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點進來的,真的是賺到了!!
這篇文章我花了好幾天時間,想了又想,整理了3000字精華,毫無保留地送給大家。(有點長,擔心看不完可以先收藏~)
你是不是也經常焦慮,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但就是看不到結果啊,也不知道堅持下去會不會有收穫。
我一直都有這種想法,加上處於奔三的年紀(還有幾年就30了,震驚),會擔心一直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明明知道焦慮一丁點兒用都沒有,但還是忍不住想這想那。
所以久病成良醫,剛好下面這幾個方法現在在用,對我幫助很大,就想拿出來給你們康康。
所以仔細地,認真地,讀進去,沒效果你找我。
1. 五分鐘法則
雖然這條建議已經被人講過一千遍了,但我還是想拿出來強調第一千零一遍。
因為這個方法,實在太太太太重要了!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要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行動力太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你在前一天給自己制定了套相當完整的明日計劃,什麼「早上六點起床」,「背單詞半小時」,「早飯後學習視頻剪輯兩小時」,「下午健身一小時」,「健身之後寫作兩小時」balabala.....
總之就是滿滿當當的。
但實際執行起來的樣子是:
早上六點起床,背單詞半小時,早飯後,看電視一天.......
為什麼會這樣??(覺得我是神還原的,去文章下面點個讚hhh)
其實之前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預期和現實差的這麼多。
直到最近,不,是剛剛,我才想明白這件事。(把這件事想明白真的太重要了,認真聽我說嗷~)
你仔細回想,每次做計劃的時候,是不是那種心血來潮,靈感乍現的時刻?
或者是在刷B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某個超級自律的UP主的勵志視頻,你受到刺激,於是腦子裡萌生出「我要成為像ta一樣的人」的想法,然後屁顛屁顛跑去做計劃了。(反正我是這樣的~)
但為什麼實際行動時,我們卻做不到呢?
原因是,我們在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時的狀態不一樣。
說白了就是: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高估了自己執行計劃的能力。
當你看到自律UP主視頻時,你的潛意識裡把ta的執行能力與自己對等,在看ta視頻的同時,腦子裡已經想像幾百遍自己行動時的樣子了~
但是啊,在真正執行狀態時,你又被打回了原形,也就是——面對如此繁重的任務量,讓平時自在慣了的你,本能地退縮。
你把自己想像成了可以搬兩座大山的巨人,但實際站在山腳時,想爬過去都很難......
那,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
答案就是:先做上五分鐘再說。
無論你現在有多不想學英語,多不想寫作,多不想做數學題,都要告訴自己的大腦,就做五分鐘,五分鐘後,就可以玩了。
五分鐘不難吧,大家都可以接受。
你甚至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鬧鐘,五分鐘後提醒你。
但真相往往是:你會做不止五分鐘,在鬧鐘響了後,你也會關掉它繼續做下去。
這又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只要開始行動,我們的狀態就變得不一樣了。
沒開始之前,面對較大的任務量,會不自覺地產生牴觸心理,還會帶著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不想跨出舒適區。
但是你告訴自己就做五分鐘,這件事的難度就會直線下降,而且你會把注意力從想「怎麼拒絕做它」轉移到「現在開始做它」上。
然後,慢慢進入狀態。
這就好比一個怕水的人,你讓他直接跳到遊泳池裡是不可能的,但你讓他先把腳放進去呆一會,他很大程度上不會拒絕。
2. 如果「活在當下」太難,試試「活在未來」
「活在當下」這個詞總是被我們反覆提起,但是真正做到「活在當下」的人,卻少得可憐。
為什麼呢?
因為想要「活在當下」,真的太難了。
下面我說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要認真看!
我們大多數人焦慮是因為——對結果的期待太急切了。
想學好圍棋,但在下第一個子時,心裡就開始急切盼望——我還有多久會成功呢?
想成為職業作家,但在寫了幾篇文章後,就想著「怎麼進步這麼慢啊」......
想考下CPA,但在翻了幾頁經濟法以後,就擔心萬一一科都考不過怎麼辦?
我們往往過度在意結果,在意會不會成功,然後流失掉了當下手裡緊握的時間。
而活在當下,是告訴我們不要去在意結果,要享受當下的時光,每一秒都能愉快地度過,這樣的話,無論最後是否成功,都沒有浪費這段時光,因為至少感受到了快樂~
講真,活在當下這個技能,我練了好久都沒練會。
如果告訴我,你只要做好當下的事就好啦,別去想「我做的這個會不會有收穫」,那我做這個是真的沒啥勁。
可能未來我會改變這個想法,真正能投入到「行動」裡去,僅僅是喜歡當下的「任務」。
但是現在,境界不高,還真沒辦法做到。
那我給自己想的辦法是什麼呢?
