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李傳璽
1917年8月7日,魯迅給蔡元培寄去了他設計的北大校徽。自此,這個似乎展翅欲飛的圖案一直引領著北大學子在知識的海洋裡自由翱翔。
那麼,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是從「哪」來的呢?
魯迅來到北京後,在教育部工作之餘,一直往琉璃廠廠甸小市跑,買古磚古瓦當以及一些古物的拓片。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可以看出古瓦當等一些古物圖案的影子。但它最直接的啟迪可能來自魯迅收藏的古錢幣。
1913年6月19日,魯迅回老家紹興探親。近一個半月的時間裡,魯迅和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在逛古董地攤時,開始購買古錢。周作人後來在《苦茶》中回憶說:「我在紹興的時候,因為幫同魯迅搜集金石拓本的關係,也曾收到一點金石實物……這種金石小品,製作精工的也很可愛玩,金屬的有古錢和古鏡,石類則有古磚,盡有很好的文字圖樣,我所有的便多是這些東西。」(周作人《苦茶》,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224頁)周作人在日記中也有記載,(1913年7月)「17日,下午往大街,於大路口地攤上得吉語大泉一枚,價三角,文曰龜鶴齊壽(本文作者注:後被魯迅送人)」;「18日上午同喬風到大街得『大觀通寶』錢一個,甚大,價八十文」;「20日,又同喬風至大街一轉,得『天策府寶』錢及『大泉五十』等三個」;「21日,往倉橋得『周元通寶』等錢八個」。由此,拉開了魯迅搜求收藏古錢的大幕,點燃了魯迅搜求收藏古錢的積極性。
8月7日,魯迅回到北京。8月16日,魯迅開始獨自購買古錢,「午後往琉璃廠,在廣文齋買古泉十八品,銀一圓」(《魯迅全集》,1981年第1版第14卷第70頁)。僅隔一天,魯迅再買古錢,而且買了相關資料。午後「往琉璃廠廣文齋買古泉二十一品,銀二元六角。又赴直隸官書局買《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冊,十二元;《古金待訪【問】錄》一部一冊,四角」(同上)。魯迅為了能更好識別古錢,開始準備從理論上武裝自己。上個世紀20年代前後,北京市郊5口之家,每年100大洋就可以維持生活。以十二元買一套《古今泉略》,十二元可是五口之家一個多月的生活費。魯迅為了充實自己關於古錢幣的知識,看來是不惜代價的。
《古今泉略》,清倪模(1750-1825,安徽望江人,嘉慶四年進士,著名藏書家和古錢收藏家)著。魯迅購買了此書後,根據近兩年有關專家的考證,不僅認真通讀了全書,而且將該書中自唐至明末172款1312泉品進行了全部臨摹,對倪模介紹的每個泉品的特徵進行了高度提煉概括,然後一一加以註明。魯迅用最短的時間以較為科學的方法做到了對中國歷代古錢幣的胸有成「泉」。
一個星期後,魯迅開始在地攤上購買古錢。「(24日)下午往青雲閣理髮,次遊琉璃廠,復至宣武門外,由大街步歸,見地攤有『崇寧折五』錢一枚,乃以銅圓五枚易之。」(同上第71頁)如果說前兩次魯迅是在正規店家購買,則這次購買是在地攤上,而且出現了古錢的名稱。這正是他閱讀古錢書籍掌握了相關知識的印證。自此,魯迅購買的古錢開始有了明確的名稱。
1914年6月6日,魯迅在日記中記道:「午後往西昇平園浴。往留黎廠李竹泉家買圓足布一枚,文曰『安邑化金』;平足布三枚,文曰『戈邑』背有『(圖1)』、曰『茲氏』,曰『(圖2)』;又有『(圖3)』字圓幣二枚,共三元五角。」(《魯迅全集》第14卷第115頁)
而(圖2)字平足布,由於魯迅對此字就是畫的,查倪模的《古今泉略》,正來自於這樣一類兩種古錢幣,(圖4)(圖5)(倪模著《古今錢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791頁、第642頁)。如果我們把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圖案(圖6)與此相比,是不是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在字體結構上有其相似性,即把古錢上文字或圖案「門」兩旁的豎去掉,然後將其圓化就可達到輪裡兩字的效果;或者把「門」兩旁的一豎延伸聯結再加圓化可達到連輪在內的整體的效果。而校徽的外環是不是也有古圓錢外輪的意味。魯迅在構圖時由於對古錢幣的爛熟於胸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受到了古錢幣的某種啟迪。
從記載看,魯迅從在紹興開始,到1919年6月21日止,共34次購買古錢幣,並收藏了196枚古錢幣。魯迅收藏古錢幣,表明他對生活有著豐富的情趣,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有著多樣深厚的愛好。正因如此,魯迅不僅是一個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也是一個優秀的美術大家。並由此能夠很好指導教導青年們進行木刻和其他美術創作,自己也能進行圖書裝幀和廣告徽標的獨特設計。
魯迅能夠吸取自己收藏的古錢的「藝術」營養,設計出至今仍然光華燦爛的北大校徽,就是一個有力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