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耶魯教授告訴你中美教育的差別

2020-09-03 藤門留學IVYGATE

作者:陳志武,華人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獎學金。早年專業領域為股票、債券、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後專注於經濟史與中國經濟研究。現受聘於香港大學經管學院。


在很多讀者水平偏低的公號文章裡,有很多人表示,美國疫情那麼嚴重,又排擠華人,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


一方面這些人受限於認知局限,對更高層次教育資源沒有追求,另一方面,對於中美教育的差別沒有清晰的認知,這篇文章闡述了中美教育的教育的目的與價值,希望能幫大家對美國留學的認知更清晰一些。


教育的價值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


中美教育的「悖論」


一個水平很低的基礎教育卻支撐了一個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也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弔詭的現象之一。在通常情況下,就整體而言,優秀學生的基數越大,未來從中湧現出優秀學者的可能性就相應越大。
然而,當下中國教育正在驗證我們的擔憂:


優秀的學生和未來優秀學者之間的相關性似乎並不顯著。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們就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是有效的嗎?


這也促使我們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幫助人們實現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我們——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已經漸漸忘記了教育的目的。


恢復高考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累,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


教師上課是為了謀生;學生上學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國家規定,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上一級的考試;校長看上去像是一個企業的總經理等等。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教育的實質不僅包含知識訓練,還涉及社會和人生的倫理學訓練。古代中國的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學生們通過反覆閱讀經典的經書來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務,進而服務於國家和天下蒼生。



科舉制廢除之後,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的顛覆性變革,中國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語言、學制和評估體系。這一源於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教育體系尤其強調功利性,即認為教育只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存在的:讀書是為了救國;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工具等等。


到了當代,教育更加呈現出相當顯著的工具性特徵:學生們希望通過教育獲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們能夠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增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進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


如果教育不能讓他們實現這些功利目標,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拋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讀書無用論」漸漸開始抬頭的思想根源。


教育需要「不實用主義」


反觀美國,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著於公民教育背後的產物。越是優秀的教育機構,越強調教育對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機構,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質作為最根本的教育目標。


因此,實用主義哲學最為盛行的美國,在教育領域卻非常地「不實用主義」


越是優秀的教育機構,教給學生的越是些「無用」的東西,如歷史、哲學,等等;越是優秀的學生,越願意學這些「無用」之學。


實際上,美國學生之所以基礎差,和美國中小學的教學方式有直接關係。美國教育界深受古希臘蘇格拉底「產婆術」教育思想的影響,強調教育是一個「接生」的過程,教師就是「接生婆」,人們之所以接受教育是為了尋找「原我」以不斷完善自身。
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喚醒而不是塑造;知識絕非他人所能傳授,而是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的


所以,在美國課堂裡——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寫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東西。



美國學校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


雖然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不夠難也不夠廣,但只要是學生自己領悟的知識點,不僅終身難以忘記,而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


與此相反,中國學校教育深受孔子「學而時習之」思想的影響,老師把知識點一遍又一遍地硬塞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複習背誦,使之成為終身不忘的記憶。


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或許是有效的,但對於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而言,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比較紮實,但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死記硬背、繁重異常的基礎教育,令中國學生普遍地厭學、不喜歡思考、動手能力差。


認清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從教育的目的和教學方式出發,中國和美國關於「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對於當代中國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過程之中。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統一的高考錄取體制對基礎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以及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教育的過程正在逐步被異化為應付考試訓練的過程。目前,這個過程正在向低齡化階段發展。


由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比拼心理,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正在進入歷史上最狂熱焦躁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
教育提供給人們的,除了一張張畢業證書外,越來越難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平和。反社會的行為越來越嚴重。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下決心通過大學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來逐步扭轉這一局面。


然而,當下的社會輿論環境、公眾對於教育公平的簡單理解和憂慮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會文化心理,都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過程中對「選拔進程的負責度與選擇結果的公正性」的非理性追求,進而加大了改革所面臨的阻力並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此外,正如儲蓄不能直接轉化為投資一樣,上學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學生所具有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如何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也是中國教育界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挑戰。


