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仲蘇評《「臺灣菜」的文化史》︱從高檔料理到珍珠奶茶

2021-0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關於中國臺灣地區的美食的起源與發展,向來眾說紛紜。本文通過對歷史傳統的追根溯源,指出目前興盛的「臺灣菜」,主要是在1945年臺灣地區光復之後,被以眷村軍人為代表的「外省人」對大陸各色菜系加以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如美食家逯耀東所說,讓他大加稱讚的「新臺灣傳統」食物牛肉麵,恰是他念茲在茲的大陸「家鄉味」。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搭了時間不等的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後,便會迫不及待地尋找臺灣在地的美食,以緩解旅途中的疲憊與飢餓。這時候,牛肉麵館或許是食客們的選擇之一。臺灣牛肉麵久負盛名,成了臺灣食物的一張「名片」。

然而,因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緣故,臺灣人對牛肉以及相關料理的食用是很晚近的事情,民間俚語也有言:「毋食牛犬,功名袂顯;食了牛犬,地獄難免。」這種看似與臺灣關聯度並不大的食物,如今卻成了臺灣地區本土食物的代表。由此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到底什麼是「臺灣食物」?而真正的「臺灣食物」又是如何產生的?

《「臺灣菜」的文化史》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回答。作者陳玉箴是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因為一直以來對食物的喜愛,便把飲食文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以此為主題出版了多本專著。本書是作者2010年於荷蘭萊頓大學畢業時的博士論文,經由作者本人改寫後,由聯經出版公司於2020年6月出版。

一、殖民地巡視之旅與高檔料理

從1895年籤訂的《馬關條約》開始,臺灣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23年4月16日,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也就是後來登基的昭和天皇,自基隆港上岸開始了這場被稱為「東宮行啟」的殖民地巡視之旅,不僅是一種殖民地被徵服的象徵,也標誌了一種被稱為「臺灣料理」的料理模式的誕生。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上層階級多流行法國料理,正式的國宴也以西式晚宴為主。皇太子來到臺灣之後的飲食也是如此。但皇太子偶爾也需要換換口味。4月24日中午,皇太子享用了被命名為「臺灣料理」的宴席。這桌宴席由臺北著名的本地菜酒樓江山樓和東薈芳烹製,其中佳餚囊括了燕窩、火雞、魚翅、海參、白木耳等珍貴食材。負責烹飪料理的八位廚師也在宴席開始前一周進行隔離,並且沐浴齋戒。

宴席分為上半席和下半席,上半席六道主菜之後,第七道點心炸春餅被稱為「即席料理」,標誌著宴會已經進行了一半,相當於宴會的中場休息。待第八道菜上來後,下半席開始。對於菜餚的安排,廚師會特別注意幹、溼相間,也就是一道無湯汁的菜之後往往會搭配湯羹類,以讓客人口感均衡,不至於口乾舌燥。直到最後的點心八寶飯與杏仁茶被送上來,便知道宴席已到了最後,這也被稱為「完席料理」。皇太子對這一席料理讚不絕口,而從這以後,「到臺灣吃江山樓的臺灣料理」就成了來臺日本皇室成員的必要行程。

然而,以燕窩、魚翅、海參等為代表的佳餚則是中華菜系共有的高級菜色,為何被命名為「臺灣料理」?這與日本社會對不同料理的認知有關。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日本人並沒有明確的「中華料理」概念,對何謂「臺灣料理」更沒有明確的認知,於是也很自然地將在臺灣吃到的食物稱為「臺灣料理」了。而這些在臺灣吃到的食物被命名為「料理」,意味著這些食物都屬於宴客菜,主要供經濟情況不錯的日本人,以及本地士紳宴飲之用。

這一時期的臺灣料理的主要烹飪方式有六種:湯、勾芡、炒、炸、蒸、煮,選用食材也頗為高級,因此烹飪臺灣料理的餐館主要以高檔酒樓和餐館為主。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料理高檔酒樓,除了承辦皇太子宴會的「江山樓」和「東薈芳」,還有後來的「春風得意樓」與「蓬萊閣」。這四家酒樓被稱為「江東春蓬」,其中「蓬萊閣」對戰後臺灣菜的影響頗深,以至於很多戰後的臺灣菜館都在訴說自己與「蓬萊閣」的淵源。

