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還包括對生命內涵的領悟

2020-12-17 錦靈中文

我們常聽到的一些教育口號並沒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質,諸如學習一技之長、增強能力、增廣見聞、培養氣質和愛國意識、獨立的能力、表達能力、塑造個性、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意識,等等。

教育是頓悟的藝術,就是引導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

教育須有信仰,就是要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人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還包括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和靈魂的啟迪。

作為頓悟藝術的教育

所謂頓悟,是與人的理智相關的一個概念。它並不呈現為別人的給予或目所能及之類感官層次。相反,是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內在地透視自己的靈肉,知識也必須隨著整個靈魂圍繞著存在領域轉動。

因此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由於教育的這一神聖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著精神體認的財富,但教育只有經由頓悟才能達到對整個人生的拯救,否則這種財富將失去效用。

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

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們常聽到的一些教育口號並沒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質,諸如學習一技之長、增強能力、增廣見聞、培養氣質和愛國意識、獨立的能力、表達能力、塑造個性、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意識,等等。

如果整個教育本質毫無遮蔽地呈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本然內涵,而教育自然是有其固定形式的。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個人的成就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教師不是抱著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人其中,為人的生成——一個穩定而且持續不斷的工作而服務。

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

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教育的危機

當教育的本質發生問題,當教育的信仰開始動搖時,人們就會有意識地尋求教育目標何在。

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於其本質成為問題之時。教師以種種人為的方法來保持學生對他的敬畏:保留一些東西不教給學生,或者要求樹立個人的權威以及學生的盲從。

在這種情況下:

本來是用訓練有素的方法來處理廣泛的學習資料,現在變成了空洞無聊的盡義務而已;

本來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求取最佳發展,現在卻變成了虛榮心,只是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試的成績;

本來是漸漸進入富有內涵的整體,現在變成了僅僅是學習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

本來是理想的陶冶,現在卻只是為了通過考試學一些很快就被遺忘的知識。

如果變得日益嚴重的教育本質問題,竟被人們如此地忽略,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喪失根本目標而不穩定和支離破碎。

它帶給學生的不再是包羅萬象的整體教育,而是混雜的知識。

目前世界上籠罩著不安,在茫然之餘人們都感覺到,現在的一切完全取決於下一代了。人們都明白教育決定未來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著人類未來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時開始衰落呢?當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在那些成熟而應負起責任的人心中開始粉碎的時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時。

現在有人擔心,教育的本質已處於完全失落的危險之中。

那些主張復古的人,把那些他們自己都已經將信將疑的東西,硬塞給學生,要他們完全接受。另外一些人則鄙棄歷史的流傳作用,好像教育只包含那些不分古今的技能教育、實用知識和有關當代世界的探源問題。每個人都知道,誰贏得了年輕人,誰就擁有了未來。

當代教育已出現下列危機徵兆:非常努力於教育工作,卻缺少統一的觀念;每年出版不計其數的文章書籍,教學方法和技巧亦不斷花樣換新。

每一個教師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是缺乏一個整體,卻給人一種無力之感。

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現的特有現象:放棄本質的教育,卻去從事沒完沒了的教學試驗,做一些不關痛癢的調查分析,把不可言說之事用不真實的話直接表述出來,並不斷地更換內容和方法做種種實驗。如此這般,就好像人類把好不容易爭得的自由,花費在無用的事物上。

自由變成了空洞的自由。一個連自己都不信任的時代去關心的教育,就好似從虛無中能變出什麼東西來。

年輕人的角色是最具特色的。假如教育具有整體精神,那麼年輕人是不成熟的,正因為他們年輕沒有地位,要為將來的職業作準備,所以必須尊重、屈從和信賴成年人。但在教育本質的消遁過程中,他們卻因此而獲得了自身的價值。世界已經失落的東西,期待著從他們身上重新獲得。他們感覺到一切從他們開始,甚至兒童也參與學校的管理事務。這樣看來,仿佛在要求年輕人靠自己的力量去創造那些教師不再擁有的東西。就像國家的債務要靠下一代來償還一樣,浪費了的精神財富,也要靠年輕人重新去掙回來。

在這種假象下,年輕人獲得了不真實的力量,但他們註定要失敗,因為一個人必須一步步地接受嚴格的培養,經過數十年的成長,才能成其為人。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讓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當然,作為教育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除外)。

