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2020-12-15 騰訊網

親愛的,關注我吧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白居易於大和三年(829年)他58歲時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從此不再復出。

開始時,他過的是亦官亦隱的《中隱》生活。那時,他的好友元稹回朝為尚書左承,在送白居易分司東都時,知他愛茶至深,特地寫了一首很有趣的寶塔詩,《一至七字詩一茶》 相贈: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其堪誇。

元、白齊名於唐代詩壇。元稹不愧是白居易的知己,白居易的晚年確是與茶相伴度過的。他食宿都離不開茶。在《閒眠》一詩中他寫道:

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閒眠百病銷。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在《食後》一詩中,他寫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在詩中,白居易把自己描寫成已看破生死,無憂無樂的高人。在另一首詩中,他還得意地宣稱自己是「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

在洛陽,白居易過著:「鼻香茶熟後, 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的閒適生活。

在晚年,他不是沒有煩惱,如愛弟行簡在大和元年,先他而亡。隨著王質夫、李建、元宗簡,等好友都相繼離世。最使他傷心的是他58歲時,老蚌生珠,添了個兒子阿崔,但不幸的是阿崔剛滿兩周歲就暴病天亡。人生之痛,莫過於老年喪子。面對這些精神打擊,白居易沒有頹廢,只是更加感到人生短促,世事無常,他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在家中,每當春風起、秋月明、水香蓮開之日,或露清鶴唳之夕,白居易都烹茗、陳酒、置琴,彈《秋思》,怡然自得,不知其他。酣酒、茶罷、曲終,又命樂童登上島中之亭,合奏《霓裳羽衣曲》,命家妓輕歌曼舞,其樂陶陶。

外出時,他最常去的是名山古寺。有時冬雪才融就上山,往往一.往數日不歸。有時也泛舟烹茶。據《唐語林》記載:有一次盧尚書在河邊看到一葉扁舟徐徐而來,舟上坐著一個白衣老翁和一名和尚,船後安有小灶,一個僕人正在烹魚煮茗。白衣老翁與和尚舉杯對飲、談笑風生、飄然若仙翁。盧尚書視為高逸,十分仰慕,一打聽才知道是白居易與高僧佛光,正從建春門去香山粽舍。在晚年,白居易以詩酒琴茶自娛。他在《琴茶》一詩中寫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至長相伴,誰道如今無往還。

在詩中,白居易把茶視為故舊知己,無論是在他被貶官的艱苦日子裡,還是他飛黃騰達的時候,茶都伴隨著他,使他度過了愉快的一生。茶水洗淨了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塵心,使他得到了一顆清淨而超然物外的茶人之心。他寫道:「自吾得此心,投足無不安。」正因為他有了一.顆茶人之心,所以到了晚年,他老有所為。在閒居的日子裡,他把自己所寫的2964首詩歌,編成60卷,贈送給廬山東林寺,洛陽聖善寺。後來增補後又編了一部3487首詩的詩集,送給蘇州南禪院並刻石題記,為我國文壇留下了一份無價之寶。

白居易老有所樂。因為有了茶人之心,所以他能做到既淡泊於名,又淡泊於利。在他多病的晚年,元稹之子贈給他六七十萬錢為潤筆費,他不受,全部布施給香山寺。到了會昌四年(844 年),白居易又拿出自己的家財,疏浚開鑿了伊河龍門潭以南的八節石灘和九硝石,為過往的縴夫舟子解除了下水推舟拉縴的痛苦。他說:「我身雖沒心長在, 暗施慈悲與後人。」

白居易永遠不老。因為有了茶人之心,所以,他的心永遠年輕。到了臨終,還為後人寫下了很多像《憶江南》這樣洋溢青春活力,膾炙人口的好詩。

詩云: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蘭。能不憶江南?

會昌五年(845 年)白居易還在家做東道主,邀請了胡杲、劉真、盧真、張渾、吉皎、鄭據、李元爽和僧如滿來品茗。這九人中最年輕的是白居易,時年74歲,最老的李元爽,時年136歲,所以後人稱之為「九老會」。「九老會」

白居易一生中舉辦的最後一次茶會。

會昌六年8月,75歲的白居易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本想拜他為相的唐宣宗李忱稱他為:「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後代詩人張南山追悼他為:「天懷坦白天機樂,不愧人稱白樂天。」大家都稱他是「白樂天」,但都沒能說明,一個憂患元元的白居易,為何到晚年變成了能超然物外、樂天知命之人。我認為關鍵是個「悟」字。

有一次,白居易在品茗論道時,作了一偈請教「鳥窠」禪師。他問:

特入空門問若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禪師作偈回答: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偈的大意是說人生本來就是夢是幻,無須對夢與人生強做區別。白居易心悅誠服,他悟了!遂拜「鳥窠」為師。

往世不可追,來世不可期,今生今世又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泡影。我們自當惜花惜月惜情惜緣惜人生。像白樂天一樣抓緊時間樂吧!

人生苦短,哪有空去愁?

----摘錄林治先生著《古今茶情--別茶人-白居易》

想知香山居士這一生

與茶的故事嗎???

林治先生的《古今茶情》

書中詳細為你講解

別茶人---白居易

下圖為書籍《古今茶情》

LINZHI

林治

中國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編委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大學生茶藝團團長,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編著出版了《中國茶藝》( 中國茶道》《茶道養生》《茶藝英語》《亮劍普洱》《 神州問茶》《 武夷茶話》《古今茶情》等二十多部個人茶文化專著,其中《中國茶道》英文版曾榮獲中國圖書集團優秀版權出口獎,《茶道養生》經網絡投票榮獲「2014年最受歡迎的當代茶書」此外,還曾主編、參編了多部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

大家想知道書在哪裡買?