而在這一時期的臺灣料理酒樓烹飪的臺灣料理中,不但使用高檔食材,也將本地的水果蜜餞,如香蕉、龍眼、甘蔗等加入宴席之中,突出了本地的特色。而到了較為晚近才創辦的「蓬萊閣」,還僱用了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廚師以豐富料理種類。因此,這一時期的臺灣料理,呈現出來的形象是:高級、精緻、有特定的用餐規範和禮儀,屬於上層階級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日本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想像。但這些卻並非當時普通民眾經常食用的,更與後來以「清粥小菜、快炒、夜市小吃」為代表的「臺灣菜」大相逕庭。

二、老百姓們的古早味

在交通運輸條件和冷藏設備不發達的時代,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常飲食深受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臺灣地區的普通人來說,主食以番薯和稻米最為重要。然而稻米除了是糧食作物,還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因此雖然臺灣地區出產口感絕佳的「蓬萊米」,但老百姓的日常使用主食還是以番薯居多,而稻米的食用比例則會反映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副食方面,則以自家種的蔬菜和醃漬類食品居多。醃漬食品利於保存,同時也節省了開支和烹飪時間。農家往往將自己種的蔬菜製成醬菜,漁家則將各種魚蝦貝類製成鮭醬。而在南部地區,人們也將當地的水果,如青木瓜、芒果、鳳梨等醃漬或製成醬料食用。至於肉類,則以豬為主,雞鴨次之,少吃羊肉。但因在日據時代,宰殺豬、牛、羊需要課稅,使得對肉類的食用多見於年節和婚宴,日常食用肉類則多以風乾肉、醃漬肉、香腸,以及滷肉飯和肉燥飯等為主。水產則多以進口為主,新鮮水產食用不多,多以風乾的加工品為主。

也正因為這樣的食材構成模式,使得普通人家烹飪的味道以鹹為主。同時為了節省烹飪的燃料和油,烹飪的方式也以煮和炒居多,油炸較為少見。油炸類食物則多見於宴席菜,其珍稀性使之成為適合招待、饋贈的佳餚,同時也被賦予了較高的社交意涵。

除此之外,點心和街頭料理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也頗為重要。都市人或富家的點心多為接待客人與休閒時享用,而農家則以農忙時補充體力為主。這樣的點心澱粉含量較多,需要一定的製作工藝,因此不但可以果腹,亦可在年節時饋贈眾人。在享用本地點心的同時,人們也可以買到例如仙貝、麻薯等日式點心。而在人口較為密集,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會出現數量較多的小吃攤,例如臺北大稻埕的永樂市場,便是小吃攤的集中地。每到晚上還會有夜市出現,如現在臺北著名的士林夜市,便出現於日據時代。而夜市中經常出現的食物,如粉圓、麵茶、油粿等,也成了如今臺灣地區食物的代表。

臺南花園夜市三、「左宗棠雞」與臺灣:戰後「臺灣菜」的重構二戰末期,因為戰爭原因,大量經營「臺灣料理」的酒樓被迫歇業。而到了1945年臺灣光復後,以蓬萊閣為代表的主營「臺灣料理」的酒樓又開始重新開張。與此同時,大量外省菜館也開始在臺灣開業。如主營上海菜的「大光明酒家」和「大上海酒家」便分別於臺灣光復後不久的1945年10月26日與1946年6月1日開業。

隨著1949年前後大量大陸民眾湧入臺灣地區,外省菜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主營上海菜的「老正興」,主營北方菜系的「悅賓樓」與「鹿鳴春」等。這些外省菜館的經營者,一部分是由大陸總店開設在臺灣地區的分店,另一部分則是原本富有人家的私廚,雖然跟隨富有人家到了臺灣,但原本的僱主無力再聘請廚師,使得原本的私廚只好另行開業以謀生計。在這一類廚師中,較為有名的便是創造「左宗棠雞」的湘菜名廚彭長貴。