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遊戲和不斷嘗試。

這樣,手工課以勞作方式發展學生的靈巧性;體育課則以學生身體素質的鍛鍊,以及身體的健美來表現自我生命。哲理課發展思想和精神的敏銳和透明,培養說話的清晰和簡明、表達的嚴格與簡潔,把握事物的形式、特徵,以及了解思想論爭雙方的焦點所在,以及如何運「思」而使問題得以澄清。

通過接觸偉大作品而對人類本真精神內涵進行把握(偉大作品包括:荷馬史詩、聖經、希臘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和歌德的作品)。而歷史課的教學則是發展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虔敬愛戴之心,啟發他們為了人類更高的目標而奮鬥,並形成對現實批判的清醒歷史觀。自然科學課的開設,則是掌握自然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論(包括形態學、數學觀和實驗)。

在鹿鳴看來,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儘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總而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

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於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

如果人要想從感性生活轉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須學習和獲知,但就愛智慧和尋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學習和知識對他來說卻是次要的。

教育只能是強迫學習這種觀點,常常佔據統治地位,因為人們相信,受教育者當時獲得他並不理解的知識,但終有一天他會理解這些知識,並將它賦予靈性之中,逐漸接近於循跡於知識背後的精義,就如人們初讀路德的宗教小冊子時,並不理解其深意所在,然而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心向神牽,不知不覺地轉化為信仰內容。但這種對強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對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而其他含混晦暗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

