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課堂」"我每天都很焦慮,我應該怎麼辦?"

2020-11-08 薇薇安心理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非常大,從而導致各種心理狀況出現。


焦慮,早已經是個熱門詞彙了!在各大社交軟體上"我很焦慮"被頻繁提起,有報告指出,現代社會每10人就會有6人被焦慮困擾著,當被問及原因時,工作,健康,家庭,社交是焦慮的主要來源。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大腦有空閒時間,那麼它會被焦慮填滿。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是不可預測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擔心自己是否能很好地處理從而產生焦慮情緒是很正常的,但如果這種焦慮感會給你帶來不開心或影響到你的生活,那麼這種的焦慮是需要清理的。


焦慮從表面看,是一種彌散性的擔心、緊張和焦躁的情緒。它經常跟另一個叫做「壓力」的好兄弟結伴同行。每個人的具體表現不太一樣:


焦慮的表現一:喪失行動力


面前有一大堆的任務壓著,任務量越重就越沒辦法下手做,拖得越久,時間越長就不知道怎麼做,這時候焦慮對你產生的影響就越大,以至於你根本就不想行動。


焦慮的表現二:成為工作狂


有的人壓力大的時候就會不眠不休,沒日沒夜地工作,不斷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遠遠超出自己身體和精神能承受的範圍,用生命對抗焦慮。


焦慮的表現三:產生壞習慣


人很多時候產生焦慮,都會以另一種極端的形式對抗,有的人會通過抽菸、酗酒,用藥、打遊戲、過度飲食等壞習慣當作過度。


焦慮的表現四:影響社交


在焦慮的時候,整個人的身體、情緒都是比較低落的,因為自己不在狀態,在和他人交流時難免會把這種不穩定的負面情緒傳遞出去,變得很難相處。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在面對焦慮時候總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因為"當下和未來","現實和可能"之間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時候,焦慮就會隨之產生。那麼,如何解決暫時性的焦慮才是最有效的呢?


直面失敗的後果


很多人都沒有直面失敗的勇氣,生活過的越順利的人就越不能讓自己失敗,過分的好勝心往往會成為壓力的主要來源,導致焦慮產生。


在這個變化莫測的社會,有幾個人是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的?強如馬雲、賈伯斯都有過失敗的經歷。面對失敗,我們需要充分接納事實,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求下次做得更好更完美。


及時轉移注意


這裡我們所說的分散注意力並不是要逃避,而是你在十分焦慮的情況下安撫自我情緒的一種好辦法。


當事情無法馬上被解決的時候,你不妨通過其他方式去放緩自己的心態,比如:正念冥想,運動健身,琴棋書畫等等,只要能讓你的內心安靜下來,你的焦慮一定會得到緩解。


提前做好plan B


在面對新的難題時,把事情往最壞那方面想,給自己兩個解決方案,如果第一個方案行不通的話,那就換個方向應對難題。


焦慮的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我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每次遇到問題都會在這裡停滯不前,那麼我們將事情往最差的方向推,如果我這麼做了會導致什麼事情發生?當新的事情發生時,我可以執行什麼方案(plan b)。



結語:對於有焦慮情緒的人而言,他們容易陷入自我困擾,喜歡過度思考問題、承擔責任,這些行為確實有助於防止事情出錯,但也會更容易使壓力和焦慮持....


當焦慮開始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如果你沒辦法進行有效地緩解和清理,那你需要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進行疏導了,以免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


