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恆星級黑洞,將顛覆科學界的固有認知

2020-12-11 胖福的小木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密度非常大的神秘天體。它具有超強吸引力,任何物質,包括速度最快的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

黑洞無毛定理認為,黑部的性質可以由很少的物理量決定,包括質量,自旋和電荷。其中電荷很快會和周圍環境的電荷中和而變得電中性。因此天文觀測上黑洞只由質量和白旋兩個物理量完全的描述。這實際上暗示了所有黑洞存在簡單的尺度關係。然而,由於黑洞吸積流不同吸積率時的複雜觀測效應,以及跨尺度的黑洞量測量的困難性,這樣一個簡單的尺度關係是很難獲得的。

天體物理黑洞分為恆星級黑洞(1-100個太陽近量),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100000個太陽質量)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對於恆星級黑洞,通常可以用測量伴星軌道運動的方法測質量。

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的,是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居民」。理論預言銀河系中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天文學家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去尋找到它們呢?

黑洞雖然不發光,但是它周邊吸積盤或者伴星都表現出異樣的「氣場」。如果黑洞與一顆正常恆星組成一個密近雙星系統,黑洞就會露出猙獰的爪牙,以強大的「胃口」直接把恆星伴星上的氣體物質吸過來,形成吸積盤,發出明亮的X射線光。這些X射線光如同這些物質被黑洞吞噬前的「迴光返照」,就是這一「照」成為天文學家過去這些年追尋黑洞蹤跡的強有力線索。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僅在銀河系發現了約20顆恆星級黑洞——而且都是通過黑洞吸積伴星氣體所發出的X射線來識別的,質量均小於2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2016年秋季開始,以國家天文臺為首的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提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觀測雙星光譜,開展雙星系統的研究計劃。

郭守敬望遠鏡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一架視場為5度橫臥於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由於它的大視場,在焦面上可以放置四千根光纖,將遙遠天體的光分別傳輸到多臺光譜儀中,同時獲得它們的光譜,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利用郭守敬望遠鏡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半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恆星。其中有一顆,質量是太陽八倍的藍色恆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這顆星表現出規律地周期性運動和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徵。這條LAMOST「眼中」的藍色恆星光譜攜帶了非常豐富的信息,除了可以獲取它的有效溫度、表面重力、金屬豐度等重要信息外,它還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著周期性運動。

根據光譜信息,研究人員計算出藍色恆星的金屬豐度約為1.2倍太陽豐度,質量約為8倍太陽質量,年齡約為35百萬年,距離我們1.4萬光年。根據藍色恆星和Hα發射線的速度振幅之比,研究人員計算出該雙星系統中存在一個質量約為70倍太陽質量的不可見天體,它只能是黑洞。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顆特殊藍色恆星背後的真相,研究人員隨即申請了西班牙10.4米加納利大望遠鏡(GTC)的21次觀測和美國10米凱克望遠鏡(Keck)的7次高解析度觀測,進一步確認了藍色恆星的性質。

LB-1系統中藍色恆星和黑洞的運動規律和速度曲線

一般模型認為大質量恆星級黑洞主要形成於低金屬豐度(低於1/5太陽金屬豐度)環境中,LB-1卻有一個與太陽金屬豐度相近的B型星。

目前恆星演化模型只允許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形成最大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因此,LB-1中黑洞的質量已經進入了現有恆星演化理論的「禁區」。這可能意味著有關恆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論將被迫改寫,或者以前某種黑洞形成機制被忽視。

當然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LB-1中的黑洞或許不是由一顆恆星坍縮形成的。研究人員猜想,LB-1最初是一個三體系統,觀測到的B型星位於最外軌道,是質量最小的組成部分,而現在的黑洞是由最初內部的雙星形成的雙黑洞併合而成。在這種情形下,該系統將是黑洞併合事件的絕佳候選體,並為研究三體系統中雙黑洞形成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實驗室。

LIGO臺長大衛·雷茨評論說,「在銀河系內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質量黑洞的形成模型。這一非凡的成果,將與過去四年裡LIGO及Virgo探測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一起,推動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復興」。

