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作為中考錄取比較條件!深圳新版「綜評」初一新生開始實施
//
記者12月9日從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報》獲悉,深圳市教育局近日印發《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綜評」將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
新版「綜評」從2020年秋季入學的初一新生開始實施,舊版同時廢止。
綜合素質評價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扭轉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片面傾向。深圳市於2018年頒布實施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方案(試行)》(深教﹝2018﹞528號),結合試行一年來的實際情況,形成新版「綜評」,2018年舊版廢止。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包括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指標、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等兩部分,評價主要運用重要觀測點定量評價、寫實記錄與多元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具體包括綜合素質基本指標評價、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寫實記錄、評語評價和檔案呈現等方式。綜合素質基本指標評價基於25個重要觀測點是否達標,最終得出達標或不達標兩種結果。
連續5個學期,每學期有20個觀測點達標或5個學期累計105個觀測點達標,則該生總評價達標(初三下即第六學期不評價)。
舊版中備受社會關注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相同的情況下,綜合素質表現評價等級高者優先錄取」這一條,在新版中被刪除。
新版明確:
「綜評檔案」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但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綜評結果達標學生可以參加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錄取;不達標學生不能報考廣東省一級高中學校。
對比舊版,新版明確了家長最關心的「綜評」責任主體。
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要履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主體責任。25個重要觀測點的評價中,除 「尊重長輩」「完成家務勞動」兩個觀測點外 ,其他均由學校負責。學校須安排專人負責綜評工作,組織協調家長和老師完成各自負責的重要觀測點評價。
舊版「參加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的觀測點,曾讓家長爭相「秒殺」義工名額,也成為最受爭議的觀測點。
新版明確:
這一觀測點為「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性活動,學校組織的公益性活動不少於8小時」,參與學校日常管理服務(圖書館、食堂、廣播站等),參加校園大型活動(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的服務性工作、校園值周和大掃除活動等,都算是學校組織的公益性活動。
舊版中「參與海內外研學旅行或社會調研一次及以上,並撰寫調研報告」的社會學習觀測點,新版改為由學校、班級組織的參觀活動、科普活動等,「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工業展覽館、科技館等公益類展館,或參觀企業,或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算。
對比舊版:
新版設置了「學生成長親子共評」環節,要求家長留出足夠的時間,營造親子交流的良好氛圍,與孩子充分交流討論後,錄入信息平臺,內容包括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成長經歷、所取得進步、所遇困難、解決過程、存在的不足與努力方向。
新版自2020年12月10日起從2020年秋季入學的初一年級開始實施,有效期3年。
//
音樂美術不考就不學?深圳高中畢業要考這5個科目了
//
高中畢業還要考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5個科目了!
記者12月9日從最新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報》獲悉,深圳市教育局近日出臺《深圳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等科目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以下稱《辦法》),將自2020年12月15日開始施行,有效期5年。
據悉,教育部及省教育廳有關文件規定,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科目均須列入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由各地市教育局具體組織實施,目的是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國家規定的每門必修課程,克服「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傾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辦法》明確,體育與健康等5門科目不是高考科目,是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組成部分,其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呈現。參照省統一組織的9門科目,體育與健康等科目不合格比例不超過當次該科考生總數的2%(即合格比例不低於98%)。
《辦法》規定,具有普通高中學籍的在校學生和申請普通高中同等學力的人員均應參加體育與健康等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教育部門將通過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好、考好,避免家長為學生應考備考投入不應該和不必要的精力和費用。如音樂、美術科目,學生只需在校內上好相關課程,即可完成專項技能測試的相關要求。
《辦法》規定,體育與健康科目的終結性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安排在第5學期進行,音樂和美術科目的首次必修課程測試安排在第3學期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科目的首次終結性測試安排在第3學期末。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彭琰
編輯 寧可堅 責編 李琰
校審 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