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演變邏輯與經驗啟示

2020-12-13 人民論壇網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這一「偉大創造」來之不易。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性質和發展方向,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

關鍵詞: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經濟 單一公有制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實行的是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1957年到1978年,轉變為實行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逐漸清晰,並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期探索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立並不斷完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全國迅速建立起來。其特徵是: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國營經濟為領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政府通過調控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四面八方」經濟政策;實行靈活多樣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充分發揮農民發展個體經濟與互助合作的積極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激發了全社會的生產活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經濟形態。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隨之終結,建立起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其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在1978年之前,個體私營經濟幾乎絕跡,公有制工商企業一統天下,人民公社集體經濟覆蓋鄉村,基本上只剩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製成分。[1]在單一公有制基礎上,中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集權型的計劃經濟,以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微觀基礎,以中央計劃制度、高度集中統一的財政預算、實物平衡及統購統銷為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以行政等級制度和命令手段為經濟運行的組織保證。[2]

1957年到1978年實行的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度,對啟動與推進中國工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在資源配置方面,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機制,價格信號失靈,政府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容易忽視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方面物資經常短缺,另一方面又造成浪費的情況。在經濟管理方面,長官意志、官僚作風嚴重,企業微觀效率低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使生產隊成為行政機構附屬物,喪失獨立自主的經營權利,傷害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在分配方面,過分強調平均主義,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由此可見,單一公有制的經濟制度脫離了中國國情,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經濟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局面。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解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紛紛湧現,國民經濟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格局。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經濟領域的新變化大大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帶來了關於社會主義的新思考。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什麼階段?只有正確認識所處的歷史階段,才能確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979年9月,葉劍英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提出:「社會主義制度還處在幼年時期」,「在我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的過程。」這孕育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明確指出「儘管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但是毫無疑問,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3]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物質文明還不發達。」[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本形成。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外,黨的十三大報告還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務,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此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強調經濟建設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並指出「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根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改革開放後,個體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股份合作制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肯定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新變化,提出「在很長時期內需要多種經濟形式的同時並存」,「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突破。會議一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非公有制經濟具有公有制經濟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堅持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探索從而有了更為充分的理論依據和政策措施。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創新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除了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以外,還應發展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聯合建立的公有制企業,以及各地區、部門、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的公有制企業」;股份制形式「是社會主義企業財產的一種組織方式」。這些論斷大大豐富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理論作了更全面的概括,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其中特別提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家和集體所有的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等方面」,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這些理論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報告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 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報告中還提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被寫入《憲法》,即「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至此,歷經滄桑,適用於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得以正式確立。此後,黨中央也不斷對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地位作出進一步強調。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地位作了新的解釋,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並進一步明確和突出了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地位,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要求。2019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則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得到了更進一步深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歷史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第一,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路程雖然歷經曲折,但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適應了時代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並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三年內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開創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第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中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曾經因為對所處的發展階段的錯誤判斷,犯過急躁冒進的錯誤。比如,在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的問題;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體制時存在「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問題;在計劃經濟時期過分強調建立單一公有制,排斥市場機制。由此可見,脫離基本國情的經濟制度,行之不遠。只有正確認識到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才能認清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質,中國的經濟發展才會走上高速增長的軌道。

第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較好地解決了政府計劃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問題,迅速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傳統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排斥市場,經濟發展經常出現巨大波動。改革開放後,逐漸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歷史經驗說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歷史證明,追求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才有活力,二者不可偏廢。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即是「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並得到了長久地貫徹。

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面臨現實問題的一系列措施。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都一再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一次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就是不走私有化之路。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是全球化背景下實現自主發展的重要保障。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兩個毫不動搖」大政方針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艱辛探索過程中總結出的科學經驗,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海神針」。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注釋

[1]劉仲藜主編:《奠基——新中國經濟五十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第323頁。

[2]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改革開放三十年:從歷史走向未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頁。

