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金寶貝中心的一位家長和我聊天時,說起自己四歲的兒子最近好像變成了好奇寶寶,走在街上看到什麼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時候一次能連續問二十幾個問題,再好的耐心也磨沒了。
有一次,他懷疑孩子是不是在故意搗亂,沒忍住訓了他一頓,事後回想又有些後悔,擔心會磨滅了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想問問我,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才好?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經被孩子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問題問到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也有家長擔憂的想:我家孩子總愛提些怪問題,以後老師會不會不喜歡他,或者會不會被別的孩子孤立啊?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這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意味著他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邏輯思維敏感期,他關注的東西,正逐漸從「是什麼」轉變成「為什麼「。有時候,孩子提問並不是為了獲得答案,比如,拿著一幅畫去找媽媽,然後問:「你看我畫的是什麼?」或者非要爸爸媽媽猜他用積木搭的是什麼。面對這種明知故問,大家可能覺得孩子是在搗亂、沒事找事,有時候越是忙,孩子越愛跑過來「刷存在感」,脾氣急一點的家長,不由分說就是一頓責罵。我們不能只看到表象,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如果總是得不到回應,時間久了,孩子以後有什麼事情都不愛跟你說了。我女兒小時候,常常一看到我換好衣服準備出門,就抱著我不撒手,問:「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面對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回答說:「爸爸媽媽要出去上班,才能掙錢給寶寶買玩具呀~」但寶寶很快又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為什麼出去上班才能掙錢?為什麼不能在家上班?為什麼要用錢才能買玩具?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答案,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孩子真正想說的是:「我希望爸爸媽媽不去上班,留在在家裡陪我玩。」朋友也和我說過類似的故事:兒子不肯好好吃飯,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左顧右盼,緊接著又開始了一連串的問題:我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吃蔬菜?為什麼一天要吃三次飯?為什麼飯不能像水一樣直接喝下去?於是朋友問:「你是不是已經吃飽了?不想再吃了?」兒子趕緊點點頭,原來他才不想知道人為什麼要吃飯,只是想快點逃離餐桌,繼續去玩玩具。有人說,孩子就好像剛剛降臨地球的外星人,世界的萬事萬物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未知的,3-10歲的孩子,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他們總是用自己的眼睛來發現和理解這個世界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發現:5歲以下的孩子有自己的提問特點,大多數時候,他們提問並非為了獲得準確答案,而是表示自己對此很感興趣。只要我們予以鼓勵並稍加引導,他們便會興致勃勃地展開探索。孩子通過不斷地提問,構築自己的認知,我們也能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剛剛小七老師講,有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想獲得答案,而是想獲取你的關注,或者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便回答也是無意義的,反倒容易陷入胡攪蠻纏裡,因為孩子永遠有下一個問題在等著我們。所以要先分清楚,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再決定怎麼應對。這裡有一個原則是:面對孩子的任何問題,我們都要有所回應,無論這個問題在你看來有多幼稚。有時候,孩子會重複問同一個問題,不少家長會感到不耐煩,其實他在通過「提問——獲得答案」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認知和記憶。他可能對自己的答案不自信,所以想再次從你這裡獲取一次。這種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回憶,鼓勵他自己將答案說出口,即便說錯了也不要批評他。提問的過程,能夠很好地鍛鍊邏輯思維、表達能力,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提問。不僅可以向家裡人提,還可以向他人、向老師提問,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嘛。我同事的孩子,原本是個內向的孩子,在父母有意識地鍛鍊下,已經能夠非常自如地和別人交流了。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階段,語言能力可能跟不上思維速度。所以,有時候沒辦法描述清楚自己想問的,或者問出的問題沒有邏輯性,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要替他把話說完,在旁邊提示就好了,練習的次數多了,孩子的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講話越來越有邏輯。每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都要予以鼓勵:「這個問題提的真好!說明你認真讀故事了!「,「寶寶,這個問題媽媽從來都沒想到過,你真厲害!」老師們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學生總愛問:「老師,這道題的答案是什麼?「得到答案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學會思考的過程更重要。如果我們對孩子有問必答,他以後遇到任何問題,解決方案都是跑來問你,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孩子,一定在進入社會後舉步維艱。所以下一次,我們不要急著給出答案,而是反問一句:「你覺得這是怎麼回事呢?」引導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答案,即使天馬行空,和正確答案毫無關聯也沒關係,學會思考和探究才更重要。當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時,不妨坦誠的告訴孩子:「寶寶,媽媽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不如我們一起來找答案吧?」我們可以藉助這個機會,教會他面對問題時,應該如何尋找答案,比如怎麼查百科全書、字典?怎麼在網絡上搜索問題?怎麼通過實驗來驗證想法等等。通過思考和實踐得出的答案,一定會比你直接告訴他要更直觀,記憶更深刻。等孩子再大一些,不需要我們的幫助,也能夠自己去找答案了。即使真的沒有時間,我們也要答應孩子,在忙完之後一定會和他一起找答案,相信孩子肯定能夠理解。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求助:小七老師,我家孩子總是提出一些跟學習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怪問題,也不知道是從哪看來的,我打了罵了都沒用,有沒有什麼別的辦法呢?我當時特別震驚,孩子愛提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閱讀量大,善於觀察,好奇心旺盛,都是特別好的事情,這位家長卻因為問題和課本無關,便認為是孩子錯了。孩子的每一次提問,其實都是對我們的考驗,是我們實施教育、傳遞三觀的過程,如果你總是表現出不耐煩,不喜歡孩子提問,甚至因此而訓斥他。時間長了,孩子潛意識裡就會覺得提問是錯的,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人也會變得內向、自卑。有時候,孩子提了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有些家長便會敷衍過去:「你還太小了,講了你也聽不懂」,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處理方式,將問題忽視,它就不存在了嗎?承認自己也有不知道的東西並不丟人,也不會破壞你在孩子心裡的形象,畢竟沒有人無所不知。如果孩子感到不被重視,就會鍥而不捨的繼續追問,直到滿意為止。而當你認認真真和孩子探討問題的答案時,往往會發現他的理解能力比你想像的要強很多。因為覺得孩子提的問題幼稚,所以乾脆選擇不回應,也是家長們要盡力避免的誤區。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年,對有些事物的存在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不以為然。但孩子才來到世界上幾年呀,對他而言,一切都充滿了童真和新鮮感,天為什麼是藍的?樹為什麼是綠的?那個姐姐為什麼能穿高高的鞋子走路?「這個本來就是這樣的,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只是成年人片面的看法,孩子卻總能看到被我們忽視的景象,在不斷地提問中,我們也像重返同年,學會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世界,這何嘗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經歷?《超實用育兒百科80講:小七老師教你輕鬆養出高智商、高情商、身體好的寶寶》9大應用場景,隨用隨查,5分鐘幫你解決棘手育兒問題自8月8日起,每日更新一節課,11周微信群內全程陪伴。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試聽《寶寶被不公平對待後該如何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