彭長貴生於湖南長沙,少年時曾跟隨譚延闓的家廚曹藎臣學廚。因譚廷闓對食物非常講究,因此其家廚有「譚廚」之稱,而曹藎臣也在長沙開設了「健樂園」餐廳。彭長貴自少便在衡陽、長沙與重慶等地的餐廳工作。1949年來到臺灣後,也從事餐飲類工作,亦到後來創辦了「彭園」餐廳。而「彭園」最著名的料理則是彭長貴在臺灣創造的「左宗棠雞」。「左宗棠雞」雖以湖湘名士左宗棠為名,但湖南當地其實沒有這道菜。諸如臺北「彭園」餐廳之類的外省菜館,也成了各來臺外省同鄉會的聚會之所。

而在外省人較為集中居住的眷村中,也有被稱為「眷村菜」的外省料理。因眷村居民多為軍人,其食材也多為軍中的配給食物與外援食物。因此眷村居民往往以有限的資源,以自己熟悉的家鄉手法烹飪食物。以眷村居民省籍的不同,不同眷村中的食物特色也並不一樣。如空軍眷村中的居民多來自江浙與川渝,故空軍眷村中的食物則多為川揚風味。同時為了充分使用來自美援的麵粉,「眷村菜」中也有較多的麵食。在眷村居民中,也多以「外省軍官,臺灣太太」的組合居多,因此在眷村中應用臺灣本地可以獲得的食材烹飪的外省菜色,成了「眷村菜」的特色。

除了「眷村菜」,這種以臺灣本地食材烹飪外省菜的料理方式,在知名烹飪教育家傅培梅的食譜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傅培梅在其美食節目或菜譜中經常會提到,某道菜的主要食材若不容易買到,可用常見的其他材料取代,味道也不錯。例如「松鼠黃魚」這道菜原本是用大黃魚,但當時黃魚尚不能人工養殖,野生黃魚價格又非常昂貴,因此傅培梅建議其觀眾可以用其他細長型魚類或草魚代替。而除傅培梅之外的其他臺灣餐廳老闆,也在烹飪的過程中融入川菜、粵菜等其他菜系的做法。也正是這種料理特性,使得「不強調正宗與傳統做法」成為臺灣菜的特色之一。

不過,雖然在戰後臺灣出現了各菜系相互融合的現象,但臺灣餐廳仍舊保留有若干殖民時代延續下來的特色。例如臺灣菜中仍舊有很多以醃漬食材為主的菜餚,以及以豬為主要肉類的菜餚等。同時,臺灣菜師傅強調臺灣菜的特色在於保留食材的原味,依賴新鮮的植物香料進行調味,而較少使用風乾調料。油與辣椒也使用不多。

四、遊客與饕客的「臺灣味」

隨著1970年代以來的臺灣地區經濟起飛,普通民眾的收入日漸提高,使得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後,多數臺灣人開始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投入休閒娛樂活動。臺灣地區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轉向消費社會。因此,旅遊業也開始迅速發展。為了吸引遊客,旅遊業者深入鄉間,開發出了少數民族料理與客家料理。同時,「臺灣小吃」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相關的食譜中,臺灣少數民族的飲食特色被描述為「原始、自然、健康」,對食材的處理方式也講究原味。其代表菜色包括竹筒飯、香蕉糕、石板烤肉、山豬肉香腸等,這也符合如今重視健康自然的飲食潮流。而就客家料理來說,則以鹹、香、肥為主要味道,所用食材以乾燥或醃漬食品居多,同時講求量多實在。而客家料理的代表菜色則包括鴨血炒韭菜、客家小炒、豬肺黃梨炒木耳等。然而,傳統客家菜的鹹、肥、香的特徵卻與現代中式健康的價值相左,容易使客人流失。因此,旅遊業者在對客家料理進行開發的同時,也嘗試將客家料理精緻化與健康化。

在旅遊業者對少數民族料理和客家料理進行開發的同時,小吃也成了吸引遊客的關鍵。自1981年施再滿出版《臺灣小吃》一書以來,臺灣各地均將本地小吃發展為本地觀光特色的代表之一。而且隨著傳播手段的日益發達,各地的小吃也不斷知識化、民俗化,成了本地吸引遊客的重要手段。為此,各地也不斷舉辦與本地小吃有關的美食節,最為典型的就是臺北的牛肉麵節。

