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的裁判沒少因為爭議判罰和錯漏判受到指責,球迷現在每逢提到CBA裁判,都會不由自主地嘲笑甚至是攻擊裁判,但裁判的工作實際上也不好做。北京時間4月5日晚,央視體育《籃球公園》節目就揭開了裁判工作的神秘面紗。
央視節目採訪到的三位裁判是在之前12進8季後賽附加賽、吉林隊主場迎戰王哲林帶領的福建隊比賽的三位裁判,分別是CBA名哨、國際級裁判段鑄,以及兩位國際級裁判葉楠和張志偉。
據段鑄透露,為了保證比賽執法的公正性,裁判一般在比賽開始前兩天才會接到通知,抵達目的地後不允許和兩支球隊的任何人員接觸,只能和CBA公司的人員對接,而且抵達目的地後就需要將手機上交,直到吹罰比賽結束後才會把手機還給裁判。
與此同時,CBA裁判需要規避執法家鄉球隊的比賽,具體由哪三位裁判執法比賽,CBA公司是用電腦隨機抽選的方式決定的,有些比賽還需要設定一些特殊的條件才會選出具體由哪幾位裁判執法比賽,這些都是為了避免裁判和球隊私下裡有接觸或者暗中交易,從而保證比賽的公正性。
比賽開始前,三位裁判會就兩支球隊上一場比賽的情況進行回看,從而提前對當晚的比賽進行分析。同時,裁判還會和技術代表一起開會,對比賽的吹罰進行提前準備。即便是比賽進入中場休息時,裁判也幾乎不會有太多的休息時間,他們會針對上半場雙方的情況進行討論,並且提前為兩隊會出現什麼樣的犯規動作與情況進行提前準備,從而減少犯錯。而在比賽結束後,裁判還無法第一時間離開,他們需要看看比賽雙方是否就這場比賽的判罰進行申訴。
總之,裁判的工作複雜又涉及到方方面面等很多細節,這還是裁判自己需要做的。除了這些,裁判還需要時刻忍受來自雙方球迷的嘲諷以及辱罵。對此,裁判段鑄表示:「作為裁判員很難在工作當中獲得掌聲,我們可能最圓滿的結局就是在一場激烈的或者一場高水平的比賽裡面,最後比賽順利結束,沒有人注意到我們,這可能是我們完成工作的最高質量(的象徵)。」
此外,想要成為CBA裁判還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比如CBA公司規定裁判的最高執法年齡為55歲,平均每場比賽,裁判的平均奔跑距離一般在5000-6000米。賽季開始前,裁判都需要集中參加裁判學習班,要進行20米X86趟頻率折返跑、《裁判法》、《最新裁判規則》、臨場判罰、英語5項考核。為此,想在CBA成為一名合格裁判並不容易,更別說是成為名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