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的語文課本上,我們就認識這麼一個人。他是中國文學界的大神,是語文課本的固定嘉賓,他的文章一針見血,對於封建的批判點醒了很多當代的年輕人。他就是魯迅,一個寫過學過醫,文,會刺猹的人,你肯定想不到,他居然還是個藝術家。
魯迅先生的形象,在我們看來都是嚴肅的。小平頭,八字鬍,一身中山裝,再加上他們文學還有醫學方面的成就,怎麼也想不到他哪點特性會跟藝術沾上邊。然而,他確實是這麼厲害,而且,著名的北京大學的校徽也是他設計的。
早在1917年,魯迅先生就被北大邀請設計北大的校徽。在當時,北大是我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在當時各種文化相處碰撞的情況下,北大為當時眾多的學子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
因此,魯迅先生考慮了很久,結合當時的教育情況,設計出了北大的校徽。北大的校徽,上半部分是兩個背對的人,表示學生;而下半部分則是一個站立狀態的人,代表著老師。這個校徽,寓意著學生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成長,而老師是教授學生知識。
魯迅先生這一設計,被認為是具有現代標誌的經典之作。它表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也正是「五四」前期,那些知識分子對於人價值、個性還有尊嚴跟創造的一種肯定。他是抱著對舊社會的改造,迎接新社會的熱切來設計這一校徽。
過了這麼過年,我們通過校徽,還能感受到當年「五四」的時代風潮。而現如今,許多大學的校徽都不再適合用盾形、三角等形狀,而是直接用長方形為主,而使用的字體則大部分是名人書法。這樣的設計,也成為了現代的經典,帶著現代的特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