而牛肉麵在著名的饕客逯耀東筆下,成了臺灣地區「新傳統食物」的代表。逯耀東是江蘇豐縣人,自小在蘇州長大,中學時來到臺灣,後來又在香港任教多年。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歷使得逯耀東對美食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也是第一個在臺灣的大學中開設「中國飲食文化史」課程的教授。逯耀東與和與他本人有類似經歷的唐魯孫一樣,很反對臺灣餐廳中的「菜色混雜」現象,講求料理食材和做法的正宗性。但後來逯耀東卻覺得「在香港找不到好吃的味道」,而蘇州的味道又與少時相比讓自己「非常失望」,而視臺灣菜為自己的「家鄉味」,即使離開臺北,也對臺北的食物懷有依戀。而這種「家鄉味」的「臺灣菜」在逯耀東筆下的牛肉麵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牛肉麵在中國西部的食物中並不鮮見,如蘭州的代表便是當地的牛肉麵。但 「川味牛肉麵」卻是臺灣獨有的。逯耀東在讀了著名美食家焦桐的《談牛肉麵》後,接連寫了《也論牛肉麵》《再論牛肉麵》《還論牛肉麵》三文。逯耀東在文中說自己在四川找不到川味牛肉麵,因為四川小吃中只有「紅湯牛肉」,並沒有「牛肉麵」。紅湯牛肉的做法是將大塊牛肉煮熟後撈起改刀,然後將川味必備的郫縣豆瓣醬製成紅油,以清溪花椒與八角等捆成香料包,與蔥姜入牛肉湯鍋中微火慢熬而成。逯耀東認為,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最初可能源自高雄岡山的空軍眷村,因為岡山空軍眷屬多來自四川,而岡山亦出產辣豆瓣醬。同時眷村中也比較容易獲得美援的牛肉罐頭與麵粉。於是眷村中的四川同鄉便將麵粉製成麵條,同時加入牛肉罐頭、岡山當地的辣豆瓣醬,以及番茄,製成川味牛肉麵。

逯耀東的有關牛肉麵起源的說法被廣泛接受,亦成為臺北牛肉麵節中有關牛肉麵起源的「欽定」之說。但逯耀東的說法也僅為一家之言,牛肉麵在臺灣真正的起源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論證研究。但對臺灣人來說,每個臺灣人都有自己的牛肉麵故事,而牛肉麵也成了臺灣人的「家鄉味」。

五、「混雜」的珍珠奶茶

後殖民學者安哈利·普拉布(Anjali Prabhu)將「混雜」(hybridity)分為兩種:一種是指特定歷史中的社會現實,也就是多種文化力量同時存在,互相作用的狀態;一種是有政治立場的特定概念。在「臺灣菜」的發展過程中,原有的日據時代的臺灣料理,以及以「古早味」為名的民間小吃,與1949年前後來臺的外省餐館、飲食攤,點心等融合,透過食譜、市場、餐館、家庭廚房等管道不斷進行,而廚師們也在不同菜系的餐館中學習不同的技法。最終,在飲食文化知識化和傳播手段的發展中,一種現代意義上的「臺灣菜」得以形成,並稱為臺灣人的「家鄉味」。同時,這種「混雜」也塑造了另外的一種「本真性」(Authenticity),在飲食中,這種「本真性」又以「道地」名之。作者在本書中將「臺灣菜」的產生與發展進行系統描繪,便遵循著這一路徑。

然而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將筆墨過多著於「菜」,而忽略了在臺灣人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罐頭」和「飲料」。在冷藏保鮮技術並不發達的時期,新鮮水果保存不易,一些保質期較短的新鮮水果,若是在距產地較遠的地區銷售,則價格昂貴。因此罐頭加工品成了普通民眾獲得這些水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對於罐頭的回憶,仍舊停留在很多長者的印象中,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而罐頭本身,在經過烹飪後,也存在著獨特的味道。

