字型」輸入軟體或搜狗拼音輸入法。
  • 「全國漢字輸入大賽」落幕 前29名都用五筆
    記者在現場看到,參賽選手均雙眼緊盯顯示器,十指翻飛,輸入速度較一般電腦用戶快很多。大賽公布的選手成績顯示,來自遼寧的34歲銀行職員王士輝以連續文本、離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4個單項冠軍的好成績榮登榜首,他用五筆輸入法以每分鐘輸入175個字創造了10年來全國漢字輸入大賽的最高紀錄。
  • 「全國漢字輸入大賽」閉幕 前29名選手都用五筆
    據了解,有16支團體代表隊、12名個人選手共57人入圍本屆漢字輸入大賽總決賽。  在21日上午的決賽中,57名選手一人一機坐定,隨著裁判長發令,鍵盤的敲擊聲響徹近千平方米的賽場。總決賽共分為4輪,分別進行連續文本、離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輸入。參賽選手所選用的輸入法為大賽預裝的「王碼大一統五筆字型」輸入軟體或搜狗拼音輸入法。
  • 王永民:如何發揚光大漢字文化
    他發明的五筆字型,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是他「把中國帶入資訊時代」。 他就是被譽為「當代畢升」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王碼集團董事長、中國發明家協會的副會長wubiei息時代的人開創了電腦漢字輸入的新紀元
  • 國是大家談 | 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王永民 受訪者供圖當前漢字輸入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除了五筆輸入法,還有拼音輸入法。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語音輸入也漸漸被人使用。作為「王碼五筆字型」的發明者,王永民如何看待拼音輸入法和語音輸入法帶來的挑戰?
  • 王永民:去中國化與「漢字危機」
    王永民:漢字是記錄中華文明的符號系統,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根,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旗幟。中華文化之於漢字,正如葉之於根:根壯葉繁,葉落根枯。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的表達。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然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漢字恰恰就是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見證。
  • 漢字曾被指不科學差點被廢掉:一項獨特優勢證明漢字比英文更先進
    可即使到了80年代,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拼音的聲音卻仍然存在,由於漢字不是字母文字,輸入計算機十分麻煩且效率低下,關鍵在於需要字庫支持,不像英文,26個字母排列組合便可構成詞句,漢字總數可是高達將近十萬個,即使是常用漢字也有三千多個。
  • 王永民:發明「五筆」,拯救了漢字,一分未得卻遭盜版商欺壓還賠錢
    但是中國的漢字如果真的因為計算機的普及而不得不被拼音文字取代,那麼這將會是中國漢字文化的一種遺憾,漢字發展數千年的歷史也會就此斷絕,因此許多人並不希望漢字被改革。王永民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即使是相比古印刷術來說較為先進的技術了,但是依然很麻煩,並且一旦輸入時錯了就只能重新排版,可以說,王永民對於這種傳統的印刷術是深惡痛絕的。
  • 五筆字型:劃時代的漢字輸入法
    (1993年7月11日《北京日報》5版,《榮獲北京市共產黨員「十傑」稱號的「五筆字型」發明家王永民》)2 輸入速度快過英文1984年春節,裝有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的電腦被送入中南海。用這種漢字輸入法打字,每分鐘最快可以打出136個漢字,其速度比英文輸入還快。
  • 你是否試過這種輸入法 速度快過英文
    (1993年7月11日《北京日報》5版,《榮獲北京市共產黨員「十傑」稱號的「五筆字型」發明家王永民》)輸入速度快過英文1984年春節,裝有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的電腦被送入中南海。用這種漢字輸入法打字,每分鐘最快可以打出136個漢字,其速度比英文輸入還快。
  • [獨家]王永民:王碼五筆終成"碼王"
    ${PageNumber}30年風雨路:為漢字輸入帶來二次革命  1978年,在河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王永民開始研究漢字輸入技術,歷時5年發明了五筆字型。他抄編分析了12萬張卡片,提出了《形碼設計三原理》,其首創的字母鍵形碼數學模型和字詞兼容理論,有效解決了計算機輸入漢字的瓶頸,在世界上首次突破每分鐘輸入漢字100字大關,被譽為中國文化史上「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重大發明,國家郵政總局曾發行「當代畢昇——王永民」郵票以示紀念。
  • 小僑胞10分鐘學會電腦輸入漢字
    8月4日下午,在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電腦教室內,來自22個國家的50名小僑胞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培訓課,授課老師是五筆字型(王碼)發明人、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王永民。小僑胞們對這堂宣稱將在10分鐘內教會他們輸入漢字的培訓課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眾所周知,電腦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而西方的主要文字符號是英文,因此,當時要熟練地運用電腦,就必須要學英文。當時,很多人都很篤定,曾經被趙元任以一篇文章拯救回來的漢字這次一定會消亡。畢竟,國家的科技化發展才是大事,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真正的富起來、強起來,因此,呼籲漢字拉丁化的人不在少數。眼看著關於漢字的改革就要提上議程,王永民的出現,又將漢字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 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為何最終會被用戶拋棄?
    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為何最終會被用戶拋棄?「王旁青頭兼五一,土石二幹十寸雨」,可能很多網友還記得,這就是五筆輸入法的口訣之一。那麼,大學生王永民發明的五筆輸入法,最終為何會被人們所拋棄呢?我們先來說說王永民的故事,1943年出生的王永民,在70年代電腦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就在想,如何能將數以萬計的漢字用26個鍵盤字母打出來呢?
  • 他發明了一種東西,使漢字沒有拉丁化,拯救了漢字的生死存亡
    中國漢字曾經歷過兩次的生死大考驗,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之前,當時的國力衰竭,民族自信幾近喪失,在這種背景下,以魯迅、劉半農等為首的文人紛紛提倡將漢字拉丁化,理由是漢字太繁瑣,不利用學習與教育發展,這場文字大革命在新中國成立舉行的掃盲行動中消逝。
  • 漢字曾經被認為不科學,差點被廢掉,這個人讓漢字得以保留!
    而近年來,中國漢字甚至登頂國外知名周刊,因此中國漢字也開始越來越國際化。不過說到漢字,近代以來卻有不小的插曲,它曾陷入不小的危機 ,差一點,你想在網上聊天就得用英文了。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而在1958年,中國也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
  • 【原創】漢字輸入——五筆字型
    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是王永民在1983年8月發明的一種漢字輸入——也稱「王碼五筆」。「長城0520CH誕生於1985年6月,中國第一臺中文化、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微型計算機,其漢字處理水平等項性能超過了當時包括IBM在內的國際知名品牌。」它的主要設計者——嚴援朝。當年在這個機型上用五筆敲出了自己的名字,異常興奮……20多年過去了,每當想起這個,心裡還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