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邁入全國前列——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

2020-12-25 魯網濟南頻道

□ 本報記者 王亞楠  12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四場,發布山東「十三五」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32.51%,增長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長11.95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能力邁入全國前列。省科技廳廳長唐波介紹說,「十三五」期間,山東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濟麥44」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在智慧交通、燃料電池、碳纖維、重大新藥創製等20多個領域,我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上均走在國內前列。

省財政廳副廳長姜龍表示,我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財政保障和預算安排的重點,穩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設立規模不低於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集中投向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原始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引導及產業化和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等四大重點創新領域。

科技強企方陣初具規模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唐波介紹,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的3.5倍。

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5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超過2.5萬家,為培育高企提供源頭力量。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建立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庫,進行「一對一」專業化服務輔導,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今年已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203家,較2019年增加8685家。

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在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過程中,統籌推進科技攻關「揭榜制」和首席專家「組閣制」改革,加快推行項目經費「包幹制」,面向全球加速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深度融合,推動全省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

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9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8人,224位專家(其中院士50人)組建了山東省科技創新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深入實施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完善即來即報機制,累計引進國際頂尖創新創業人才7人。

目前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突破5.05億元,為培養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介紹,明年起對不超過35歲、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200位高校、自然指數前100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來魯創新創業的,將直接給予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支持。

釋放事業單位創新人才活力,破除編制、崗位限制,優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流程;出臺關於創新人才薪酬激勵的若干措施,探索實施協議工資制、年薪制。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周春豔表示:「目前已有288名省屬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享受績效工資傾斜,其中55人拿到協議工資或年薪。通過績效分配激勵,極大地提升了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動力。」

出臺25條科技改革措施,條條是「乾貨」

我省近日印發《關於深化科技改革攻堅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唐波表示,與以往改革措施相比,本次出臺的《若干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改革舉措更加系統、深入。25條改革舉措,涉及40個政策創新點,條條是「乾貨」,更加突出改革性、針對性、普惠性。

其次,改革舉措更加突出問題導向。比如在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方面,提出經省委批准開展科研院所正職領導持股改革試點,對其所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作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探索股權激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可在轉化淨收入單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於15%的經費用於人員獎勵和機構能力建設。

第三,改革舉措更加注重綜合施策、協同聯動。改革任務的落實涉及21家省直相關部門單位、全省16市以及省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從政策制定、執行、落實全過程統籌設計,強化政策銜接配套,部門聯動,努力形成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強大合力。