在飲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珍珠奶茶」。臺灣地區雖然出產茶葉,但因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緣故,臺灣人食用乳製品的歷史也不長。在茶中添加牛奶的飲用方式也源自英國。奶茶也並非臺灣傳統冰飲。據珍珠奶茶的發明店之一的「春水堂」老闆劉漢介說,他1983年去日本旅行時,看到服務生將咖啡萃取後倒入搖杯,並混入冰塊與牛奶搖出泡沫,迅速倒入杯中飲用,味道冰爽可口。於是劉漢介買回搖杯,同時借鑑手搖冰咖啡與宋代加冰加蜜的飲茶方法,發明了泡沫紅茶。而後到1987年,當時的春水堂四維店店長林秀慧將剛買的粉圓加入泡沫紅茶中,因為當時加入的粉圓晶瑩剔透,因此這種飲料被命名為「珍珠奶茶」。後來業者在粉圓中加入黑糖,讓粉圓變得烏黑圓潤,才使得珍珠奶茶有如今的樣貌。而到了1990年代,隨著自動封口機引入奶茶店,取代了傳統的杯蓋,自此,外帶式珍珠奶茶開始風靡。有數據統計顯示,平均每年每個臺灣人可以消費九十杯手搖飲料,差不多平均每個人四天就要喝一杯,其中珍珠奶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手裡拿著一杯奶茶遊走於大街小巷的人隨處可見,甚至有人專門從日本飛來,只為喝一杯珍珠奶茶。因此,「珍珠奶茶」與「牛肉麵」一道,成了代表臺灣地區食物的「名片」。

