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班集體,經常會舉辦一些團體活動,這時候,是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還是讓孩子只當觀眾?正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確實有一技之長,就要鼓勵他主動參與。
女兒長得乖巧文靜,成績也不錯。但媽媽最近發現,女兒不喜歡和班上的同學一起玩,集體活動也不參加。從其他家長那兒了解到,他們班經常會搞聚會,孩子們都會積極參加,可是她卻從沒聽女兒說過,也沒見她去參加。她問女兒為什麼,女兒只說跟同學不熟,沒什麼話題,不願意參加。
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項目。按照女兒的特點,爸爸鼓勵她報個跳繩,可是女兒卻搖搖頭。結果,班裡只有三個同學沒有報比賽項目,一個是因為生病了,一個是因為家中有事缺席了,另一個就是女兒。
學校的集體活動是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好途徑,不但可以幫孩子培養對新鮮事物的興趣,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因此,一定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可是,現實生活中,學校組織集體活動時,有些孩子會積極地參加,有些孩子則能躲就躲,即使被強制參加,也不會表現得很活躍,更不會主動發言。他們只會躲在角落裡看著別人,做個旁觀者。
所謂「班集體」,是在班級各成員通過不斷參加集體活動形成的。通過班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反過來,學生的個性品質、興趣愛好等也能在集體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可以讓孩子調整鞏固發展自我。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孩子,還可以通過在集體活動中扮演角色發揮自己的特長,進而變得活潑、開朗,喜歡與人交往。
人類是群居動物,社會交往是我們的天性,孩子在剛進一年級的時候就不參與集體活動,對於後續人際交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鼓勵他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在枯燥的學習之餘舉辦一些班級活動,孩子們都是樂意的,可是為什麼依然有很多孩子不願意參加呢?原因無非有四種。
孩子本來就性格膽小、內向。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膽小,面對陌生人比較靦腆,性格安靜、溫和、忍讓、軟弱,很少主動提出要求。這種內向的性格一般都來自遺傳,不會輕易改變。讓他們主動參與班級活動,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密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孩子不願意參加班級活動,可能是某些「心理陰影」造成的。比如,在集體活動中留下過不開心的回憶和感受孩子總想逃避班級活動,避免接觸他不喜歡的人。
悉孩子對家庭過於依賴。有些孩子在家裡做慣了「小祖宗」,不願到學校。在學校優越感的缺失,使他們漸漸疏離群體,變得不願意參加集體孩子缺乏社交技巧。有些家長忽視了傳授孩子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孩子不懂得怎樣融入集體,更不知道如何與人正常交往。孩子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即使想參加,也會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厭倦參加集體活動。
要想讓孩子積極參加班級活動,就要主動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熱情,推動孩子參加班級活動。
鼓勵孩子主動與集體中的同學交往。如果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就要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往,比如:讓孩子與同學結伴上學、結伴回家,邀請孩子的同學來家裡做客等。一旦孩子跟同學熟悉了,也就樂意參加集體活動了。
海找些資料讓孩子體會集體活動的樂趣。為了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樂趣,可以在網絡上找些班集體活動的例子來讓孩子看。一邊看,一邊讓孩子感受其中的樂趣,孩子就會對班級活動多一些了解和興趣。當下次班級再組織集體活動時,孩子自然就不會牴觸了。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是因為自已什麼都不會。比如,慶元旦活動,孩子們會跳舞的跳舞,會唱歌的唱歌,會吹口琴的吹口琴……如果孩子什麼都不會,自然就不願意參加了。因此,如果想讓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就要努力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有一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