是代替「活在當下」的,「活在未來」法則。
什麼意思呢?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會先在腦子裡想——如果這件事我做到了,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收益)?
就拿學習寫作來說,雖然碼字算是我的一項愛好,但想保持長期輸出的話,光靠喜歡是不行的。
你可以試試,絕對有靈感枯竭,六十分鐘憋出六個字的時候。
這時候,你和我說,要享受寫作本身呀,投入進去,感受心流的時刻。
我真的特別想找塊豆腐撞死。
那怎麼辦呢?
這時候,我就會運用「活在未來」法則。
「活在未來」法則:在你感覺行動無比艱難,一分鐘都不想做的時候,就可以展開想像力,描述一幅完成行動後無比美好的畫面,直到自己重新有動力去行動。
拿我寫作來說,寫不下去時,我會告訴自己:只要我慢慢寫作,慢慢堅持,成為專業的撰稿人是遲早的事,那時候,只需要用寫作變現的錢,就能養活我自己,還能經常旅行,還能結識各類自媒體大V,說不定還有出版社找我出書。
想到這,不需要繼續往下想了,我可以分分鐘投入寫作了。
因為這個願景對我的誘惑太大了。
注意嗷,這不是臆想,而是潛在目標,我們構建願景的目的,是讓我們重新明確目標,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再強調一點!
我前面提到的:我們因為過度在意結果,糾結在做不做上面,而讓手裡的時間白白流失。這一點是和「活在未來」法則不一樣的。
在「活在未來」法則中,我們同樣可以在意結果,但卻是完全相信結果,相信我們會有所收穫,這不會浪費時間,反而會讓正面情緒激勵到我們的行為,一個是不確定,懷疑的心理,一個是相信、積極的心理。
總之呢,就是要抱著「我一定可以完成」這樣的自信去行動,先讓你的自信心爆棚,再拿出十足的幹勁兒盤它。
3. 把目標縮減到一個
這一點也很重要!
在解釋具體方法之前,先說一個心理學上很有趣的小知識。
你們知道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是什麼嗎?
之前聽樊登老師在講書中說過(具體哪本書忘啦):焦慮症的表現是目標太多,抑鬱症的表現是沒有目標。
然後對比了下我自己,覺得他說的好有道理。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達到焦慮症和抑鬱症那樣的嚴重程度,但也一定出現過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焦慮和抑鬱這兩種情緒都是壞情緒,會降低我們做事的決心,喪失掉動力,如果把情緒比喻成氣球的話,那焦慮就像是一隻鼓到隨時會爆炸的氣球,抑鬱就像是一隻洩了氣的氣球,這都不是一個氣球最好的狀態。
那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呢?
當然是氣打到剛剛好,不會爆也不會癟肚子的狀態。
放在情緒上說,就是情緒平穩,不那麼焦慮,也不那麼喪的狀態。
那怎麼樣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
那就是,把目標縮減成一個。
既不會因為目標太多而焦慮,也不會因為沒有目標而抑鬱。(這裡推薦大家一本書——《斷舍離》,不僅目標要簡化,其他方面也要簡化)
你每天只需要盯著這一個目標前進,就好比你之前駕駛汽車時有好多目的地,你每個都想去,所以選擇最優路線時很煩惱,甚至崩潰。
但現在不同了,你只有一個目的地,那你只要找出那條最短的路線(不是最短也沒關係,反正總會到的),就可以輕鬆到達終點了。
那你可能要問了,目標那麼多,怎麼才能縮減成一個呢?
很簡單,選擇那個你最最最最想實現的。
比如我之前就給自己定了好多目標:學好口語、考教師資格證、努力寫作、考在職研究生balabala......
然後結果是......
啥也不是!
現在我的目標就只剩一個了,那就是:努力寫作。
雖然放棄的過程有些痛苦,因為這也意味著要失去很多可能性,但當你專攻一件事,並取得進步時,你就會覺得,所有放棄都是值得的。
4 最後總結
好啦,字數有點多,看到這裡也不容易,簡單總結一下。
緩解焦慮的方法有以下三點:
1. 五分鐘原則:不管你多不想做這件事,告訴自己,先做五分鐘再說。
2. 「活在未來」法則:在你感覺行動無比艱難,一分鐘都不想做的時候,就可以展開想像力,描述一幅完成行動後無比完美的願景,直到自己重新有動力去行動。
3.把目標縮減到一個:選擇那個你最最最最想實現的。
大家可以嘗試使用,如果有效果,可以回來給我留言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