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受教育,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教育和社會的脫節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


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


和上哪所學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迴避或忽略這個問題,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實際上,一旦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無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於人的成長而言,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


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
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方的道路。


作者:陳志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經濟學家),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沒有本質差別
    大家之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部分源於對現實教育的某種失望和不滿,部分源於對美國教育的某種新鮮和好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們對美國教育一些想當然的誤讀,豐富了人們對於中國教育多樣性的想像,對於推動正處於劇烈變革中的中國教育發展不無裨益。既然是比較,關注點自然集中在中美教育的差異上,其隱含的邏輯前提是,中美教育是不同的。
  • 你的「美國留學夢」哪有那麼容易碎
    其背景是:近期中方部分赴美留學人員籤證受到限制、周期延長、有效期縮短,以及拒籤率上升等情況。此預警一經發布,在留學圈譁然一片,不少打算去美國留學的同學緊張起來:我還要不要去美國?託福還考不考?GRE 還考不考?我的留學夢就這麼破碎了?
  • 為什麼要去美國留學?先認清教育的目的與價值
    在很多讀者水平偏低的公號文章裡,有很多人表示,美國疫情那麼嚴重,又排擠華人,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留學?一方面這些人受限於認知局限,對更高層次教育資源沒有追求,另一方面,對於中美教育的差別沒有清晰的認知,這篇文章闡述了中美教育的教育的目的與價值,希望能幫大家對美國留學的認知更清晰一些。
  • 留學「黃金時代」已結束,為什麼還要去留學?
    北大教授何帆:疫情過後,留學的黃金時代也要結束了!何帆,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滙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第16位,超過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大學趕超世界名校指日可待。出國留學已經不是一道必選題,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出國留學呢?
  • [高端訪問]專訪耶魯大學校長理察·雷文
    這裡,培養了美國5位總統,55位內閣部長,523名國會議員,18位最高法院法官和無數工商界精英,被譽為美國領袖人物的「孵化器」。    1850年,中國幼童留學北美,這裡成為中美教育交流的第一觸點。    政壇要人,商界精英,藝術名流,學界泰鬥,這裡因為無數傑出者而著名,傑出者因來自這裡而感到自豪,這就是耶魯大學。
  • 中美「對峙」下,我還要不要去留學?
    >教育行業從業者因為美國大選在即和新冠疫情,短期之內,我們留學美國,確實會有挑戰。以去美國讀研究生為例,很多人其實沒有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出國深造,只是想逃避職場去深造,卻沒有想清楚深造之後,想要做的是什麼。但你必須意識到,所有人最後還是要面對職場。比如你去讀美國的商科碩士,商科碩士大部分也就9-12個月的學習時間。很多人以為學習一年,畢業後再找工作就行。但如果你想進入頂級公司,其實要提前一年參加秋招。
  • 中美「對峙」下,還能去美國留學嗎?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其中計劃去美國留學的小夥伴更是。雅思託福不斷取消、籤證暫停辦理、中美航班禁飛、川普大放厥詞……蝴蝶效應下的一系列事件讓原本想去美國讀書的同學開始了自我懷疑。那麼留學美國還能去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美國留學:還值得去嗎?
  • 在變幻莫測的後疫情時代,還要出國留學嗎?耶魯北京中心李恩祐首談其成長之路(附視頻)
    我們還要不要去留學?美國還是不是好的選擇?對於耶魯北京中心總經理李恩祐(Carol Li Rafferty)來說,其家族80年來的出國留學史、自身的成長經歷以及對當下中國與世界的觀察,讓她對於上述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 活動 | 12月26日,美國大學在華中心負責人齊聚耶魯北京中心,共同展望中美教育的未來
    當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變幻莫測的中美關係給2020年罩上了一層不確定的「磨砂玻璃」,中美人文和教育交流也因此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學生該如何應對美國留學前景的不確定性?在讀留學生該如何憧憬未來?學成的留學生又將何去何從?
  • 中美名校大學生閱讀書單對比:差別巨大,引人深思
