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堅強,患上重病還要去高考,分數超出本二線,我也要做個堅強的母親,我要好好養好身體,然後捐一個腎給兒子……」十二三平方米的房子,兩張小床,一張桌子,一位來自黃山的母親帶著身患尿毒症兒子租住的房子。從病情突發的絕望,到病情穩定的平和,到如今看見希望的積極樂觀,母親打算等待機會,將自己的一個腎捐給兒子,讓兒子帶著自己的腎上大學,走完他的人生。
尿毒症「砸」向幸福家庭
這對母子來自安徽黃山,母親汪愛琴原本是旅行社的一名職員,兒子方知行則是今年應屆高考畢業生,爸爸也是一名普通職員,原本一家三口很幸福,方知行成績較好,從來不讓父母操心。18歲的方知行本該在經歷今年的高考之後化蛹為蝶,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尿毒症,這意味著休學,血透,換腎。
最初在得知這個晴天霹靂時,母親汪愛琴覺得整個天都是灰濛濛的,她在自己的微博裡這麼寫道:「新年伊始,醫生的一紙宣判打碎了我對生活持有的所有美好,我最寶貝的最心愛的、我視如超越生命的兒子得了尿毒症,『尿毒症』這可怕的疾病像個巨大的石頭砸向我們的家庭,瞬間粉碎了我們的心。……我的心也沉入了黑暗的無邊的境地,無法入眠,不停地掉淚,不敢想未來,也不能回想過去。心痛得要死去,可是又不時提醒自己:孩子在受苦,需要我們!做父母如何掙扎都得挺住陪在身邊,盡一切來救治。」一周三次的血透,等待配型的煎熬與經濟負擔的巨大壓力,加上周遭相同疾病的病友病情發展到可怕境地而產生的恐懼感,這些已經讓原本就很苗條的母親愈發的瘦,只剩下九十斤都不到。
治療期間不放棄學習
確診之後,這個在上高三的成績優秀的男孩子不得不中斷學業匆匆離開校園,來到南京,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開始治療。汪愛琴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日子十分難熬,因為不能確認是否能夠正式接受治療,我們只能住在旅社。」
方知行為了不把學習落下,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每天堅持自學,略微有些靦腆的他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當時的生活,「我每天八點半起床,洗漱以後看一會兒書,中午吃過飯再睡一會兒起床看書,晚上基本上不看,因為那個時候身體還比較虛弱,媽媽讓我儘量休息好,把身體養好是關鍵。」18歲的方知行沒有這個年紀小夥子本該有的結實強壯,病痛的折磨讓他的體重只剩下了47公斤,細胳膊細腿的,瘦瘦的胳膊上都是青筋,突起的地方還貼著因為接受血透為避免感染而貼上的創可貼。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血液淨化中心護士張樊蓉告訴記者:「這個小夥子很堅強,也很懂事,那麼粗的一根管子插到胳膊裡,他也從來不喊不叫。」母子倆經歷了開始的煎熬和絕望後,現在都抱著樂觀積極的狀態,在接受採訪時臉上還會不時地露出微笑。
考場出來直接去透析
雖然身患尿毒症,小夥子從來沒有放棄過高考。「我當時就想著,反正已經準備了這麼久,就去試一試唄。」方知行在高考前一天伴隨著暴雨從南京趕回了黃山,兩天的考試結束之後,方知行又從考場直接趕到醫院進行透析。
「後來,我也漸漸地調整好心態。在透析室裡,我也看到了不少和我兒子這麼大年紀開始患病的患者,透析了十幾年仍然好好地,有的甚至還在工作崗位上。這讓我認識到了我們身後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不是一個人。更何況,我知道我不能把這個病想得那麼恐怖,我們也不能恐懼。」如今的汪媽媽已經能夠笑對命運給她安排的一切,面對記者也能從容講出這些話。
在採訪過程中,汪愛琴總會在兒子說話時,扭過頭看著自己的兒子;每當介紹起自己兒子時,汪媽媽也總是一臉欣慰,帶著些許驕傲的語氣。「兒子從小就很懂事乖巧,成績很穩定,不怎麼需要我們操心,中考時也順利考上我們那邊最好的高中。」母親摸了摸兒子的頭又接著說,「兒子也一直很有男子漢風度,像現在我們走在路上,兒子一旦看我手上的包重,就會拿過去讓他拎,買個西瓜回來也是他拎。」
高考分數公布後,得知方知行考了430分。對於平時成績不錯的方知行來說,勉強超出二本線讓他有些懊惱,但汪愛琴卻表揚了兒子,「沒事,已經很棒了。」考慮到離家較近,方便手術後的照顧,母子倆決定報考家鄉的黃山學院。雖然方知行的分數可能不夠,但母親卻希望學校能夠給這個成績本來不錯又堅強的小夥子多一點機會。方知行自己也很樂觀,「考不上的話就復讀吧,說不定明年考更好呢。」
將帶著媽媽的腎上大學
現在,方知行的病情比較穩定,每周一三五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做血液透析。據汪媽媽的介紹,每天晚上,母子倆還會去富貴山公園散散步,「那邊清涼又幽靜,比較適合散步。周末的時候,我們還會去夫子廟、中山陵、新街口轉轉。」汪媽媽告訴記者,「我現在也要把身體養養好,之前跟兒子配型配上了,但是我的肝上有個腫瘤,不過查出來是良性的,所以醫院通知我半年後再做檢查,我現在就需要等待手術,不管怎樣,總是有希望的。希望兒子,可以帶著媽媽的腎上大學走人生。」 汪媽媽在她的微博裡也寫道:「周圍傳遞的愛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希望,給了我們微笑。當愛以泉水般湧入,我們何以回報?那讓我們在今後的日子以一滴水融入這般泉水裡,隨它湧動傳遞愛的力量。」
□南京大學實習生 袁逸青
通訊員 楊晨 金陵晚報記者 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