如今遊走在臺灣街頭,肚餓則走入小店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口渴則買一杯珍珠奶茶繼續自己的旅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牛肉麵與珍珠奶茶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中並不稀見,但食客們享用起來,卻是一種特別的味道,讓人難忘,更讓人回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珍珠奶茶風靡日本 各色創意珍珠料理你愛哪款?
    資料圖:奶茶店生意火爆。王遠 攝中新網6月28日電 近期,珍珠奶茶風靡日本。在飲用奶茶之餘,許多日本民眾以珍珠奶茶為原料,製作了花樣百出的創意料理。報導稱,此前,有日本拉麵店將冷麵的沾醬替換為珍珠奶茶,沒想到意外的搭配居然口感不錯;之後,日本的一個節目介紹了各種以珍珠粉圓製成的創意料理,分別是珍珠筑前煮、珍珠雞蛋卷和珍珠麻婆豆腐。現場來賓在品嘗了之後表示,珍珠麻婆豆腐最好吃。此外,日本美食家佐藤還將米飯和珍珠奶茶結合,製作了「珍珠奶茶泡飯」。
  • 放過臺灣小吃!日本創意「珍珠料理」,珍珠擔擔麵、珍珠餡餃子
    提起臺灣特色小吃,2019年各地掀起珍珠奶茶狂潮,珍珠奶茶不僅在日本排隊大賣,還有一些日本人對珍珠做出眾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創意料理,珍珠拉麵、珍珠麻婆豆腐,甚至是珍珠燉飯,令人聞風喪膽的「日本人珍珠料理」生生不息。
  • 珍珠是奶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此臺灣人民尚且一笑置之,甚至還有人躍躍欲試,畢竟珍珠奶茶在臺灣已經是相當尋常的東西,許多甜品也都加入了珍奶口味。但接著,東京都一間叫面屋武藏的店,開發出了特色美食「珍珠奶茶沾面」,每天限售15份。臺灣網友看到後紛紛搖頭拒絕,崩潰說到這個真接受不了,根本就是魔鬼食物。
  • 臺灣珍珠奶茶是這樣做的,蘇有明帶我們一起做正宗臺灣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相信很多人都喝過美味的珍珠奶茶,記得那時候珍珠奶茶非常的流行。珍珠奶茶起源臺灣,當時就是打著臺灣珍珠奶茶的名號,風靡的全國,那時候的國內的珍珠奶茶都是用粉末做的,從現在看臺灣珍珠奶茶的做法,發現我們那時候都被騙了。
  • 最具代表性臺灣小吃:蚵仔煎第一珍珠奶茶第二(圖)
    《遠見》雜誌針對1000位民眾所做的調查發現,有一成五受訪者認為「蚵仔煎」最具臺灣美食代表地位,珍珠奶茶則以些微差距緊追在後,第三名則是蚵仔或大腸面線,都是夜市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小吃,甚至有不少境外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 辣椒珍珠奶茶、醬油冰淇淋、海鮮剉冰...臺灣「黑暗料理」也不簡單
    喜歡體驗刺激口感的人到臺灣可千萬別錯過其他更多意想不到的美食,看似奇葩的「黑暗料理」也可能意外好吃的啦!前陣子丸作食茶以各式各樣不同口味的珍珠爆紅,而近期又有店家推出全臺獨創的「辣椒珍奶」,橘紅色珍珠是以韓國辣椒粉調製,在嚼的時候,微辣口感會慢慢在嘴裡化開,配上乳白色的甜奶茶,絕配!
  • 珍珠奶茶起源是這樣:系臺灣「泡沬紅茶文化」一支
    那它為什麼又叫做「波霸奶茶」呢?這是在1988年時,臺南市一家飲料小販率先叫的。因為當時「波霸女星」葉子楣很火,所以他就把大粉圓叫做波霸,小粉圓叫珍珠。  其實珍珠奶茶是臺灣「泡沬紅茶文化」的一支。
  • 臺灣人又搞事情,推出珍珠奶茶拉麵,刷新了世界觀
    臺灣人又搞事情,推出珍珠奶茶拉麵,刷新了世界觀。黑色圓碌碌的「珍珠」並不是什麼新興食材,但近年卻越來越受歡迎,從以往只會出現在珍珠奶茶或棉花冰之中,至近年乘著大熱之勢,已經到了一個被濫用的地步了!臺灣一間拉麵店,最近在社交軟體上宣布,「眾所期盼的○○奶茶拉麵,11/2今天開賣啦!」噢!對啦,「○○」正是珍珠呀!消息一出當然在網上瘋傳啦,但大家都似乎有點被店家的創意嚇倒,最關心的問題是:「請問甜的還是鹹的?」
  • 你不知道的奶茶史!從泡沫茶到珍珠奶茶
    與普通人一樣,明星群體也酷愛奶茶。從周杰倫手裡捧machi的照片到張藝興路邊吸珍珠奶茶的動圖,奶茶可謂是打入了各個階層,讓粉絲和愛豆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Get明星同款也成為了新興的追星方式。我們都知道臺灣是奶茶聖地,也是起源地,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奶茶的前身其實是一種叫「泡沫茶」的飲品。
  • 日本珍珠奶茶水餃應該蘸醋還是糖?動漫中還有哪些奇怪黑暗料理?
    今天劍客在熱搜上看到了一個很奇怪的吃的,那就是日本珍珠奶茶水餃。雖然早就聽聞日本人對於珍珠奶茶非常瘋狂,可是還真沒有想到過珍珠奶茶還能夠做成水餃。話說吃珍珠奶茶水餃的話,應該是蘸醋吃還是蘸糖吃呢?大家都知道,珍珠奶茶是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中的一種,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中國文化了。看到珍珠奶茶能夠橫行日本,劍客還是很開心的。而作為一個正經的動漫領域作者,劍客看到珍珠奶茶水餃的第一反應,還是動漫中其實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黑暗料理的。今天劍客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動漫中那些和珍珠奶茶水餃一樣奇奇怪怪的黑暗料理。
