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國菜,提起日本國菜,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生魚片,或者是壽司、味噌湯、煎三文魚、天婦羅、煎雞蛋卷……,」有一種低調從不張揚的日本國菜卻很少被人提起,那就是納豆。
今天的一則熱門新聞把納豆拉入到我們的關注,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繼口罩、衛生紙之後,日本多地出現納豆缺貨或限購的現象。原因是以出產納豆聞名的日本茨城縣,至今還沒有出現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因此很多人認為這無疑是納豆的效果。據日本朝日電視臺11日報導,由於出現民眾搶購納豆的現象,日本東京都一些超市上周起就開始了限購,每個人只能購買一份納豆。日本大型食品製作商透露:納豆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成,很多超市貨架上的納豆都銷售一空。
茨城縣的「水戶納豆」被稱為納豆始祖之地,這裡納豆生產量是日本第一。水戶最有名的天狗納豆,還是用傳統的稻草包紮,只要放進冷凍庫,半年都不會壞,隨時拿出來退冰吃,還是依舊牽絲得要命。
還有各式混入納豆或灑上納豆的料理,像是納豆味噌湯以及納豆拉麵、納豆巧克力,甚至連「納豆炸豬排」都有。
納豆炸豬排的品項,有蘿蔔泥納豆、水戶納豆、梅納豆。梅納豆,是春天才有的季節限定。玫瑰豬肉與納豆搭配在一起,出乎意料的美味,別致口感幾乎令人上癮。
為什麼日本人對納豆用情至深?
納豆在日本的食用歷史已經超過了一千年之久,它的地位在日本「舉足輕重」,深入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在飯桌上僅作為配角出現,但千百年來從皇室貴族到商賈平民,都對其鍾愛有加,被認為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之一,民間還流傳有「納豆時節不尋醫」的諺語。
日本的納豆是由中國傳入,據說,唐朝高僧鑑真和尚歷盡千難萬險,於最後一次東渡日本時將納豆帶到了日本。帶到日本之後,納豆最早主要是是供寺廟僧侶食用的素食,因為是在寺院的「納所」(倉庫)製作,所以稱為納豆。有關其名稱的由來最早被記載於1697年出版的《本朝食鑑》一書中,不過這本書中所說的納豆主要是指「鹽辛納豆」,也叫「唐納豆」「寺納豆」,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豆豉」,是日本當時的舶來品。
今天的日本納豆是看起來黏糊糊的,攪拌之後還能拉絲的「拉絲」納豆。
納豆傳入到日本之後,最早享用這種舶來品的除了寺廟僧侶之外還有皇室貴族,民間甚至傳說在當時豆就是皇室貴族的御用保健品。到了江戶時代之後,納豆才被列入到平民可以自由享用的食物單列中,東京人最愛吃納豆,民間還流傳著一句諺語—烏鴉有不叫的日子,但沒有不來賣納豆的日子。當時在東京一帶,納豆小商販每天早上都會出現在街頭吆喝叫賣。
最早的納豆製作工藝簡陋,麥稈或稻草直接包上煮熟的豆子,令其在大約40度的溫度下放置一日,再待其自然發酵好後就上街販賣,之所以會用稻草40度進行包裹,是因為其上面附著一種叫做「枯草桿菌」的菌類,後被稱為「納豆菌」。簡單來說,製作納豆必須有納豆菌。
點擊播放 GIF 0.6M
小小納豆有令路人轉粉的魔力
二戰時期,日軍本希望在幾個月內就攻下整個中國,自然未能得逞,長期作戰,軍糧短缺,不得不將納豆作為重要的軍需品推向前線。在當時的街機三國,吃納豆還僅是關東和東北地區特有的地方鄉土食物,當納豆列入到軍需之後,關西、九州、衝繩地區的士兵因為聞不慣其氣味,各種牴觸不吃,但餓到飢不擇食,迫於無奈品嘗之後,從比路人轉粉,後來他們比關東地區的士兵還要熱愛納豆。
納豆需要攪拌之後才能食用,納豆的攪拌和添加佐料一直是人們持續討論的話題。甚至關於納豆的攪拌可以上升到論文級別,日本最有名的美食家北大魯山人提出的納豆攪拌教科指導:將納豆移至容器中,在不添加任何東西的狀態下攪拌305次,之後慢慢地滴人醬油,同時攪拌119次。
點擊播放 GIF 1.4M
雖然在餐桌上並非主角,但納豆的吃法隨著時代的更新也在發生著變化,人們把一顆納豆食用出了萬種變化的可能,配以蛋黃醬、芥末、蔬菜,白砂糖、辣白菜等。不過無論如何,只有一顆有底氣的納豆才敢這般變幻莫測。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