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怕出門回家發現父母已經倒地…..」其實父母到了一定的年紀,每個子女心裡都會有這樣的顧慮。出門在外怎麼才能知道父母是否安好?如果出了事能否及時接受治療?在醫療領域,家人「照護」和安全「監控」之間有著「距離」的鴻溝。
針對這段「不可跨越的鴻溝」,曾創造過市價超50億美元業績、擁有十多項美國專利的美籍華人Stanley Wang提出了解決方案,並帶著在矽谷成立的Pinghsow(易博通)回歸祖國。
Pinghsow致力於提供遠程醫療系統和打造數據集成平臺。該公司於2011年在美國矽谷成立,後將總部遷回北京,負責研發設計和國內市場推廣;同時保留在矽谷的分部,負責國際前沿科技觀察、產品本地化及海外市場推廣,現業務已遍布世界。
如此大規模的布局是在一群「工科男」的帶領下開始的,Pinghsow的創業團隊可謂清一色「技術男」,並且都是海歸,來自於Inter、AMD、Nvidia、LSI等大型技術及科技類公司。
為了探究這家從矽谷「漂洋過海」而來的公司,記者撥通了Stanley Wang的電話。
痛點思維模式下擁抱十幾項專利技術
隨著移動醫療終端普及、醫療物聯網發展、醫療機構參與度提高,以及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慢性病人數增長迅速,遠程醫療已然成為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但遠程醫療中如何獲知患者的健康數據成為了「難題」。當前的智能醫療設備大部分基於藍牙、WIFI等通訊手段,存在許多局限,主要表現為:
一、不能獨立工作:基於藍牙、WIFI的設備嚴重依賴智慧型手機或WIFI網絡,一旦出現用戶暫時離開智慧型手機和沒有可用的WIFI的情況,例如用戶忘帶手機、手機電量不足,智能醫療健康設備就無法及時傳輸數據;
二、配置複雜:每次更換智慧型手機或到一個新的WIFI環境下都需要重新配置,這也給很多用戶帶來了不小的門檻;
三、存在安全隱患:WIFI網絡在安全方面存在較多的隱患,通過WIFI網絡傳遞數據容易導致敏感個人隱私數據的洩露;
四、功耗較高:部分基於2G/3G/4G的智能醫療健康設備雖然使用方便,但功耗較高,對於經常使用或隨身佩戴的手錶、連續血壓等設備需每天或隔幾天就要充電一次,降低了用戶使用的意願。
這些問題阻礙了遠程健康管理的發展。基於以上痛點,Pinghsow自主研發了十幾項專利,致力於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檢測體驗。
Pinghsow的專利情況
Stanley Wang特別強調了其中的兩項:一是實時上傳數據,該技術可以主動式上傳數據到雲平臺,其因牽扯到物聯網的各種協議以及對雲端的數據分發,只有在Pinghsow自己的雲平臺上才能實現;二是基於WebRTC的音視頻帶寬處理,自適應QOS帶寬,在不同的帶寬下滿足移動固定質量,達到性能最優。
這些專利技術為Pinghsow的遠程醫療及數據集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健康檢測為核心,打造三方互聯互通平臺
Pinghsow為老人提供遠程醫療服務依靠硬體設備及服務平臺兩部分的協同:
遠程醫療的痛點在於無法獲知患者身體的各項指標,僅靠患者描述病情會增大醫生判斷的失誤,影響治療效果;而市面上目前醫療設備價格較為昂貴,最貴高達18000元。Pinghsow打造了一套1000元左右就可購入供居家使用的設備。
Pinghsow的硬體設備以低廉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在家中測量各項指標且數據直接上傳雲平臺,供醫生、家屬隨時查看,預防危險情況的發生;其服務平臺連線全國三甲醫院,實時直播、問診。
患者將需要用到測量的設備開啟,等待連接之後,開始測量身體狀況,測量完成即可看到如圖所示的測量報告。
測量結果顯示圖
智能醫療健康設備採集患者的各類特徵數據上傳到醫療雲平臺,醫療雲平臺主要包括可接入各類醫療設備的網關、標準的資料庫及慢病管理、隨診隨訪、健康指導等業務服務模塊。醫生通過醫療雲平臺可遠程實時監測用戶的健康數據,一旦數據出現異常,則立即與患者聯繫,了解異常原因並給出相關健康指導建議。
該平臺會記錄患者的每次測量結果,形成走勢圖供患者了解身體的變化情況,以便在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時提醒及時就醫,為患者提供主動的健康管理。
患者身體情況記錄走勢圖
通過雲平臺,醫生可實時監測用戶的健康數據並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運動健康管理、健康指導、隨診隨訪等系列服務,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 實現高度準確的健康診斷.
當患者在家中感到不適時,可使用一鍵呼叫功能,隨時連接醫生,醫生查看患者健康數據,通過與患者聊天獲知病情,隨即做出診療方案,同時也會發送至緊急聯繫人手機上。
患者就醫情況
產品切入老年市場,試圖與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合作
以遠程醫療的形式切入養老這片「紅海」,是否真的可以獲利?
Stanley Wang認為,就現有的支付方式方來說,老年人的收入相對較低,多數時候還是需要靠政府。不止中國這樣,美國也是這樣。
對於這一點,Pinghsow商業模式的演變就是最好的例證。Pinghsow的產品在2016年10月正式面世,曾在北京市殘聯、豐臺區竇珍志願者聯合會試點,聯合北京大興清源養老院使用Pingsow的居家養老服務系統,監測老年人健康測量數據、向私人醫生及家屬提供緊急警報和一鍵通話的門到門服務, 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和質量,同時加入高清1080P視頻通話功能,縮短老人與家人朋友距離,提供全天候服務。
從以上試點來看,在為老年人服務的B端:社區、養老院、養老社區中推廣此項目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其實論及「剛需性」,老年人確實是一塊很大的市場。但現實中由於這些B端的經濟來源多依靠政府,任何一筆花銷需要政府去審批,因此一般只採購十幾套設備,演變成了形式化的展示,並不能得到普及。
在老年市場受挫後,Pinghsow將目標回歸醫療本身,藉助4月份政策對網際網路醫院的東風,將項目延申到醫療機構和醫院,在進一步的探索中Pinghsow希望提供免費的設備,收取服務的費用,擴大使用量進而實現大數據收集的最終目標。
現在市場上網際網路醫療做的較好的例如春雨醫生、微醫等,他們大都是醫院與醫生的資源整合平臺,又由於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其醫院及醫生的資源較多,具有很大的優勢。
但這些企業多數以手機電腦為主,沒有雲端和機頂盒的設備。集中於網際網路醫療,無法連接到家庭端,同時這些企業也缺少硬體支撐。所以相比之下Pinghsow可以提供的設備可以把信息上傳到雲平臺,可以連接智能家居和物聯網,也可以與醫院視頻對接,同時可以提供身體檢查的數據。
基於目前網際網路醫療的痛點,Pinghsow根據自身硬體優勢,希望與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合作,共達目標。(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