相關焦點

  • 山東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3.5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12月24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獲悉,今年山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的3.5倍。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科技創新能力邁入全國前列。「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32.51%,增長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長11.95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的3.5倍。
  • 深圳科技型企業已超過3萬家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全省第一
    原標題:深圳科技型企業已超過3萬家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培育入庫申請啟動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06月06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6月5日,深圳市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培育入庫申請正式啟動,科技企業可以登錄深圳市科技業務管理系統在線申請
  • 江蘇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春天裡的創新創業史
    多年來,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位居全國前列,在許多方面實現了較大幅度的躍升。201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43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8%;科技服務業總收入達8045億元。  「企業強則產業強。」
  • 大連市常住人口今年有望首次突破700萬
    《規劃》顯示,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為593.6萬,2020年力爭達到620萬左右,年均增長0.87%;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為698.7萬,2020年力爭達到710萬左右,年均增長0.32%。根據這一數字,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有望突破700萬。   人口發展六大難題亟待破解   當前大連人口發展面臨著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流動人口近期呈現外流趨勢。
  • 博陽諮詢獲《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邁入國家級市場
    即剛剛榮獲了SAG 2016《亞太唯一最佳ARIS合作夥伴獎》後, 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指引》,經專家評審、科技與財稅部門會審,博陽諮詢以高分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證書。這標誌著博陽諮詢成功邁入國家高科技行業市場,並與國際接軌。這是鑽研的結果、技術的結晶,更是團隊的力量!
  • 臺北世貿中心董事長:兩岸高新技術領域合作有望實現新突破
    新華網上海4月4日電(記者許曉青潘清)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4日在此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收清單生效實施的第二年,兩岸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有望實現新的突破,為此貿易中心正按計劃分步助推兩岸高新技術廠商實現無縫對接。
  • 山東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170.9萬家,83家企業上榜中國製造業500強
    2019年,全省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2.3萬億元,佔全省GDP比重的32.3%,總量佔全國的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45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8%。今年,全省有14縣(市)和11個區,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和百強區。市場主體實力顯著增強。全省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170.9萬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363家。
  • 湘潭市竹埠港建築垃圾再利用公司邁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湘潭在線12月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洪靜雯)12月7日,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官網發布的「湖南省2020年第二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上,湘潭市竹埠港建築垃圾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竹埠港公司)赫然在列,這標誌著該公司正式邁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行列。
  • 廣州高新技術企業預計超過7000家
    他表示,廣州市創新發展的成果已經初顯,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的硬實力,預計2017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將超過2000家,總數超過7000家;希望廣州創新企業藉助《財富》全球論壇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從而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企業。   創新主體??
  • 光谷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100家 新增量佔全省三成
    楚天都市報12月9日訊(記者李博 通訊員餘溪)記者今日從東湖高新區科創局獲悉,該區今年又有1564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100家,數量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列。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了三批《湖北省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全省共有4888家新上榜企業。其中,東湖高新區企業數量佔全省31.2%,佔武漢市49.5%。據介紹,東湖高新區今年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量達1750家,同比增長50.8%。其中,新認定1180家,同比增長114.2%;重新認定570家,同比增長59.2%。
  • 我市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協會
    我市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協會 作者: 陳月丹 錢卓瑛 字號:[ 大 中 小 ] 11月24日,金華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一次會員大會在金華市文化中心召開
  • 湖北邁入科技創新黃金時代
    開啟金鑰匙:讓紙上專利走向市場    「首款氫能客車,今年11月有望下線。」在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成功找到投資方,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研院院長羅林波高興地告訴記者。    成果轉化,並非易事。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潘思軼團隊歷時11年,研發出全國唯一的生物法製備大米技術,就曾被長期「關」在實驗室。
  • 數據新聞:國內烘焙相關企業共15.8萬家 廣東山東江蘇排名前三
    近年來,具備營養健康、快捷多樣等優點的烘焙食品在我國步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有機構預測,2020年國內烘焙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00億元。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5.8萬家烘焙相關企業,廣東省以6.47萬家排名第一,山東、江蘇分列二三名。
  • 江蘇:走在前列 書寫高水平全面小康江蘇答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調研,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去年達9.96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增長2.5%,全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百姓富」的成果更加可感。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省人均GDP由2015年的近9萬元增長至去年的超12萬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核心指標——地區生產總值翻番、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均已實現。
  • 崑山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2000家
    日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發布江蘇省2020年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崑山成績亮眼,在蘇州範圍內創下三個「第一」:共有873家企業公示入圍,佔蘇州總量的21%,位居第一;高企認定通過率61%,與蘇州高新區並列第一;有效高企數預計達2030家,保持第一。
  • 吉林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
    旨在充分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對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把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上來,為增強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吉林,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制定全面的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戰略提供重要保障。
  • 走在前列,書寫高水平全面小康江蘇答卷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去年達9.96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增長2.5%,全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百姓富」的成果更加可感。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省人均GDP由2015年的近9萬元增長至去年的超12萬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核心指標——地區生產總值翻番、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均已實現。
  • 在深圳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需要注意哪些
    深圳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走越快,這個城市的企業一直呈幾何式增長,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如此;以前2014年、2015年那會,一年才兩三千家申請的企業,如今年申請量已經達到一萬多家了;而總數量也在2018年就突破萬家的關口了。所以,目前深圳做高新技術企業相對來說是越來越嚴格了。
  • 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創新指數居世界第十四位
    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大體上與歐盟平均水平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過去一年,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了新進展。
  • 湘潭這家企業被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12月7日,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官網發布的「湖南省2020年第二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上,湘潭市竹埠港建築垃圾再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竹埠港公司」)在列。這標誌著該公司即將邁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