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佔勇等: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祁佔勇等: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2018年10月26日 09:31 來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作者:祁佔勇 王佳昕

字號

內容摘要:職業教育制度既是確保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演變;基本特徵

作者簡介:

  原標題: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作者簡介:祁佔勇(1978- ),男,寧夏彭陽人,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王佳昕(1994- ),女,山西長治人,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職業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陝西 西安 710062)。

  內容提要:職業教育制度既是確保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經了開端建制期、改革發展期和豐富完善期,體現著致力於打通職業學校教育制度體系內流通渠道、發揮私立學校在職業教育制度下的獨特作用、重視企業內職業教育制度體制構建等特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正處於「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階段,需要建立多層次學歷的職業學校教育制度、改革民辦職業教育制度、創設企業內職業教育制度及其配套制度。

  關 鍵 詞:日本 職業教育制度 發展演變 基本特徵

  標題注釋: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中的專業改造研究」(2015N001)。

  職業教育制度是社會所有成員能夠自覺遵守的職業教育活動的相關規範體系,起著調整職業教育機構和相關管理機構以及社會上存在的其他相關性質的機構之間關係的作用,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1]。職業教育制度結構主要包括管理制度、辦學制度、經費投入制度、與普通教育溝通制度、職業學校教育制度、企業職業培訓制度等。近代以來,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通過對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歷程的回顧,既可以提煉其基本特徵,也可以為我國職業教育制度的建構提供有益思路。

  一、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演變

  (一)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制度的開端建制期(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基本形成。手工工場是習得技藝的主要場所,技藝獲得形式主要是民間學徒制。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引進西方的先進人才與技術,培養掌握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員與有技術有素質的勞動者。此時政府開始興辦一些官營產業和工廠,限於其規模與結構,政府開始著手興辦正規學校,至此,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發展起來。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為日本實施「殖產興業」政策的領導機關。1871年8月,工部省在東京延岡藩邸設立工學寮,目的在於「培養在工部任職的工業技術官」[2](P18-19),這是日本的第一所職業學校。1872年,日本頒布《學制令》,是日本近代教育的開端。但對職業教育相關規定較少,只涉及工業學校、商業學校和農業學校,分別教授對應的教學內容等。而日本另一所培養高級技術工業人才的東京開成學校以及學校所附設的「製造學教場」是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標誌著日本中等職業教育機構設立的開始。

  隨著日本《學制令》的有效實施,普通初等教育普及化和普通高等教育體制初步形成。由於財政危機,官營企業虧損嚴重,國外技術引進脫離本國國情,急需轉變產業政策,促使日本的注意力轉移至職業教育。1880年,文部省頒布《改正教育令》,規定全國教育事務歸文部卿統一領導,並把幾種職業學校作為獨立的學校類型,做了統一規劃,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唯一領導權。1893年,日本政府頒布《實業補習學校規程》《徒弟學校規程》等教育法令以發展初級職業學校,對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及修業年限等做了規定。為了鼓勵職業教育發展,井上毅主持制定了《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並於1894年促使日本政府頒布此法令。《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規定,對公立實業補習學校、徒弟學校、簡易農學校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員養成所等進行經費補助,對於地方官廳認可的職業學校,經批准也可獲得資助。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快速普及,文部省主張在普通學校開設職業教育相關課程,並不斷對普通學校的職業課程設置進行完善,主要體現在:於中小學課程中加強實踐、實習操作課程;「手工課」替代了原先設置的「工業初步」[3](P70)。至此,初等職業學校數量開始增加,初等職業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為了適應甲午中日戰爭後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日本1899年正式頒布了第一部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完整法令———《實業學校令》,確認了中等職業教育與中等普通教育並行的教育制度,並形成由工、農、商、商船、實業補習等學校類型構成的實業教育體系。隨後,又相繼出臺《農業學校規程》《商業學校規程》《水產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法令,正式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制度。為解決學生深造問題,政府還成立了更高層次的專門學校。至此,日本職業學校教育由實業補習學校(初)、實業學校(中)和專門學校(高)三級組成,職業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戰」刺激下,日本企業內職業培訓開始發展,通過《幼年職工養成所規則》相關法令的規定與實施,企業內實施員工教育,注重培養工人的歸屬意識,建立起工人晉升制度,如「終身僱傭制」[4](P461)。

