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軍的後勤在二戰期間出了名的好,就拿軍用口糧來說吧,美軍當時的口糧分為五種,即A型、B型、C型、D型與K型。
A、B型為多人食材,基本由廚師現場烹飪,屬於後方或戰況比較穩定的地區使用;C、K型為戰時口糧,多為罐頭、麵包、餅乾,開啟即食,也能加熱;至於D型,它屬於應急口糧,只有在戰時口糧都沒時間食用的情況下才能啟用。
美軍對D口糧的要求有三個,快速補充體力、耐高溫(北非戰場溫度高)和便攜。什麼東西能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美國人想到了巧克力,小小一塊就能提供大量卡路裡,當然普通巧克力是無法忍受高溫的,還需要改良配方。
此外,與A、B、C、K口糧的豐富配置不同,D口糧只有一個東西——巧克力。
美國陸軍於1937年召開應急口糧的選拔,若能得到從選拔中脫穎而出,那就是源源不斷的訂單,各大巧克力公司卯足了勁頭,而最終好時巧克力公司的巧克力棒獲勝,即為D口糧。
這樣一塊D口糧,可為士兵提供600卡路裡的熱量,每名士兵的背包裡攜帶三塊,足以快速補充體力了。
至於耐高溫問題,好時公司的辦法是在巧克力棒中摻入燕麥粉,起到吸收可可脂的作用。正常巧克力的熔點為30-36度,而摻入燕麥粉的D口糧的熔點為49度,即便是在北非這樣的炎熱地區作戰,D口糧也不易融化了。
但是,美軍對D口糧的風評極差,甚至將其稱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用以形容它對美國士兵的傷害,反倒便宜了德國人。
惡評主要集中於兩方面,一是味道苦,比黑巧克力還要苦;二是口感硬(因為加入了燕麥粉),哪怕是牙口好的人也得費力才能咬下一塊,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美軍需要靠軍刀切割,才能將D口糧切成小塊。
《兄弟連》裡,韋伯斯將一塊D口糧送給荷蘭小孩,後者吃得十分開心。不過這是電影藝術化表現的結果,先不說苦得像藥的味道,就是成年人都難以下嘴的堅硬度,也不是一個小孩能夠咬動的。
不過吧,這還真不怪好時巧克力公司,因為味道苦、口感差這兩個要求也是軍方提出來的,好時只不過背了鍋而已。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一個問題,D口糧的定位是「應急口糧」,屬於其它四款口糧無法食用的情況下才能緊急食用。
如果D口糧又甜又軟,恐怕還沒到前線,就已經被士兵偷偷吃光了,那還怎麼應急?所以D口糧必然要難吃,才能避免引起大兵們的興趣。
那麼有沒有辦法讓D口糧變得好吃呢?答案是有的。士兵可以將其溶於水裡製成可可 ,反正C口糧、K口糧裡糖的量嚴重超標(白糖5克、咖啡用的糖塊、還有糖果),稍微拿出來一點摻入可可裡,味道就能好很多。
不過這樣一來,士兵必須燒火煮水,又失去了應急的意義,所以D口糧就是這麼尷尬的一款應急口糧,難吃是真的難吃,但它又確實小巧便攜、高熱量,幫助士兵恢復大量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