相關焦點

  • 「乞丐中的霸主」——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最新發現的LB-1黑洞雖然只有太陽質量的70倍,在所有黑洞中屬於小的,但是在「恆星級」黑洞當中,它是已經觀測到的最大的,無疑是其中的「霸主」,而且遠遠大於先前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因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這裡,我們跟大家聊聊什麼是恆星級黑洞。
  • 什麼是恆星級黑洞?中國科學家的這次新發現,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黑洞與星體一樣,也分為很多種,比方說巨型黑洞、超大黑洞和我們今天的主角——恆星級黑洞。什麼是恆星級黑洞呢?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中一顆大質量的恆星(至少是太陽的20倍大)在經過紅巨星階段和超新星爆發後,引力坍縮成為的一個黑洞。我們都知道,黑洞本身並不發光,所以,科學家一般在尋找恆星級黑洞的時候 ,都是通過伽馬射線暴來確認它可能存在的區域。
  • 中國LAMOST去年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等11項代表成果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近日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科研「成績單」顯示,該年度LAMOST共收穫「發現恆星級黑洞」「開創識別『星系際移民』新方法」「發現16032顆OB星」等
  • LIGO發現引力波 首證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
    同時,這也是人類首次證實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   據悉,LIGO發現引力波是由13億光年之外的兩顆黑洞在合併的最後階段產生的。兩顆黑洞的初始質量分別為29顆太陽和36顆太陽,合併成了一顆62倍太陽質量高速旋轉的黑洞,虧損的質量以強大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到宇宙空間,損失了3個太陽質量,稱為GW150914,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終於抵達了地球,被美國LIGO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015年9月14日17點50分45秒探測到。
  • 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
    通過郭守敬望遠鏡監測到,質量約為太陽70倍  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  核心閱讀  恆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根據理論推算,上億個恆星量級的黑洞「潛行」於茫茫星海中,想要找到它們卻並不容易。  我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通過長時間、大範圍的監測,發現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約為70倍太陽質量。
  • 安徽師大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奇妙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存在視界面,即進入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並最終落入奇點。」舒新文說。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探測到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來源:科研圈   引力波探測器 LIGO/Virgo 發現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
  • 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奇怪的黑洞被發現,它究竟是什麼?
    比方說當大質量的恆星坍縮後,會形成恆星級黑洞,這種類型的黑洞一般質量較小,最大也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100倍。此外,還有來自於宇宙大爆炸發生後不久的原初黑洞,它們也要更小了。在研究黑洞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一種沒有被發現的黑洞類型,這種黑洞的質量應該在太陽質量的100倍-10萬倍左右,研究者將這種黑洞稱作中等質量黑洞,遺憾的是,多年來一直都不曾在宇宙中發現它們的身影。一直到前段時間,一個引力波的出現,才讓它現身。
  • 【中國科學報】「甜甜圈」的狂歡年
    5500萬光年外,遙遠的M87星系中央,質量約為太陽65億倍的這個黑洞,引發世界狂歡。  黑洞照片的熱度尚未褪去,11月,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 不是黑洞!中國宣布發現的70倍太陽質量黑洞,或將被推翻?
    你還記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國天文學家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重磅發現嗎?當大質量恆星以戲劇性的崩塌結束生命時,恆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十倍左右。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直徑1釐米的黑洞質量有多大,靠近地球會是一個什麼後果?
    黑洞本身的質量都集中在中心那個奇點上,本來是沒有體積的。但任何質量本身都有一個史瓦西半徑,所以黑洞大小實際上就是根據黑洞質量所形成的史瓦西半徑,又叫事件視界。人眼只能夠看到這個黑洞史瓦西半徑(事件視界半徑)外面的狀態,在事件視界內我們什麼也看不到。
  • 人類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
    近年來,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在吸收世界創新養分的同時,也不斷貢獻中國智慧。  大量天文觀測數據已證實,浩瀚的宇宙當中,無數的黑洞神秘地藏身於各星系中。但人類卻從未直接「看」到過黑洞真容。
  • 體積像保齡球,質量卻如10個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這種類型的黑洞
    黑洞不會發光,只要它不吸收其他物質,那麼它的周圍也不會有吸積盤,它的周圍也不會有亮光出現,那麼我們也就無法看到它了,因此如果有黑洞到來,在它的引力場影響我們的地球之前,我們根本看不到它的蹤跡,然而當它對地球的影響被我們發現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因為地球很快就會被黑洞吞噬掉,我們人類也無法阻止什麼?以現階段我們人類的技術來說,命運也將和我們的地球一樣。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 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捕獲黑洞影像
    他們將分布於全球不同地區的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組成一個虛擬望遠鏡網絡,希望利用其捕獲黑洞影像。最終,科學家們成功拍攝到了黑洞的第一幅「照片」。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這張照片在美國華盛頓、中國上海和臺北、智利聖地牙哥、比利時布魯塞爾、丹麥靈比和日本東京六地同時發布。傳說中的黑洞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 「黑洞吞噬太陽」圖片刷屏:黑洞中心真有蟲洞嗎?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級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苟利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黑洞吞噬恆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現象。就目前技術水平而言,乘飛船去探索黑洞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並不靠譜。資料圖:當地時間4月2日,由NASA提供的圖片顯示了一顆恆星被一個有數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撕碎的現場模擬圖片,畫面壯觀瑰麗。
  • 剛剛,首張真實黑洞事件視界照片衝洗兩年後曝光,黑洞原來是這樣
    就在剛才,「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將全世界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公布了出來,它長這樣:別看只是一張簡簡單單圖片,但它卻是由位於南極望遠鏡;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墨西哥的大型毫米波望遠鏡;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質量範圍不大,在1.44倍太陽質量以上(白矮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3.2倍太陽質量以下(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極限,稱為奧本海默極限)。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衝洗」兩年?中國科學家專業解讀
    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美國華盛頓等六地將同步直播全球新聞發布會,共同宣布人類天文史上首張與超大質量黑洞照片有關的重大成果。今日,人民網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吳慶文,這兩位專家所在的團隊都在「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中承擔了不同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