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澀谷街頭人來人往,大樓LED上「金龍魚稻米油日本上市」幾個大字吸引了眾多關注。
金龍魚稻米油在日本正式上市。
金龍魚稻米油日本超市上架,引起東京市民排隊購買。
2018年的春天剛剛開始,張波接二連三接到了好消息。日本東京、衝繩等地的零售商給他們發來訂單,希望進口更多的金龍魚稻米油;一些日本大型食品商社也發來詢函,要求訂購更大包裝的稻米油——這是1月8日金龍魚稻米油在日本正式上市之後引發的後續反響。張波興衝衝地把消息告訴了油廠負責生產的同事,對於大家來說,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新年禮物了。
金龍魚稻米油
登陸日本引發巨大關注
張波是金龍魚稻米油品牌負責人。2018年1月8日,是他職業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的東京,正是新年假期後上班第一天,繁華的澀谷街頭人來人往,忽然間,樓叢中七塊LED大屏同時出現了同一個畫面:純紅色的背景上閃動幾個大字:金龍魚稻米油日本上市。頓時,來來往往的人潮被這片耀眼的中國紅吸引,紛紛駐足舉目。面對此情此景,站在澀谷街頭的張波則是心潮起伏情不自禁。這一刻,對他和他的夥伴們來說太值得驕傲也太來之不易了。
中國稻米油的到來,引起了日本業界的高度關注。金龍魚稻米油的日本代理商鄭重地準備了上市儀式。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發布會當天,日本幾十家知名零售商悉數到場,包括全家FamilyMart、羅森(LAWSON)、7-Eleven、永旺,以及丸紅食品、三菱食品、三井食品、伊藤忠食品、兼松等大型商社,甚至一些同行和對手都同時出現在發布會上。日本代理商對金龍魚品牌的國際影響力由衷感嘆!更讓他們高興的是,產品上架當天,在超市排隊購買金龍魚稻米油的日本民眾絡繹不絕。
當天,日本最大的通訊社——共同社以:「金龍魚日本上市,或打破日本國產稻米油格局」為題做了詳盡報導,50多家日文媒體紛紛轉載。日本CCTV大富電視臺、華文媒體也主動對這一事件關注,金龍魚稻米日本上市的消息,成為當天的重要新聞。
十年匠心
煉就全球領先的稻米油
一瓶稻米油為什麼會引起日本業界如此關注?作為稻米油研發的直接參與者,益海嘉裡研發中心產品經理王勇表示:「我們的產品品質經受住了考驗,但我感覺,最讓日本人震驚的,是我們這麼大、這麼持久的投入,是我們十年來為研發這個油所做的巨大付出,那是一種他們不易理解的信念。」
稻米油是業界公認難煉的油品,不僅工藝複雜,成油也不易。10年前,當益海嘉裡決意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知道如何開始,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甚至沒什麼資料,從設備,到技術、對於金龍魚乃至中國來說,稻米油都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從0開始。
2007年,益海嘉裡在黑龍江佳木斯花數千萬投下了第一個稻米油加工廠。
2009年,益海嘉裡母公司豐益國際投資8億在上海成立全球研發中心。300多人的技術人員和專家在此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探索。而隨著稻米油精煉技術的進展,金龍魚在這一領域的投入還在不斷加大。「每次見到董事長,他最關心的,是消費者對產品體驗好不好,反反覆覆叮囑的,是一定把油的品質做到最好。」背負著產品銷售壓力的張波這樣說。「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日本和各個國家搜集稻米油樣品,拿回來做各項指標的檢驗和對比,公司的管理層非常重視品質,要求各項指標都要優於行業水準,對稻米油的品質研究,一天也沒停歇過」。