關注公眾號【薇薇安Vivian心理】了解更多與心理學息息相關的生活小知識。

相關焦點

  • 直播上新|有心理困擾,每周二和心理諮詢師「簡單聊聊」
    不知不覺中,「抑鬱」「焦慮」這些詞似乎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現實中身邊有抑鬱情緒的朋友變多了、自己偶爾也有點小抑鬱了,還是網絡上一輪輪的熱搜的席捲……這些都在將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推到大眾視野中。甚至很多音樂、舞蹈、真人秀等電視節目,都能看到「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產後抑鬱」等字眼。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遷延不散的焦慮,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開心,甚至自責: 難以再像過去一樣輕鬆應對工作、人際和生活; 持續的緊張情緒和各種身體不舒服令人痛苦、難以忍受; 對症狀過分關注和擔憂,生出「我這麼焦慮,不可能做好別的事情」的信念,帶來絕望、自責;
  • 「我要媽媽!」|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端午假期一結束,上班的第一天女兒就出現了分離焦慮(之前都是開心地把媽媽送到門口,然後說拜拜),一聽說我要去上班,就說她要媽媽躺下來一起睡覺,抱著出了臥室,還是不肯下來去洗漱,就是要粘在我身上。看到我換衣服、背包,就開始大哭了。好幾次,哭著讓奶奶抱過去了,我一說拜拜,又開始伸長胳膊求媽媽抱抱,我不忍心,也就抱過來了(下文會復盤)。婆婆說,看來以後要偷溜才行了。我說那是不行。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現實所見的情景,與人們的期待是相違背的,於是引起心靈的不安,種種焦慮、不安、憂悲、困擾、苦痛隨之而來,惱亂著身心,不得自在。「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詩》大約在2600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解脫一切執見的束縛,成為了一代聖者。
  • 誰都沒義務照顧巨嬰!不如現在就讓他「心理斷奶」
    ,我每天靜靜躺在你的好友列表或通訊錄裡,就是隨時等待你召喚,為你排憂解難的呢?「我認識你,你去過紐西蘭,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我認識你,你交往過射手男,射手男都有什麼特點啊?」這種堅持不懈地認為「因為我認識你,而且你有某某能力/經驗,所以你該回答」的邏輯成立,應該是這種人最深刻的一種病,我把它定義為「巨嬰病」。症狀在心理上無法斷乳、懦弱、無法對自己負責、獨立性缺失;併發症是習慣站在道德、人性之類的制高點上譴責、剝削他人。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
  • 「初哆咪育兒」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
    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媽媽帶著兒子小男去看國慶日表演,小男最喜歡看士兵操槍了,可是越從家裡往會場走,媽媽內心越百感交集,剛剛還在家裡跟我興奮要看操槍跟光雕表演、講話講得停不下來的小男,在會場只能發出微微氣音,走路的姿勢硬邦邦的,好像每走一步都很費力啊!
  • 擺脫寶寶的「分離焦慮」,這8招就夠了!「悅寶園分享」
    爸媽一離開,寶寶便開始大哭,這可怎麼辦?別擔心,這是因為孩子開始有「分離焦慮」這種情緒了。分離焦慮是怎麼形成的?有些寶寶的先天氣質比較容易畏縮和焦慮,有些則是被後天環境與帶養方式所影響。寶寶如果比較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爸爸媽媽就要更有耐心,慢慢學會讓寶寶養成安全型依戀關係。
  • 總是焦慮怎麼辦?做到這三點,保證你不再焦慮
    如果「活在當下」太難,試試「活在未來」「活在當下」這個詞總是被我們反覆提起,但是真正做到「活在當下」的人,卻少得可憐。為什麼呢?因為想要「活在當下」,真的太難了。下面我說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要認真看!
  • 每天很焦慮,怎麼辦?
    電視劇《奮鬥》裡面佟大為扮演的陸濤說:「我焦慮,我很焦慮,我非常焦慮」,這句臺詞當時非常火,因為他說出了當時年輕人的心態。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想想現在的自己,在生活的漩渦中苦苦掙扎,再看看別人都小有成就,焦慮徒然而生。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依然會出現,但是「自我同情」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脫離泥沼、擁抱自己的痛苦。02.我們為什麼需要「自我同情」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時,我們究竟應該給自己一種積極的錯覺,還是應該保持清晰準確但可能傷人的自我認知?
