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說孩子天天問這問那,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日常見的,科幻出來的等等,只要是見到甚至是想到的事物都要問個為什麼,有時候還能回答上來,有時候問的問題讓人覺得很離奇或者覺得根本就沒有答案,有時候太忙也不想聽孩子沒完沒了,隨便說幾句就打發了,但從來沒想過這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的這些小事,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下。看看當下他們的感受和心情,就知道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有多重要了。
「媽媽,水為什麼會朝那個方向流,而不是朝別的地方流呢」,一個小男孩疑惑地看著水從高處蓄水池流向低處蓄水池,中間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疑惑的同時又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你管的可真寬,還要管水往哪流,你就好好地看得了。」小男孩的媽媽提高了嗓門,顯得有點不耐煩。
小男孩興奮的眼神一下子變得委屈又迷茫了,只是盯著看眼前的這道讓他很疑惑的景象。
看到這種情形,對孩子總會感莫名的同情,我們總是聽到抱怨,為啥孩子不愛學習,卻又一面摧毀孩子的學習力,有時候我們正不知不覺地摧毀孩子的求知慾,探索欲和學習力。
但也許就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解答好了,可以讓孩子愛上物理,愛上科學,也會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就會不斷思考,不斷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但也許你會發現孩子的問題沒完沒了,回答完一個就會帶出另一個,無窮無盡,每天面對這樣十萬個為什麼寶寶,有時候父母也招架不住了,特別是很忙的時候,覺得很煩。
當真正意識到善於發問的意義後,才會感到孩子有愛問問題的能力是多麼令人驚喜的一件事。
朋友總是說自己家孩子不愛學習,開始以為孩子學習方法的問題,後來發生這樣一件事,我才知道是家長的態度上出了問題。
有一天,孩子哭了一早上,起因很簡單,但結果卻讓孩子感到很無奈,無助又迷茫。
孩子拿著書,興奮地跑去問媽媽「媽媽,這個字念什麼啊,什麼意思」
「我忙著呢,去問你姐姐」他媽媽不耐煩地說。
「姐姐,姐姐,這個字念什麼啊」孩子跑去找姐姐。
「別煩我,不知道」
孩子又跑回媽媽那裡
「媽媽,姐姐不知道,這個字念什麼啊?」
「這麼簡單都不會,一邊去」
孩子頓實委屈地哭了起來。
這樣的結果會怎樣呢?
就是讓孩子害怕發問,覺得問問題是很丟臉的事,還會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自卑感,孩子會感受不到媽媽的愛。
當不想解決疑問的時候,思想也就開始停滯了,人會變得遲鈍,冷漠,沒有目標和方向,就更談不上學習力了。
有時候我們抱怨孩子怎麼學習不好,殊不知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
孩子先天基礎都是純淨無染,非常好引導和培養的,而受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非常大,這種教育就是耳濡目染,在生活中對待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處理人機關係的方式,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
那怎樣應對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呢?
首先了解孩子的性格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翻翻《生命密碼解讀》
看一下孩子是不是屬於真理型的七號性格,不想看書的,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孩子主要的性格特點。
這個算法也很簡單,比如2017年3月3號出生,把所有的數字加在一起得一個單數,比如這個加到最後是16,那麼主性格就是1+6=7。如果你的寶寶是七號性格,或者組合裡有7,那麼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了,因為這是一個真理寶寶,凡事都要求根問底,探出個究竟,而且非常有鑽研的精神,他們喜歡真實。
這個只是參考,不要做決定性的判斷,不能說孩子沒有這個主性格,那問問題就不用管了。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這也是社會進步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我們要以欣賞,積極的心態,對孩子有愛心和負責,鼓勵的態度。
不懂的,可以和寶寶一起找答案
如果寶寶提問,就要及時和寶寶一起找出答案。這樣的寶寶需要非常有耐心的媽媽。
有個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每當孩子問她不懂的問題,她就蹲下來,擁抱著孩子說「這個問題媽媽也不懂,咱們一起去查查資料,找找答案好不好。」
這個資料可以是網絡,可以是書籍,可以是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只要是能和孩子一起找出真相就可以,因為在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孩子明白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不止是問爸爸媽媽,同時感覺到了自己的提問是很有意義的,媽媽非常重視,他就會在信心上增加。
也會越來越喜歡問問題,越來越喜歡探索和發現,非常容易在一個領域達到很專業的程度,具有科學家的潛質。
當孩子大了,就可以指定他找哪類書籍,或者哪本書,這樣的好處是孩子越來越喜歡看書,學有所用。。
總之不要不懂裝懂,模稜兩可或者不耐煩地進行回答。
很難或者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更要認真對待
任何問題都有為什麼,也當然都有答案,只是有的我們知道,有的不知道,還有就是看我們想不想解,所以不要總說孩子問的問題是無釐頭。
孩子到了7-11歲,對客觀事物和經驗會進行更有邏輯的思考,會問一些複雜的問題。
孩子提問一定要說「你是個愛思考的好孩子,提了一個好問題。」
但有些問題我們確實很難回答,比如經典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種持續數百年的科學之謎,1+1為什麼等於2這樣世界性的難題,為什麼小貓有四條腿,鴨子只有兩條腿,為什麼有的動物有羽毛,有的動物沒有等等,這些比較高難度又看起來無釐頭的問題,只要耐下心來,也能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給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未來去努力找出答案。
愛因斯坦就說過「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疑問」「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是一種知識」,發問正是孩子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鑰匙。
鼓勵孩子多發問
愛迪生小時候非常喜歡問問題,經常問的老師很惱火,最後問老師為什麼2+2=4,老師忍無可忍,非常生氣。認為這個孩子不正常,讓他退學。愛迪生的媽媽並不這樣認為,她說愛迪生只是愛思考,對什麼都好奇而已,有很強的求知慾,她可以自己教。回到家後,愛迪生的媽媽就認真對待他的每個問題,如果發現自己也不會的,就讓愛迪生自己去書中找答案。後來發現他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還特地買來《派克科學讀本》,鼓勵他去探索和發明。
就這樣,正是因為有了智慧媽媽的理解和教育,才有了偉大的發明家。
敢於提問是一種勇氣,也是求進取的表現。孔子也曾經說過,無論是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對於不懂的事一定要問個明白。
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伊西多.雷迪的母親非常有智慧,每次放學回家,她的母親都會問「你今天有沒有提出好的問題啊」,就這樣在母親的引導下,伊西多養成了愛提問的好習慣,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我們不僅不要厭煩孩子的問題,還要鼓勵孩子提問,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世界的希望,這樣才能培養更多人才,充分發揮每個孩子的天賦。
作者簡介:85後全職媽媽,經濟學專業,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高級灸療師資質。喜歡中醫,育兒,熱愛學習,分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