天道酬勤,在金龍魚人不分晝夜的努力與堅持下,經過反覆實驗改進,金龍魚研發團隊開創了「膨化保鮮法」和「鮮胚制油」技術以及「分散保鮮、集中製取、集中精煉」的全新稻米油產業鏈生產模式。可以最快6小時實現米糠原料保鮮和萃取出稻米油。同時,他們獨創了「酶法脫膠」低溫萃取專利技術,將稻米油的兩大核心營養指標——谷維素及植物甾醇的平均含量同時穩定在10000ppm,營養與品質達成黃金平衡點,這就是稻米油業界大名鼎鼎的「雙一萬」。比起日本同行採用的傳統提煉工藝,「酶法脫膠」屬於綠色生物技術,更為環保,能保留更多的原始營養,且成品得率高達70%以上,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事實上,稻米油的研發和量產意義遠不止於此。「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們有230萬噸的稻米油潛在產量,但我們的利用率目前還不到8%,而日本、印度的利用率已經達到50%到65%。開發稻米油,這對我們這個缺油大國意義太重大了。」豐益全球研發中心產品總監姜元榮博士說。
一滴油背後的大國宏圖
稻米油登陸日本並「一炮走紅」,掀開的是益海嘉裡整個水稻產業鏈的冰山一角,也是中國糧食深加工產業一個嶄新的開端。作為這個產業鏈的見證人,益海嘉裡集團消費品事業部總監陳波介紹說:中國每年生產稻穀近兩億噸,但日產量不足100噸的加工企業佔到72%,這種小而散的產業格局限制了水稻的綜合開發,副產品幾乎談不上什麼利用。
2007年,益海嘉裡在佳木斯投資的工廠其實是一個水稻循環經濟的「試驗場」,包括前文提到的第一座稻米油加工廠在內共有4座不同的加工廠——稻米加工廠、稻米油精煉廠、穀殼發電廠、穀殼灰生產白炭黑工廠。
「投資一個普通的糧食加工廠500萬就夠了,但投資這樣一個工廠通常要四五個億。」陳波說,「水稻循環經濟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成本門檻很高,從觀念、技術到市場都是新的,此前從未有人走通過,必須冒很大的風險。」經過10年默默的堅韌摸索,這一鏈條金龍魚終於走通了。
這個鏈條的最前端是土地和農民。益海嘉裡以訂單農業模式跟生態基地農戶籤訂「優質品種、優良產地、優價收購、優化技術」四優合約,指導種植戶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施科學管理,提高種植質量和效率,從而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而金龍魚最大的突破無疑是加工環節。陳波對此津津樂道:在我們的工廠裡,一粒稻穀,經過剝殼處理,曾經被視為「黃色汙染物」的稻殼變成了生產電力和蒸汽的原料,目前1.75噸稻殼可替代一噸標準煤,每年給企業節省7000多萬成本,不僅解決自身供電,多餘的電力還可以輸出。
此外,燃燒後的稻殼變成了稻殼灰,用來提取高分散型白炭黑和天然助濾劑活性炭;米糠則可提煉加工成高品質的稻米油;而米糠榨油後形成的米糠粕,可以繼續提煉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維素、香蘭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脫殼後的大米則成為品牌米。
一粒米在這裡「鞠躬盡瘁」,來於大地,歸於大地。按照陳波的推算,如果稻殼發電技術在全行業普及,全國每年可節省煤炭約2600萬噸,等於幾個大型煤炭一年的開採量,節省發電成本約49億元,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0多萬噸;如果米糠榨油技術能在全行業推廣,每年可為國家增加油脂供應230萬噸,年增值約46億元,若換算成大豆,則節省1.1億畝左右的種植土地。
「中國是水稻的故鄉,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其規模效應是任何其他國家所不可比擬的。」益海嘉裡集團副董事長、營運長穆彥魁說,「一花獨放不是春,我們歡迎和支持同行企業一起做大做強,大家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競合共贏,取長補短,共同推動水稻加工行業的升級發展,為儘快把中國建成水稻精深加工強國!」
時代在變,初心不變;理念在變,使命不變;技術在變,品質不變;足跡在變,雄心不變。在時代的洋流裡,金龍魚正疾迅遊弋,默默實踐著一位偉人曾指出的「引路人的角色」。(孫霞)
[責任編輯: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