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動支付購物、線上掛號預約醫生、刷臉驗證身份領取養老金……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大多數人可以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時,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卻橫亙在老年群體面前。
如何讓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社會,讓他們也能分享數字紅利,是擺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解題。
老年人孤獨感加劇
10月20日一早,70歲的楊蔚從昆明市滇池路陽光花園趕往雲南省中醫醫院看病。「到醫院才知道,就醫卡、掛號都要在自助機上操作完成,因為不太懂操作,折騰了近半個小時才搞定。」許久沒來醫院的楊阿姨多次嘗試也沒有成功,引得後面排隊的人抱怨連連。
「現在買菜都要掃碼支付,收現金的越來越少,不會手機支付很麻煩。像我們領取養老金,每3個月要在手機上刷臉驗證一次,也是很讓人頭疼。「楊蔚從包裡拿出一張紙,上面是她兒子畫的社保領取驗證流程,從開始點擊哪個程序到最後如何退出,每個步驟寫得巨細無遺。她說:「雖然已很詳細,但每次操作還是要花很長時間,現在不會用手機、電腦真是寸步難行。」
市民李女士的母親年近70歲,因患有多種慢性病,常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看病。「每次幫老人在手機上預約掛號,我都得上好鬧鐘準時『搶號』。專家號一般在當天零點放號,一兩分鐘就被『搶』光了。叫老人自己操作,她連掛號程序在哪都找不到。」李女士說,她母親平時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聊天、看新聞等,但要進行更複雜的操作就只能靠子女幫忙。
記者走訪昆明市部分醫療機構、銀行、超市、機場車站發現,這些地方雖為老年群體設立了專門的人工通道,但通道有限,且有的服務仍需要在線上平臺辦理。年輕人使用手機、電腦快速完成的事情,老人們往往要在線下經過長時間等待才能辦好。
讓生活更加便捷的智能化、數位化怎麼就成了老年人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記者採訪發現,一是目前仍有部分老年人還在使用功能機;二是多數老年人即使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也僅局限於接聽撥打電話和查看信息,更多複雜的線上功能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難;三是有的老年人對越來越普及的行動支付抱有不安全和不信任感,更願意在線下辦理。
「我們正處於數位化過渡期」
來自雲南省老齡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692萬,佔總人口的14.24%。另據最新《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僅10.3%。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雲南大學退休教授石鵬飛認為,老年人所面臨的「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看病掛號、外賣送餐到家、網購送貨上門等。這些便捷生活方式本該對年邁體弱、出行不便的老人帶來最多便利,但因不會使用網際網路或對網上操作流程不熟悉,老年群體反而成為距離便捷生活方式最遠的人群。石鵬飛表示,不少老人的生活正在漸漸與年輕群體拉開距離,更無法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
石鵬飛表示,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一個數位化過渡時期。圍繞老人的一些公共服務,不能盲目追求技術的便利性而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具體特質,否則就是數字時代的「懶政」。
記者了解到,雲南老年大學現有學員7000餘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均採用線上教學模式上課。後臺數據顯示網課籤到率達80%。「能達到這個數據真不容易。」學校副校長汪繼文回憶道,2017年,學校為減少排隊提高效率推行網絡報名。當時很多老年人因不會操作,幾乎天天到校長辦公室要求恢復線下報名。3年來,經過在日常教學中的引導和培訓,現在大部分老年學生不僅學會了使用智慧型手機註冊報名、交學費、買教材、上課打卡等,還踴躍參加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組織的全國聲樂、唱歌、書畫、手工等網絡大賽。
呼喚公共服務「適老化」
「雙11」前夕,記者在昆明市五華區大觀街道三合營社區看到,老年手機班課堂上,社區老年人正在學習使用手機「淘寶」。
說起開辦老年手機班的初衷,社區黨委書記羅霄介紹,社區所轄均為老舊居民小區,以老年居民較多。兩年前,了解到社區老年人有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願望後,社區通過「社區 社工 社會組織 社區志願服務」的模式,由社區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讓專業社工教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兩年來,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願服務者每周五都會手把手教老年人用手機。」
「我們開設了初級班和高級班,在冊的學生有100多人,長期堅持學習的有40餘人。」手機班老師錢金豔介紹,「學得慢、忘得快」是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特點,很多老年人花了兩年時間,才基本學會手機購物。
「學會用智慧型手機的確讓生活很方便,但畢竟歲數大了,這些軟體兩三天不用就又忘記了。」73歲的嚴德芬說,儘管老年人努力學習,希望跟上時代步伐,但年齡帶來的障礙,讓他們還是難以適應,期盼社會各界給予老年群體更多關懷。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向榮認為,數位化時代,更應該倡導年齡包容的風尚。部分老年群體在適應數字時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另一方面是許多公共服務及產品在設計中忽視了老年人的需求。「我們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在線上線下日趨融合的當下,從立法規劃、政府決策到產業發展都應該著眼長遠。科技進步的同時,更應考慮到如何消除老年群體參與社會生活的種種障礙,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便捷、多彩、溫暖的社會環境。」她說。
評論
技術應回歸服務本質
近日,「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和「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等事件,讓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再度引發熱議。大家表示,科技、行動支付發展太快,但技術再智能,也要回歸服務本質。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進入數字時代,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盡享便利,然而,對很多老人來說卻視之畏途。記者調查發現,在智慧型手機面前,老年人有「三怕」:一怕屏幕字小看不清;二怕驗證碼出錯;三怕網上騙子多。
令人欣喜的是,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從服務本身來說,並不是說有了手機才能給人提供服務。回歸到服務的本質上,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去學習怎樣適應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但更主要的還是智能化技術怎麼去服務老年人。從另一個角度看,面對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其需求背後是巨大的藍海。如何抓住商機,為老年人「量身定做」公共服務,實現服務精準化,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才是政府部門和技術研發企業下功夫的地方。(張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