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09:31 來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作者:祁佔勇 王佳昕
字號內容摘要:職業教育制度既是確保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演變;基本特徵
作者簡介:
原標題: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作者簡介:祁佔勇(1978- ),男,寧夏彭陽人,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王佳昕(1994- ),女,山西長治人,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陝西 西安 710062)。
內容提要:職業教育制度既是確保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經了開端建制期、改革發展期和豐富完善期,體現著致力於打通職業學校教育制度體系內流通渠道、發揮私立學校在職業教育制度下的獨特作用、重視企業內職業教育制度體制構建等特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正處於「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階段,需要建立多層次學歷的職業學校教育制度、改革民辦職業教育制度、創設企業內職業教育制度及其配套制度。
關 鍵 詞:日本 職業教育制度 發展演變 基本特徵
標題注釋: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中的專業改造研究」(2015N001)。
職業教育制度是社會所有成員能夠自覺遵守的職業教育活動的相關規範體系,起著調整職業教育機構和相關管理機構以及社會上存在的其他相關性質的機構之間關係的作用,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1]。職業教育制度結構主要包括管理制度、辦學制度、經費投入制度、與普通教育溝通制度、職業學校教育制度、企業職業培訓制度等。近代以來,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通過對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歷程的回顧,既可以提煉其基本特徵,也可以為我國職業教育制度的建構提供有益思路。
一、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演變
(一)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制度的開端建制期(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基本形成。手工工場是習得技藝的主要場所,技藝獲得形式主要是民間學徒制。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人才與技術,培養掌握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員與有技術有素質的勞動者。此時政府開始興辦一些官營產業和工廠,限於其規模與結構,政府開始著手興辦正規學校,至此,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起來。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為日本實施「殖產興業」政策的領導機關。1871年8月,工部省在東京延岡藩邸設立工學寮,目的在於「培養在工部任職的工業技術官」[2](P18-19),這是日本的第一所職業學校。1872年,日本頒布《學制令》,是日本近代教育的開端。但對職業教育相關規定較少,只涉及工業學校、商業學校和農業學校,分別教授對應的教學內容等。而日本另一所培養高級技術工業人才的東京開成學校以及學校所附設的「製造學教場」是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標誌著日本中等職業教育機構設立的開始。
隨著日本《學制令》的有效實施,普通初等教育普及化和普通高等教育體制初步形成。由於財政危機,官營企業虧損嚴重,國外技術引進脫離本國國情,急需轉變產業政策,促使日本的注意力轉移至職業教育。1880年,文部省頒布《改正教育令》,規定全國教育事務歸文部卿統一領導,並把幾種職業學校作為獨立的學校類型,做了統一規劃,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唯一領導權。1893年,日本政府頒布《實業補習學校規程》《徒弟學校規程》等教育法令以發展初級職業學校,對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及修業年限等做了規定。為了鼓勵職業教育發展,井上毅主持制定了《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並於1894年促使日本政府頒布此法令。《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規定,對公立實業補習學校、徒弟學校、簡易農學校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員養成所等進行經費補助,對於地方官廳認可的職業學校,經批准也可獲得資助。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快速普及,文部省主張在普通學校開設職業教育相關課程,並不斷對普通學校的職業課程設置進行完善,主要體現在:於中小學課程中加強實踐、實習操作課程;「手工課」替代了原先設置的「工業初步」[3](P70)。至此,初等職業學校數量開始增加,初等職業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為了適應甲午中日戰爭後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日本1899年正式頒布了第一部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完整法令———《實業學校令》,確認了中等職業教育與中等普通教育並行的教育制度,並形成由工、農、商、商船、實業補習等學校類型構成的實業教育體系。隨後,又相繼出臺《農業學校規程》《商業學校規程》《水產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法令,正式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制度。為解決學生深造問題,政府還成立了更高層次的專門學校。至此,日本職業學校教育由實業補習學校(初)、實業學校(中)和專門學校(高)三級組成,職業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戰」刺激下,日本企業內職業培訓開始發展,通過《幼年職工養成所規則》相關法令的規定與實施,企業內實施員工教育,注重培養工人的歸屬意識,建立起工人晉升制度,如「終身僱傭制」[4](P461)。
這一時期日本職業教育制度取得了很大進步,由明治初期單一類型的高級技工人才培養學校,逐漸構建起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為主,各種學校、企業內培訓為輔的職業教育制度。其特點(1)辦學體制:由明治初期各自為政到文部省統一領導;(2)管理體制:政府對職業教育機構不進行統一管理,只是由各產業主管部門試辦[5](P151);(3)教育經費:主要由國家擔負;(4)在普通教育體制中滲透職業教育;(5)企業內培訓教育開始興起,但還沒有系統化、體制化。總之,日本職業教育開始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的道路,職業學校為日本產業革命輸送了不同層次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
(二)以擴充內容與提升層次為主的職業教育制度的改革發展期(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
以「一戰」為契機,日本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全體國民教育素質和培養近代科技人才,對初步確立的職業教育制度進行探索改革。1920年《實業學校令》的出臺,標誌著日本開始對職業教育制度進行調整修訂。其中,將水產學校(原屬於農業學校之一)改為獨立的學校種類,廢除徒弟學校,將其納入工業學校之中;承認實業補習學校的獨立地位等。之後,《實業補習學校教員養成令》確立教育經費國庫補助金制度,每年給予30萬日元的補助。中等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上將教育目的轉為技能與道德並重;廢除甲乙種學校之分;延長適當修業年限,增加彈性;加大道德和法制授課比例等。此舉措使得各種中等職業學校的數量與受教育者數量,不同程度地得到擴充。同時,在《諸高等學校創設與擴充計劃案》的指導下,增設了高等學校、實業專門學校、帝國大學學部等,並增加經費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