[3] 《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頁。

[4] 《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頁。

責編:臧雪文 / 司文君

相關焦點

  • 楊喬喬:全球性經濟問題演變邏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全球性經濟問題演變的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變革並沒有使現實的狀況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資本邏輯依舊是引發全球性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資本邏輯引導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全球經濟治理方案無法徹底地解決全球性經濟問題。因此,發揮超越資本邏輯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並促進治理機制變革至關重要。
  • 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這一新的概括,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和實質。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  經濟制度是經濟關係在制度上的反應,經濟關係是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關係。
  • 遊戲內涵在我國學前教育法規中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
    從1904年至今,我國學前教育法規對遊戲內涵的理解在時代精神、對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歷了從「體育運動」到「課程活動」「體育活動」再到「基本活動」的演變歷程,呈現出從移植模仿到本土探索、從拘泥外在行為到關注內在精神的特點。
  • 祁佔勇等: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祁佔勇等:日本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演變及其基本特徵 2018年10月26日 09:31 來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作者:祁佔勇 王佳昕 字號 內容摘要:職業教育制度既是確保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 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創新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對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 《日本養老金制度演變、稅收政策及經驗借鑑》之四:他山之石
    四、對我國的啟示我國正處於人口快速老齡化、勞動力人口下降、生育率下降的人口結構轉型期,日本的人口結構轉變早於我國,且經歷了經濟周期變化,其在養老金制度變革中對高齡少子化、融合社會傳統(終身僱傭文化、家庭主婦文化)、經濟長期低迷
  • 堅定不移按照基本經濟制度辦事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關於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再次宣示「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從來沒有動搖」。
  • 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軌跡、邏輯與趨勢
    學前教育制度在70年變遷中歷經確立與初步發展期(1949—1977年)、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快速發展期(1978—2009年)、多措並舉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基於歷史制度主義將制度變遷置於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分析框架,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邏輯為:宏觀層面受政治、經濟、信息技術的客觀驅動,微觀層面受利益相關行動者對公平與優質需求的影響,並在二者共同張力作用下變革。
  • 關於我國憲法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由來和發展
    報告指出,修改草案「現在寫進」的「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國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我國人民從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經驗中得出的結論」。從當年四屆人大到我們今天的歷史經驗也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
  •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知識點,今天就最容易出錯的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進行一個梳理。光緒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是我國教育史上正式頒布但未實行的第一個學制。章程中分《京師大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中等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及《蒙養堂章程》。這個學制具體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性質培養目標,入學條件,入學年限,課程設置和相互關係。
  • 第九屆制度論壇暨「中國制度的概念、邏輯與知識體系」學術研討會在我院成功舉行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王紹光教授對比了西方代議制民主與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西方代議制民主重形式,關注選舉過程之中的自由和競爭,但其本質是一種拼資源、偏向精英的選人方式,所選出的是形式性代表;而我國重形式更重效果,歷屆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的代表構成均體現出廣泛的代表性,這是我國人大制度最顯著的特點和優勢之一。
  • 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及啟示
    該法穩定了社會救濟制度的資金來源,特別是有關「從比較富裕的地區徵稅補貼貧困地區」的規定可以看作是現代轉移支付制度的雛形,反映了國家幹預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經濟關係。當然,《濟貧法》時期的社會救濟制度產生於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強迫勞動和限制貧民人身自由的時代局限:第一,《濟貧法》帶有強迫勞動和限制貧民人身自由的特點,貧困者接受救濟,往往以失去公民權利為代價。
  • 待業、擇業、創業:我國青年就業機制的演變
    青年缺乏工作經驗、對職業的期望值較高,就業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國的青年就業問題尤其突出。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青年就業機制發生了演變,揭示了青年就業狀況及其背後的宏觀經濟變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確定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但當時仍然是物資短缺並施行計劃經濟。
  • 【經濟史學人】趙凌雲
    7、西部開發視域下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演進,譚振義合著,《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8、中國西部大開發進程的歷史審視,譚振義合著,《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9、從歷史中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道路——《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讀後,《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 日本養老金制度演變、稅收政策及經驗借鑑(完整版)
    【編者按】人口老齡化將對國家發展全局產生深刻影響,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為了做好國民退休養老制度安排,應對老齡化難題,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求,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職業年金市場化運營、個人養老金制度頂層設計等制度改革。
  • 應用經濟學院舉辦國民經濟管理論壇(2020)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11月21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主辦的國民經濟管理論壇(2020)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量化研究啟動會在明德主樓728會議室舉辦。以數據驅動、現代方法為支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的制度優勢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尤其強調兩個觀點:第一個理論觀點源自歷史制度主義對於制度演化的解釋。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制度演變是持續演化過程,由特定社會和經濟環境下一系列連續的、時間上相互承接的,而非彼此孤立的事件,因此對於制度的因果影響分析實際上是對制度演變序列過程的分析。
  • 基本經濟制度丨第十六屆憲法學基本範疇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國憲法包含著豐富的經濟制度條款,例如,「總綱」第六條至第十八條設置了連續十三條的經濟制度條款,其中,第六條第二款直接開放式列舉了「基本經濟制度」部分內容,「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 【期刊盤點】 2020年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經濟學類全文轉載目錄(二)
    期作者文章標題來源期刊1杜焱強農村環境治理70年:歷史演變、轉換邏輯與未來走向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孫久文等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戰略判斷與發展建議>1王鋼,錢龍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糧食安全戰略:演變路徑和內在邏輯中國農村經濟1蔣和平,楊東群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成就與未來發展思路和途徑農業現代化研究1張高軍,易小力有限政府與無限政府:鄉村振興中的基層政府行為研究中國農村觀察
  • 借鑑美國經驗完善我國債券市場做市商制度
    儘管次貸危機拖累了美國經濟的步伐,但美國債券市場作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債券市場,其發展經驗對於我國債券市場依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