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大省、種業大省的湖南,又迎來了一件大事。5月18日,湖南省政府聯合中信集團共建的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在長沙掛牌成立。這可以說是湖南農業科技發展史上的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
▲5月18日,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在長沙掛牌成立。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示精神,夯實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和糧食安全,發揮湖南「魚米之鄉」種業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由湖南省政府和中信集團合作,集聚產學研優勢單位,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建設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
掛牌儀式現場,觀潮君看到不少「重量級」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鄒學校、官春雲、印遇龍、劉少軍、劉仲華。能讓6位農業院士同時前來助陣,足以看出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分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種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為保障國家種業安全貢獻湖南力量。
湖南種業創新的底氣何在?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自古是「魚米之鄉」。建設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湖南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
截至目前,湖南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7家,3A級種子企業24家,佔全國總數的20.5%。擁有9個國家級制種基地市、縣,雜交水稻常年制種面積40萬畝左右,年產良種8000萬公斤,除滿足本省用種需求外,每年向湖南以外的省份供種約4000萬公斤,已成為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產銷第一大省。
此外,湖南集聚了一批實力雄厚的種業科研機構,以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育種人員3900餘名,形成了袁隆平、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劉仲華、劉少軍等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培育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聚集了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一批種業龍頭企業。湖南正從「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
如何讓湖南種業優勢更明顯?
產業創新多,發展底氣足。下一步,如何打出組合拳,讓湖南種業工作優勢更明顯、拳頭更有力?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主要圍繞種業創新重點問題,聚焦現有成果的轉化、「卡脖子」重大技術攻關以及重大基礎研究,著力提高種業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湖南省科技廳廳長童旭東介紹,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首期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和優勢物種領域攻關,擬啟動分子育種技術、生物育種智能大數據2個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和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產、茶樹、林果花草、中藥材等8個專業研究中心建設。
二期計劃啟動生物安全檢測、基因工程等關鍵共性技術及其它物種領域關鍵技術研究。
此外,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實行科學有效、統分結合的法人治理模式,設置本部運營中心、專業研究中心、成果孵化轉移中心三大板塊,形成專業化分工、系統化協作的格局。重點構建「人才引進、攻關投入、項目管理、考核激勵、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六大機制,引入「實體化+契約制」的雙保障模式,開展市場化技術創新服務,面向全球吸引凝聚創新人才,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發展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多元協同的聯合創新共同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掛牌儀式上致詞。
種業創新中心定位是什麼?
「我希望用3年時間,實現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中稻1200公斤,在湖南省1250萬畝稻田推廣種植生產150億公斤糧食,也就是用全省1/4的稻田生產全省一半的糧食。」揭牌儀式上,觀潮君還聽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三年規劃」。
袁院士「三年規劃」目標,和種子息息相關。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成立,將促進這個目標的實現。
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成立也有著自己的定位,將致力於建設成為種業關鍵共性技術中心、國家種業安全戰略發展中心、國際種業技術交流合作中心。
力爭在五年內創製出100個以上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新基因、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種,實現種業產值超過500億元,孵化一批核心企業實現科創板上市,支撐湖南打造「千億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現鄉村振興。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觀潮君相信,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的成立,將探索出一條做強現代種業的路子,為保障國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提供強力支撐。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觀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