  • 做試管後,我開始變得焦慮
    01.明明都是女人,為什麼只有我不行?小王備孕了一年多,發現一直懷不上去醫院檢查,突如其來被扣上了「不孕」的帽子。難以置信、自責的想法都撲面而來,「明明都是女人,為什麼只有我不行?」「正常女人擁有的能力我沒有,感覺在婆家抬不起頭」。思量良久兩人開始了漫長的試管之旅。
  • 傅首爾談「起跑線」是個偽命題:道理都懂依然焦慮,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放不下?
    但這個邏輯顯然是說服不了同事:「你這是自己做過學霸了,別的父母沒做過學霸,肯定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學霸。」這話我仔細琢磨了兩回。我承認,是實話。並且,應該加後半句:「你沒有的,你也會期望孩子有。」我希望她勇敢、自信,可她連上課舉手都擔心講錯了而不敢舉手;我希望她懂得取悅自己,可她並不「寄情」於琴棋書畫十八般才藝任選一,沒事的時候最愛做的是捏一種色彩豔麗的矽膠泥、盤一條五彩斑斕的塑膠蛇……我希望她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可如果連「選擇」都沒有,還,能不能呢?
  • 這裡有一份「焦慮量表」,你要不要自測一下?
    評分標準同學們在臨考前有一定程度的緊張或焦慮,都是正常現象。更何況,適度的緊張還可以維持學習的興奮性,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潛能。但一旦心理壓力過大,就要引起重視及時調整了。下面給大家支幾招!第一招:積極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看好我自己」等,可以增加自信,克服焦慮,這在心理學上叫自我成功的預言。
  • 人所有的心理症狀都是在吶喊:我有一個意願,這不是我要過的人生
    人所有的心理症狀,都在揭露停滯窒息人生的假象。那是發自心底的吶喊:你的人生出了問題,這不是你應該過的人生!這些人大約都很為自己的務實精神驕傲,心中多少會有些鄙夷地將另一類人定義為務虛的人。這另一類人,他們認為功能是為狀態服務的,他們在人世間履行的各種義務的價值都以其帶來的心境來衡量。「性情中人」這個名稱體現了他們低調的驕傲,在這種驕傲裡,他們是不屑去爭辯「不重性情是否還能稱之為人」這個命題的。將這兩種人放在同一個層面討論,無疑會使他們雙方都感覺倍受侮辱。
  • 知識焦慮時代,每天15分鐘目標閱讀方法論
    下一步,你應該怎麼辦?二我也困惑了好久。過去,我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根據興趣而讀書。熱愛文學時,我讀泰戈爾,讀海明威,讀斯湯達,讀雪萊。往回看,這是閱讀動力,往前看,這是閱讀目標,一起解決閱讀「世界觀」問題。2,你閱讀什麼?這是解決閱讀「清單」問題。3,你怎樣閱讀?這是閱讀「方法論」問題。回答這三個問題,你就解決了認知的閉環。
  • 「高考專題」考前焦慮怎麼辦?
    一、 考前心理考前心理一般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考前過度焦慮,另一個極端是不夠興奮。其中考前焦慮是最常見的問題。1、 考前焦慮的應對其實,考試之前保持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反應,如果一點都不焦慮反而不正常。
  • 棉花糖「安全感」主題講座: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開學一個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2020年9月27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徐丹老師(小丹姐姐),受邀為田園都市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都窮成這樣了,我為什麼還在做心理諮詢師?
    編輯:大大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壹心理學院Pro」本篇文章的初衷,是聽身邊的諮詢師朋友講說:我靠主業賺的錢,來供養我的副業「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不同於外界認為的「心理諮詢師聽上去都很高大上」的言論,其實,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也是苦樂參半的。
  • 神經緊繃,焦慮,我該怎麼辦?
    我當時去留學的時候也是這麼樣的。出國之後一切都不同,手續,課堂,老師,風俗,語言,生活種種,就像另一個世界。要辦的手續特別多,入學,住宿,書本,找教室和認老師,和舍友相處。偶爾的一個廣播,或者說住宿登記啥的就很容易讓自己緊張,害怕搞錯了什麼,住都沒地方住。如果說神經衰弱,那麼我當時應該也和你一樣,記得一開始上課,不太適應那種教學方式和外語授課,一堆專業名詞聽著很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