    最近,一份中美圖書館借閱書籍對比的消息在網上流傳,美國資料庫項目「開放課程」(The Open Syllabus Project)收集了各大學過去15年以來超過100萬項課程和圖書閱讀信息,公布了美國大學學生的閱讀書目數據,而中國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當年關於圖書借閱情況。閱讀榜一放出,就有網友將中美名校閱讀榜單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差別很大。
  • 中美關係緊催熱美國名校留學,高端美國留學中介再次火爆
    如今中美關係緊張,川普出於美國總統連任的目的,貿易戰的展開,相關政策也縮緊,這些情況似乎預示著美國留學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是也有很多人並不受這些事情的影響, 依舊按部就班準備去美國留學。為什麼這種兩國關係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還要去美國呢?說點比較時機的,疫情終究要過去,但是每個人的人生還是要繼續,教育始終是對個人未來最有價值的投資。
  • 【分享活動】12月26日,美國大學在華中心負責人齊聚耶魯北京中心,共同展望中美教育的未來
    當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變幻莫測的中美關係給2020年罩上了一層不確定的「磨砂玻璃」,中美人文和教育交流也因此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學生該如何應對美國留學前景的不確定性?在讀留學生該如何憧憬未來?學成的留學生又將何去何從?
  • 美國留學前景迷茫?留學生該何去何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展望會議回顧
    哈佛中心執行董事王頤、斯坦福中心執行董事程嘉樹以及耶魯北京中心董事總經理李恩祐等人出席,針對關於中國學生該如何應對美國留學前景的不確定性、在讀留學生未來如何以及學成的留學生又該何去何從等重要問題做出回應。美國大選之後,新任總統拜登上臺,中美關係的變化和全球疫情的發展給中美之間的學術交流帶來的挑戰仍在持續,不過,留學生或準留學生們不必對此過多憂心。
  • 中美教育差別到底有多大?
    新年伊始,優加青少教育集團請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美國教育專家、資深語言教學專家,同時也是電影《致吾師》中「陳老師」的人物原型,優加青少教育集團創始人胡敏教授的恩師陳春安教授。陳春安教授先後在中國和美國執教50年。教過的學生數以萬計,其中不少已成為傑出的專家、學者、教授、工程師,可謂桃李滿天下。
  • 到底還要不要去美國留學?教育部原副部長:去
    但隨著2020年疫情影響,去美國留學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線上參與部分美國大學的學習課程,遠程進行留學。加之目前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2020年還值不值得去美國留學?還能不能去美國留學?帶著這些問題媒體採訪到了原教育部副部長張天保,及國際安全專家王學軍,看看專家對此怎麼說?
  • 容閎:耶魯人,中國人
    史學家如此評說:容閎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以一批影響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國的留學教育,為封閉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百年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梁之才。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史學家如此評說:容閎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以一批影響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國的留學教育,為封閉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開創了百年留學教育的先河,培養了一批批富國強兵的棟梁之才。
  • 美國大學為什麼沒有思想政治課?中美本科教育對比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本科教育是「嚴進寬出」,而美國的本科教育則恰恰相反是「寬進嚴出」,這話說的雖然不完全精準,卻也的確有幾分道理。也難怪有些在本科階段留學美國的學生會自嘲自己從頭到尾沒體驗過「快樂」的學生生涯,由此美國對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美國十大名校之一——耶魯大學
    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 2020年還要不要去美國留學?教育部原副部長:去
    去美國留學,以前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到美國這個國家去完成學業進行深造。但隨著2020年疫情影響,去美國留學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線上參與部分美國大學的學習課程,遠程進行留學。加之當前中美關係處於冰點,那2020年還值不值得去美國留學?還能不能去美國留學?帶著這些問題媒體採訪到了原教育部副部長張天保,及國際安全專家王學軍。
  • 美國耶魯大學留學多少錢就夠了
    美國耶魯大學是目前很多國內學生在申請美國留學時會優先考慮想要申請的留學院校之一,那麼大家知道美國耶魯大學留學多少錢就夠了嗎?今天小留出國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信息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通過學校官網披露的信息可以得知去美國耶魯大學留學需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