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家長都擔心寶寶吃不飽,於是動不動就會寶寶吃東西,很多時候,寶寶還沒來得及將胃裡的食物消化掉,媽媽又繼續給寶寶餵食,寶寶的年紀小,無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能用躲避的方式拒絕進食。
不只是媽媽,甚至是家裡的一些長輩也是如此,總是端著飯碗跟在寶寶屁股後頭,逼著寶寶吃飯。
其實,家長完全沒必要這麼多,寶寶如果餓了,雖然無法用語言準備表達,但是他們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告訴媽媽,所以,家長不用太過擔心。
寶寶短時間內吃太多的東西,很容易造成積食,積食是我國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積食通常表現為:
寶寶在某一段時間裡,突然暴飲暴食,一旦脾胃的承受能力不足,就會降低寶寶的食慾,從而使胃口變差,拒絕進食。
長期出現嚴重的積食,會給寶寶的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影響,父母平時要善於觀察寶寶的變化,知道寶寶積食都會出現哪一些症狀,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寶寶消食化積。
一、寶寶若是出現這8個症狀,說明積食了
1、食慾不佳
如果寶寶之前的食慾一直很好,但是某天胃口突然那變差,而且食量變小,吃一頓飯耗時長,家長就要注意寶寶是否積食了。
2、大便酸臭
家長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每天都能正常排便,若是寶寶三五天不排便,或者是排時,酸臭無比,甚至可見沒來得及消化的食物殘渣,很有可能是寶寶出現積食。
3、臉色發青
積食的寶寶臉色看起來會很憔悴,尤其是鼻翼兩側顏色會呈現青紫色,家長要考慮一下寶寶是不是積食。
4、口腔發出異味
寶寶吃了東西以後,腸胃無法及時地將吃下去的食物消化掉,堆積的食物殘渣在胃裡生成生酸,產生異味,孩子口氣有股酸臭的味道,多半是消化不良造成的積食。
5、手腳發燙
家長摸寶寶的手心腳心,有一點微微發燙,多半是出現了積食,長期積食會導致寶寶無法很好的吸收營養,從而免疫力下降,引發了內熱。
6、舌苔加厚
積食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舌苔變厚,主要集中在舌頭中間的部位,一塊類似硬幣大小的白色舌苔,看起來十分厚重,這也是積食的症狀之一。
7、睡眠不佳
積食的寶寶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夜裡睡眠質量差,睡覺不踏實,偶爾會發出哭腔或是出現嘔吐的症狀。
8、腹痛腹瀉
寶寶出現積食後,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為,積食令寶寶的消化功能變弱,食物在胃裡無法充分消化,就會造成腹痛和腹瀉。
二、改善積食的5個按摩手法
寶寶積食主要原因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無法很好的進行食物消化,小兒推拿是通過刺激寶寶身上的穴位,常見的按摩手法主要為:清補脾、揉板門、捏脊等。
這些推拿手法都能為寶寶消食化積起到很好的健脾胃的效果,這5個按摩手法,家長在家中就可以操作了。
1、清脾經
清脾經又叫做清補脾經,這個按摩手法可以很有效的幫助寶寶健胃消脾、和胃降逆的功效。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家長一隻手的無名指和手指夾著寶寶的小手,另一隻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寶寶的拇指,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來回的揉搓,一般重複個50次即可。
2、揉板門
板門又叫做「脾胃之門」,揉板門可以很好地幫助寶寶緩解積食。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家長右手抓著寶寶的手,左手塗抹一些滑石油,在寶寶的板門穴位上輕輕按壓。
3、捏脊
這個按摩手法主要是在寶寶的背部操作,捏脊可提高寶寶的免疫力、調暢氣血。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捏寶寶骶尾骨的皮膚,順著寶寶的脊柱,由下至上推到寶寶的頸部,捏三下就提一下,一般操作個5-10遍即可。
4、按摩腹部
按摩腹部簡稱摩腹,主要操作穴位是寶寶的腹部,這個按摩手法可以幫助寶寶很好的改善積食。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家長將手掌放置於寶寶的腹部,順時針進行按摩,按摩的力道要輕一點,操作10遍即可。
其次是揉腹,家長雙手塗上寶寶按摩油,先行搓熱之後,再把手掌放在寶寶腹部的上方,輕輕按揉。最後是推腹,家長雙手放在寶寶的劍突位置,由上至下輕推。
5、清大腸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家長握著寶寶的手,找到虎口的位置,從虎口到食指的位置輕輕推置,這樣做可以將寶寶體內的體積往下壓,一般推100次左右,清大腸可以幫助寶寶排便通暢,消除體內積氣。
三、如何預防寶寶積食呢?
1、飲食調理
寶寶積食以後,日常進食以容易消化且清淡的飯菜為主,比如小米粥、南瓜粥、麵湯等,把控好寶寶的進食量,不給寶寶吃零食,晚餐飯量要減少一半,飯後要帶寶寶散步幫助其消化。
2、增加運動
寶寶容易積食,除了飲食不當之外,還有身體素質弱的原因,所以,天氣好的時候,家長不妨帶著寶寶到戶外進行身體鍛鍊,適當運動可幫助寶寶增強體質,預防積食。
總結:
寶寶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善,無法與成年人相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重視寶寶積食的情況。
積食會給寶寶帶來極大的危害,積食會令寶寶無法消化胃裡的食物,食物消化不掉,寶寶就無法吸收營養,抵抗力就會下降,各種小兒疾病就會接踵而來。寶寶進食最好是少食多餐,禁食生冷、油炸的食物,這樣可幫助寶寶有效預防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