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種軟軟的、黏黏的,像果凍一樣的兒童玩具走紅於校園周邊與網絡平臺, 例如「假水」「水晶泥」「史萊姆」「泡泡泥」「棉花泥」「戳戳泥」「雪花泥」等等。這些玩具包裝各異、五顏六色、觸感柔軟、能變換各種形狀,深受小朋友喜愛。
然而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網絡輿情監測發現,因水晶泥、史萊姆等各種「泥」類玩具導致兒童誤食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
為保護兒童免受此類產品傷害,現發布關於「泥」類玩具的消費提示:
一、「泥」類玩具分為兩類
市場銷售的「泥」類玩具名稱多樣,其中以「水晶泥」和「史萊姆」最為常見。按照使用方法,「泥」類玩具可以分為兩類。
● 一種是已配製好的成品,這類成品通常都會配送吸管,標稱可以吹泡泡。
▲成品和自製「泥」類玩具
● 另一種是DIY的,即賣家提供配料和容器,由買方自行配製,是典型的三無產品。
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硼砂經常作為配料的一部分直接銷售,有的有明顯的硼砂標籤,有的沒有明顯標籤。儘管「泥」類玩具花樣繁多,但其製作原理都如下圖所示:
▲「泥」類玩具的製作原理
利用溶解在水裡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交聯劑硼砂(也稱助凝劑)發生化學反應,溶解狀態的聚乙烯醇被硼砂的陰離子拉到一起形成網狀結構的水凝膠。在此基礎上添加剃鬚膏、洗手液、乳液、色素、亮片、小珠子、黏土等就成為了孩子喜歡的各種「水晶泥」「史萊姆」「泡泡泥」「棉花泥」「戳戳泥」等等。
無論是成品還是自製的「泥」類玩具,硼砂都是製作的必備原料之一。硼砂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極大!
二、可能有中毒的風險
1、成品「泥」類玩具顏色豔麗,類似果凍,且通常自帶吸管,標稱可吹泡泡。兒童在用吸管吹泡泡時,產品與口部近距離接 觸會使兒童忽視危險,可能會誤食,發生硼砂中毒的風險。
鑑於硼的毒性,我國和世界多國禁止將硼砂作為食品添加劑,並對硼的攝入提出了限定,例如,我國GB 5749-2006 《生活用水衛生標準》中規定了飲用水中硼的限值為0.5mg/L。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的硼攝入量為1~13mg/d。歐盟對液體、顏料、膠狀物等材料玩具的硼含量的要求限量為300mg/kg等。
通過市場上隨機購買的10款成品「水晶泥」類產品測試結果表明,8款產品的硼含量超過了300mg/kg,最高的一款達到了1336mg/kg,遠超過了各國對硼含量的安全限定。兒童在使用成品水晶泥吹泡泡過程中一旦誤食,就有可能發生硼砂中毒的危險。
2、自製「泥」類玩具更加危險,兒童玩耍過程中會直接接觸大劑量的硼砂和其他化學配料。皮膚長時間接觸這些化學物質,容易引起化學燒傷、過敏或積累性中毒;若兒童玩耍期間濫用配製容器,如用裝過硼砂的杯子喝水,或玩耍後未及時洗手都易誤食硼砂或其他化學配料,導致中毒的危險。
3、也有一些所謂「無毒水晶泥」產品,在含聚乙烯醇的膠水加入了一些日化產品來代替硼砂,例如洗衣粉、洗衣液、刮鬍膏、沐浴露、瓜爾膠等,這樣做其實非常具有迷惑性,因為這些日化產品本身其實就含有硼砂成分,兒童玩耍過程中同樣具有誤食中毒的安全隱患。
此外,根據我國玩具強制性安全標準GB 6675.1-2014 《玩具安全基本規範》5.3條款中對玩具化學性能的要求:玩具產品在正常使用及經濫用試驗後所暴露的化學物質,不應給人體的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玩具產品在考慮可能的接觸途徑時應包括吞咽、舔舐、吮吸、長時間與皮膚接觸等途徑;玩具產品中的液體應避免兒童接觸及吞食,如果可能被接觸或吞食,則應是安全的。
無論成品還是自製「水晶泥」「史萊姆」等「泥」類玩具均含有禁用為食品添加劑的硼砂,顯然不符合上述標準要求。
三、如何預防?
由於兒童對危險缺乏識別能力和防範能力,監護人應進行有效監護,不要為兒童購買水晶泥等「泥」類玩具,尤其是自製「泥」類玩具。在發現兒童玩耍此類產品時,應及時制止並進行安全警示教育。
若兒童在玩耍水晶泥等「泥」類玩具的過程中發生傷害事件,消費者可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提供有關產品傷害信息或缺陷線索。
四、消費提醒
第三方檢測小編提醒兒童和家長要合理選擇兒童用品。購買商品時要理性考慮,為他們選擇安全適用的產品。
一要考慮安全性,選擇正規商場購買兒童玩具,不要只圖樣式新奇、價格便宜,在路邊攤等非正規經營場所購買。尤其要關注查看產品主要材質、成分、合格證,廠名、廠址、生產日期等內容標註是否齊全。
二要考慮適合性,結合兒童需求選購商品,仔細閱讀玩具的各種相關信息等,確認玩具標明的適用年齡與兒童的年齡相符,確認玩具的功能是否適合兒童。
三要有維權意識,主動索取並保存購物憑證,為可能出現的消費糾紛提供維權依據。
最後小編再提醒一下:除了「泥」類玩具,日常生活中還有這些玩具也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