  • 臺灣珍珠奶茶,是如何風靡全球的?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如果要推薦一道臺灣特色美食,珍珠奶茶絕對榜上有名。一顆顆小小的、黑得晶瑩剔透的粉圓在散發著濃濃奶香的茶飲料中舞動,如今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發現它的蹤跡。臺灣聯合新聞網26日稱,臺灣珍珠奶茶店「日出茶太」甚至成為繼星巴克、麥當勞後,第3個進駐羅浮宮的餐飲品牌。
  • 在日本,香蕉汁比珍珠奶茶還要火?
    朝日電視臺解說,日本的新聞界一直這麼腦洞大開第一次1992年:配角珍珠懷才不遇根據日本和果子歷史學家貓井登介紹,當時珍珠奶茶的珍珠像白色的BB彈珠一樣大小的顆粒。而且沒有味道,通常加入椰奶中食用。那時珍珠被當作外國料理經常以甜點的形式出場。
  • 今天你買珍珠奶茶了嗎?從珍珠奶茶,看臺灣手搖飲料開疆拓土
    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探討美食和文化。你今天也有去買珍珠奶茶嗎?這幾年的中國,密集開設的茶飲店鋪,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風景。手搖飲料興起的這二十餘年之間,大小品牌在市場上盛衰起落,唯有珍珠奶茶從不退燒,一直是萬年不敗的經典飲品。時至今日,「Bubble Tea」早已進軍世界,成為臺灣飲食文化的代表。
  • 中國奶茶發展史(第二篇:臺灣珍珠奶茶)
    之後在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向印度引進了阿薩姆茶種,並且引進了日本國的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技術,這些都為日後臺灣珍珠奶茶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茶品種和用之不竭的茶資源。在臺灣奶茶界,素有北春水南翰林之稱。據臺中春水堂創始人劉漢介表示,珍珠奶茶是春水堂員工林秀慧於 1983 年首次發明。林秀慧十分喜愛吃粉圓,於是嘗試將水果、糖漿、地瓜和粉圓加入奶茶,珍珠奶茶由此誕生。
  • 御堂鮮的奶茶冷知識-日本篇
    奶茶早期都知道起源於臺灣,但是具體哪一家目前也沒分出個所以然。但是其實只要好吃才不會關心是起源於誰家的。而且奶茶現在已經走出國門席捲全球,成為了全球人民的續命神器。但是你知道嗎?在日本奶茶的發展卻是一部辛酸史。
  • 可以吃的珍珠奶茶!7款珍珠奶茶零食測評來了
    作者: 新仔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必買理由珍珠奶茶零食測評來遼聽著有點黑暗料理hhh奶茶酥、牛軋糖、巧克力…新仔一個都不落下還有做成杯裝珍珠奶茶的蛋糕!種類還真不少:奶茶酥、牛軋糖、巧克力等等……2新仔挑了這7款珍珠奶茶酥第一個出場的是,來自臺灣皇族品牌的珍珠奶茶酥~一盒一共有6塊其實吃起來就像是鳳梨酥
  • 臺"泡沫紅茶"文化:珍珠奶茶徵服世界(圖)
    甫到臺灣,許多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喝一杯珍珠奶茶。不要小看這一杯飄著濃濃茶香、奶香、果香的甘甜飲料,這可是臺灣最具原創性、最具代表性的飲料,或許也是風靡世界範圍最廣、最讓人接受的臺灣小吃之一。  「我在大陸看到珍珠奶茶的招牌,好多都會加上臺灣二字,似乎這樣才能證明它的正宗。」
  • 珍珠奶茶終於在日本過氣了?
    節目組介紹說,據大阪關稅局調查,日本全國的珍珠進口量從2018年逐漸上升,到2019年8月達到了2600噸的高點,之後開始逐漸減少,今年1月到7月的珍珠進口量只有去年的63%,到今年第一次是在1992年,那個時候是白色的珍珠放在椰奶裡面。第二次是2008年左右,和現在一樣的黑色珍珠加奶茶,當時的中國臺灣商家在九州第一次開設店鋪,但是都沒達到如今的高度。
  • 我走遍東京的奶茶店,弄明白為啥日本人會愛上珍珠奶茶-虎嗅網
    奶茶的影響力甚至擴大到了傳統文化。在街頭對日本未來年號的預測中,「珍珠奶茶」這個詞排到了第11位。女高中生們創造出的新動詞「喝奶茶」也成為了日本年度十大熱門詞彙。珍珠奶茶能夠在日本流行,功勞最大的應該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商家。作為珍珠奶茶的發祥地,臺灣與日本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一直很密切,這為珍珠奶茶率先登陸日本這樣的非華語地區創造了文化和經濟基礎。甚至臺灣政客在會見NHK記者時,也曾選擇珍珠奶茶作為會議飲品。因此,臺灣珍珠奶茶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嘗試進軍日本。
  • 日本人為珍珠奶茶瘋了,拿珍珠奶茶煮飯,還發明了奶茶版麻婆豆腐
    這段時間不知道為啥啊,日本人為珍珠奶茶都快瘋了,做出了很多瘋狂的事情。各種奶茶店各種排隊就算了,居然還有人拿珍珠奶茶來做了不少奇葩的東西,像是用珍珠奶茶來煮飯、發明奶茶版麻婆豆腐啥的,簡直瘋了。上面第一張圖就是日本的吃瓜群眾製作的珍珠奶茶米飯。怎麼做的呢?其實就和普通的米飯沒啥區別,先把米淘乾淨,然後倒入珍珠奶茶,然後把飯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