  這一時期日本職業教育制度取得了很大進步,由明治初期單一類型的高級技工人才培養學校,逐漸構建起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為主,各種學校、企業內培訓為輔的職業教育制度。其特點(1)辦學體制:由明治初期各自為政到文部省統一領導;(2)管理體制:政府對職業教育機構不進行統一管理,只是由各產業主管部門試辦[5](P151);(3)教育經費:主要由國家擔負;(4)在普通教育體制中滲透職業教育;(5)企業內培訓教育開始興起,但還沒有系統化、體制化。總之,日本職業教育開始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的道路,職業學校為日本產業革命輸送了不同層次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

  (二)以擴充內容與提升層次為主的職業教育制度的改革發展期(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

  以「一戰」為契機,日本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全體國民教育素質和培養近代科技人才,對初步確立的職業教育制度進行探索改革。1920年《實業學校令》的出臺,標誌著日本開始對職業教育制度進行調整修訂。其中,將水產學校(原屬於農業學校之一)改為獨立的學校種類,廢除徒弟學校,將其納入工業學校之中;承認實業補習學校的獨立地位等。之後,《實業補習學校教員養成令》確立教育經費國庫補助金制度,每年給予30萬日元的補助。中等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上將教育目的轉為技能與道德並重;廢除甲乙種學校之分;延長適當修業年限,增加彈性;加大道德和法制授課比例等。此舉措使得各種中等職業學校的數量與受教育者數量,不同程度地得到擴充。同時,在《諸高等學校創設與擴充計劃案》的指導下,增設了高等學校、實業專門學校、帝國大學學部等,並增加經費預算。