文章轉自:校長派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知識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諸多功能之一,其良好發揮關乎家庭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家庭是兒童自出生後接觸的第一環境,父母對兒童的保育和教育是先於學校教育的,在兒童的發展中居於基礎地位,在兒童的教育中屬於奠基性教育。
  • 何良僕:教育價值取向從知識傳授轉向智慧生成
    隨著教育中問題的不斷出現,總是把原因歸結為「缺乏知識」。因而不斷拓展學校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沿襲一種「打補丁」的思路不斷增加知識學習的內容:德、智、體、音、體、美、琴棋書畫、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京劇、書法、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法制教育、國學教育、反腐敗專題教育、「學思維」活動課、感恩教育課、數學史、群文閱讀,還有什麼青少年財經素養、編程、食品安全……採取打補丁、做加法,被動應付。
  • 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
    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關於當前高校書法教育現狀的一點思考文|於明詮書法教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藝術教育,因此說,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也就是說,不能把書法教育簡單地分解為兩個部分,即知識傳授(包括書法史,古代書論,美學常識,歷史知識等)和毛筆技法訓練(等同於寫毛筆字)。這種理解顯然是只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書法教育作為一種藝術教育的本質。十幾年來,我國的書法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僅就高等院校書法教育現狀看,許多藝術院校和部分師範院校都開設了書法藝術專業,招收專科、本科乃至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 教育不僅給人傳授知識,除此之外,哈佛校長還有不同的解讀
    大家好,這裡是周生侃教育。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學校教育的理解,一直都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面,讓孩子學會到書本上面。不同科學領域的知識,並用這些知識獲得好成績,然後利用好成績,去找到一個心儀的大學,再從大學裡面獲取更為專業的知識,畢業後再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一直以來,好像教育的模式就是這樣,給人們這麼一種固定模式的思維。教育的作用就在這些方面,去一一地體現出來的。
  • 父母賦予生命 老師傳授知識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傳授我們知識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老師是人生中的第二個父母老師是天底下最無私的職業讓我們變成不一樣的人是老師,讓我們變得優秀有素質是老師,用一隻粉筆寫文算題,傳遞我們知識從前,我們不懂老師的良苦用心埋怨過他的嚴厲記恨過他的批評直到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吃了虧,受了苦才明白老師有多無私,知識有多重要
  • 臺灣生命教育的內容
    臺灣生命教育的內容臺灣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鈕則誠  上個世紀末,生命教育在臺灣成為一項教育政策。1997年臺灣教育廳設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出版教師手冊和編印中學六年十二冊教材。2000年8月1日當局宣布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並定次年為「生命教育年」。至於生命教育的內容,則包括人際關係、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等五項。
  • 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開啟智慧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18篇精美文章,帶你了解生命教育
    那麼,什麼事生命教育?又該如何做好生命教育?這18篇精美文章會給你,給我答案。1.《當前發生的就是深刻的生命教育》https://mp.weixin.qq.com/s/oS-42fLWahEG5jTCfPKbKw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守護好生命,都要有守護生命的意識、知識和技能。
  • ...走起來」——一體化德育視域下學生人格教育內涵和途徑的思考
    眾所周知,人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和傳授知識。因此,如果有一方面得不到重視,整個教育是站不起來的。讓教育「站起來」並且「走起來」,就必須讓人格培養和知識傳授互為支撐、和諧發展。這應該是新時代我國推進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的初心。
  • 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之中
    ——結合部隊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落實「八個相統一」系列談②■陳 龍 解放軍報一堂軍魂教育課,某旅政委結合蘇聯「不戰而敗、不戰而變」的歷史,讓官兵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上的啟迪。他的授課體會是:價值觀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與傳授知識有關,但又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 卡爾·雅斯貝爾斯:教育是對生命的體驗
    要想走近雅斯貝爾斯,恐怕必須跟著他去看看大海,觀觀潮汐,聽聽濤聲,望望明月……斯貝爾斯關於教育的論述主要在《什麼是教育》和《大學之理念》中。他眼中的教育,指向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
  •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是主渠道
    作為工科院系,信息學院積極探索具有復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將新工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建設「1+2+15」新工科課程思政體系,從教師認同感、課堂內容設計和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加強課程思政內涵建設。學院黨委副書記黃芳作為《信息科學技術的創新創業與發展》課程的教師代表分享了課程思政中關於教學環節設計的思考。
  • 《記憶傳授人》內容新奇的科幻兒童小說,引導孩子思考生命的真諦
    原來,很多年前喬納斯就被指認是記憶傳授人的可能人選。而這些年裡,長老們一直在密切地觀察著他。記憶傳授人是社區裡地位最崇高的長老,一般人很難見到他。當社區裡發生重大事件時,長老們會呈報給記憶傳授人來定奪,但這樣的事一向是極少的。據長老介紹,喬納斯之所以被選為記憶傳授人,除了具備聰明、正直、勇氣這些特質之外,還因為他擁有常人沒有的「超眼界」能力。
  • 文質教育研究院創始人張文質:點化與潤澤生命 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
    東莞日報:現在有很多人關注「生命化教育」這個命題,您能具體解釋一下嗎?張文質:要理解「生命化教育」最為核心的部分,可以從三個向度的內容著手。第一個向度是授受知識。「授受」既是傳授也是接受,它實際上是專對教師而言的,教師既是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習者;教師既是啟蒙者,同時也需要被啟蒙;第二個向度是開啟智慧。智慧在知識之上,最為重要。它是新的能力、新的理解力、新的生存能力的總括,而更強調的是生命的智慧。就教育的意義而言,教師影響學生的作用更為重要;第三個向度是點化與潤澤生命。這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教育如果不以發展人為核心宗旨,結果就會出現偏差。
  • 生命教育不是孵孵小雞,而是種責任
    在鄭老師看來,「生命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孵小雞,承擔起保護小雞成長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許多學校把孵小雞作為一項作業,沒有事先教給孩子孵化和養殖的知識,以及在城市中養小雞會遇到的種種困境,這樣只是把小雞當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馳。」
  • STEM-PBL科創教育內容跟內涵
    (本文為王靜Julia老師關於《STEM-PBL科創教育內容跟內涵》的線上培訓演講稿,為方便閱讀,稍作整理)一、前述今天的內容,我會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用語音在群裡進行一個簡單地對STEM跟PPL的這個教育內容做一個分享。主要是講解STEM-PBL教育內容的內涵。在開始講之前,我很想知道,大家都還好嗎?
  •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教育的目的:生命 生活 生長 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開宗明義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須警惕學校辦學目標的異化。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應該是為了促進人的自我發展,遠離名利之爭。
  • 教師節特輯 | 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
    ),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但是倘若整體的實質變得成問題了,而且還處於解體的狀態之中,那麼,教育也就變得不穩定和被瓦解。它不再使孩子們去領略包括一切的整體的崇高,而是有著模糊不清五花八門的結果。焦慮不安遍及世界。感覺到自己正滑入無底深淵的人們認為一切都取決於從未來一代人中間能產生什麼。他們知道教育將決定未來的人的實質,而教育的衰落將意味著人類的衰落。
  • 教資綜合素質知識點——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的內涵》這一知識點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有關綜合素質這一科目的必備考點。從歷年的考情來看,題型主要以客觀為主,考查方式涉及內涵的解讀以及例子反選。下面將為同學們解讀一下其基本內容,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 評論稱中國幼兒教育誤入歧途 畸形偏向於知識傳授
    鑑於此,中國教育需要體系性變革,變革的核心是設計合理的制度,走出知識傳授崇拜,讓教育走上「立人」之路  六一兒童節之前,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其「說明」中明確提出實施《指南》的第一個原則: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