相關焦點

  •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知識點,今天就最容易出錯的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進行一個梳理。將教育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第三階段為高等教育,全學程共二十年。這個學制注重國民教育以及實業教育,但是,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依舊存在並且還保留著科舉制度的痕跡,科舉制還影響著學校。
  • 新加坡政黨制度演進及其特徵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以經濟增長、政府廉潔、社會穩定、一黨長期執政等為特徵的新加坡,歷來是中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而其中又以新加坡獨特的政黨制度讓政治學研究者更為著迷。但學者們相對忽視的是新加坡從結束日本佔領統治以來,自身政黨制度的演進是具有不同的階段的,以及在不同的階段上,新加坡的政黨制度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和功能。因此,本文試圖從制度變遷的功能視角對新加坡的政黨制度演進進行嘗試性的分析。
  • 何大安 西方理性選擇理論演變脈絡及其主要發展
    方法論主要表現為對行為主體的基本分析單元及其邊界的確定,經濟學家運用個體主義方法論所出現的差別,對應於不同理性選擇理論各自的假設前提和要素分析譜系。我們探尋西方理性選擇理論的演變脈絡及其主要發展,可以通過比較分析西方不同理性選擇理論的學理建構來完成,這是一項從基礎理論來甄別各大經濟學流派有關理性選擇之分歧的研究工作,它能為進一步完善理性選擇理論提供一些思想材料。
  • 何京玉等:日本保育士專業化制度建設及其成效
    具體體現在多元化的保育士培養體制、保育士國家考試制度、保育士資格證書制度、政府嚴格監管與高度自主並存且與政府財政補助掛鈎的在職研修制度等方面。同時,參加保育士考試的考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缺失、保育士實踐能力偏弱、新任保育士的培訓制度不夠完善等因素又都制約著保育士專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推進保育士專業化制度建設,應採取提升經濟待遇、提高職業聲望、改進考試制度、制定保育士專業標準等制度創新策略。
  • 深度好文|日本鄉村振興政策演變及其效果分析
    本文分析了日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鄉村振興法案,利用KH Coder軟體對系列法案進行文本定量分析,揭示日本鄉村振興的政策演變軌跡和效果。因此,日本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頗受關注,如宋濤等分析了日本東京都市農業發展的優點在於重視高科技含量和設施農業發展,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提高土地生產率[8];Hizuka Hashimoto等系統研究了戰後日本的土地政策及其對日本鄉村發展的作用[9];Kenichiro Onitesuka等發現日本鄉村領導者的社區間網絡聯繫在日本老齡化和人口下降背景下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至關重要[10];Knight等人分析日本鄉村振興運動的開發模式及其成就
  • 石亞兵 劉君玲 ∣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發展的特徵和演變邏輯——基於1980—2012年教師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
    有鑑於此,本研究將通過對我國曆年教師教育政策文本的系統性分析來把握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特徵與演變邏輯,從而為我國教師專業素質的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一)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我們試圖澄清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麼要採用文本分析法;二是為什麼要選擇N-vivo 9.0作為研究工具。
  • 遊戲內涵在我國學前教育法規中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
    從1904年至今,我國學前教育法規對遊戲內涵的理解在時代精神、對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從「體育運動」到「課程活動」「體育活動」再到「基本活動」的演變歷程,呈現出從移植模仿到本土探索、從拘泥外在行為到關注內在精神的特點。
  • 第六 講 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所謂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實施教育的機構體系及其組織運行的規則。它包括相互聯繫的兩個基本方面『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教育機構與組織賴以存在與 運行的規則,如各種相關的法律、規則和條例二 學校教育制度一、學制的概念與要素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
  • 發達國家農業職業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及啟示
    而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在招生、教學條件、經費來源、就業等諸多方面都有較大差距,因此,高職教育如何趨利避害、辦出特色,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國外發展高職教育較好的國家的普遍經驗是,以質量求生存。儘管各國政治背景、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各不同,儘管各國的高職教育都各具特色,但國際高職教育在長期的發展和探索中所揭示出的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特徵卻值得借鑑。
  • 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制度變遷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5年《教育部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2018年《關於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制度文件的密集出臺,標誌著我國產教融合「政策束」的基本完成,體系化、立體化、綜合性制度正在逐步成型和完善。
  • 【晨讀】教育學第三章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
    3.校園文化的特徵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二、教育制度的內涵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各項規定的總稱。廣義的教育制度:國民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學制),它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與主體。(一)建立學制的依據1. 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 土地制度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徵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關係的總稱,是一個國家人地關係的法定結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1.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們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擁有土地的經濟形式。它是整個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關係的基礎。
  • 從學徒制到學院制——英國法律教育制度的歷史演變
    程漢大法律教育制度是法律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機構與設施、培養目標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法律教育制度總是與該國的法律制度相適應,並且伴隨著該國法律制度的整體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研究法律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是深入了解某國法律制度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本文擬對獨具特色的英國法律教育制度作一系統的歷史考察。
  • 題目鞏固(18)教育制度概述
    大眾教育  7. 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與深入,現代學校制度改變了原來金字塔式的學制結構,現代社會裡中等教育逐漸普及,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蓬勃發展,高等教育形式多樣、層次增多,這使得金字塔式學制中間加寬加粗,塔尖不再尖銳。這些特徵體現出現代教育制度的(    )特徵。A.
  • 姜大源:部分國家職業教育學歷和學位制度情況介紹
    英國包括高等和學位學徒的七級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政府通過綜合管理部門引導,市場調節與教育調節相結合的企業中心模式」。(四)日本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關於職業教育學位與職業段位的表述及其職業教育模式日本文部科學省負責管理職業學校教育。
  • 教育的發展所經歷的幾個時期及其特徵
    (一).古代教育的特徵  教育活動可以說與人類的活動一樣古老,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裡它與人類的生產過程、社會生活過程是同一過程。教育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儘管東西方的教育雖然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許多差異,但都反映了社會發展水平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在教育上具體表現為:①等級性,不同的階級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權利和等級,貴族和平民、主人與僕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②道統性,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思想,天道、神道與人道往往合二為一;③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
  • 中古亞非文學:基本特點,東方文化發展演變的產物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 中古亞非文學的基本特點。一、中古亞非文學的基本特點中古亞非文學是亞非封建社會的文學。亞非封建社會發展極不平衡,一些早熟的文明古國.如中國、印度等,早在公元前即進人封建社會,而另一些國家,如阿拉伯和日本等,至10世紀前後才確立封建制度。巧世紀前後亞非一些國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社會文化開始向近代化緩慢演進。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率先實現,西方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亞非社會發展相對停滯,東西方之間產生了較大的時代落差。
  •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演變邏輯與經驗啟示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這一「偉大創造」來之不易。
  • 戰後韓國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經驗
    其基本經驗是:及時制定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導航;重視職業教育立法,用法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護航;重視在普通教育體系中進行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拓寬道路;注重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為職業教育吸引生源;把職業教育與企業緊密聯繫起來,為職業教育注入活力。   戰後,韓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有力地配合了韓國經濟的騰飛。
  • 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 第五節 教育制度
    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第五節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單選)廣義:國民教育制度狹義:學校教育制度(學制 核心和主體) 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1、教育制度確立的依據(一級簡答)(社會個人國內外)社會依據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②社會政治經濟制度;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