小編告訴你

不要忘了

給小店點個關注呦

END

作者:林治

圖片/編輯排版:六如蜉蝣

本平臺詩作及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

歡迎大家前來品茗賞藝!

點下【分享、點讚、在看】給小編加點料

相關焦點

  • 初冬品茗,茶暖人心丨第11屆茶博會無荼琴茶現場表演採擷!
    用一杯茶的時間,品四季韻味;聆一首古曲,享片刻閒適;一盞清茗,人淡如茶一曲流水,心素如簡初冬品茗,茶暖人心2019年11月22日,第11屆中國(重慶)國際茶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南坪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與此同時,作為琴茶文化的愛好者和推廣者,重慶茶藝師協會亮相此次茶博會,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金秋琴茶雅集」
  •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茶詞,堪稱詠茶詞中的奇作!
    唐代陸羽的《茶經》記載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飲茶起源於神農氏的說法雖沒有得到考據證明,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茶也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可見飲茶習俗歷史悠久!而到唐代,飲茶之風更是大行於世,王公貴族莫無不飲茶。自陸羽纂《茶經》後,飲茶甚至成為一種文化!
  • 白居易的禪茶生活
    融雪煎香茗春深一碗茶  《白氏長慶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顯示他悠閒生活型態的一面。自古以來,酒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當然也是白居易的最愛,他還曾做十四首《勸酒詩》,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務閒暇飲酒賦詩(「予公秩東都,居多暇日,閒來輒飲,醉後輒吟。」)
  • 12首與茶相關的古詩,品茗也是品中國文化-文化與茶結合更有寓意
    靜靜地看著一片茶葉,在一個清澈的杯子裡一次又一次地翻滾沉澱,水從濃到淡,一壺茶也從香甜到無味,正反映著生活從更多的欲望到沒有需求的過程。 詩人李清照曾經說過: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是的,泡一壺好茶,捧一本好書,在明亮的春光中享受它,真是太高興了。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皎然與陸羽的交情匪淺,其所作之詩中與陸羽有關的詩有二十首之多。《飲茶歌送鄭容》中皎然說:「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飲茶歌誚崔使君》中皎然描繪了剡溪茶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顧渚行寄裴方舟》中,皎然甚為關心紫筍茶事。
  • 川茶聖地:仙茶故土——蒙頂山居然這麼大名氣
    川茶盛名已久,名山名茶林林總總,舉不勝舉,今天就說一說這裡的一座「名山」。四川省雅安市,這裡有個縣叫名山縣,縣城西邊有座山,叫做蒙山,也叫蒙頂山。蒙頂山以茶聞名天下,因此它的母親名山縣,也因蒙山而聞名於世。
  • 茶傳媒原創:第一口春茶,你喝到了嗎?
    唐代的《元和郡縣誌》中便記載:「蒙山在縣南十裡,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五代毛文錫《茶譜》中也記載:"蒙山有五峰,環狀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於中心蟠根石上,每歲採仙茶七株為正貢"。到宋代,蒙頂茶繼續以皇家貢茶的身份出現於世人眼前。宋考宗淳熙十三年,蒙頂茶山正式被命名為「皇茶園」。
  •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香與詩意更配哦
    故茶、香兩相為用,缺- -不可。饗清福者能有幾人」。明朝徐惟起的《茗譚》中談到了品茶與焚香的相得益彰。的確,自古以來茶、香不可兩分,茶、香如影隨形。或者說香道中有獨特的茶香,而茶香中也蘊涵著香道。中國最早的茶詩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全詩280言,56句,陸羽《茶經》選摘了其中12句。這首詩大致講的是嬌女盼望早點煮好茶水以解渴。
  • 為何蒙頂山茶,老茶人更喜歡?
    在古人的記載中,蒙頂山「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這種生態環境,能減弱太陽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蒙頂山綠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
  • 藏在茶名裡的詩意,還未入口,心神已醉
    茶名裡有詩,茶名裡也有遠方。茶未醉人,人自醉。中國茶的種類很多,產地也多。不同的一方山水風土涵養出不一樣的茶氣質。【蒙頂甘露】蒙山茶主要產於四川蒙山山頂,故被稱作「蒙頂茶」。蒙山景觀之奇特,自古以來便有許多名人遊士慕名尋訪,堪與峨眉、青城媲美,確有「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之感。
  • 白居易的一生,與茶有不解之緣
    廬山花徑:白居易草堂古今文人,不是愛茶,便是愛酒。白居易便是個愛茶之人。江州的廬山,是古代文人的打卡勝地,每每有友人來此,白居易總會欣喜異常,或是友人送來新茶,或是邀其一同品飲好茶,如《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便是其在這一階段的佳作: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 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確有情到意深之感!
    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而在這茶的清香飄逸之中,品茗賦詩,以詩詞抒發情感,成為茶道中的高雅韻味了,是中國人傳統的修心養性和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在《桐君藥錄》中有茶作為藥用的記載。茶葉最早是作為藥用。用「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全七碗茶」的詩句。白居易在廬山香爐峰閒居時,在雲海林間採藥種茶,有詩云「藥圃茶園為產業,野糜林鶴是交遊。」把茶與藥並稱。「湯嫩水清花不散,舌甘神爽味更長」(梅堯臣),「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張孟陽),茶以它自身的多種價值受到詩人詞家青睞。蘇東坡「自臨釣石取深情」《汲江煎茶》。親到釣石上汲取深處清澈的流動江水煎茶。
  • 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雙11開賽 沿途美景邀你來打卡
    第一站:名山談起名山就會想起茶,名山區可謂是中國綠茶第一縣,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和茶馬古道的起點。這裡森林覆蓋率達48.1%,更有上萬畝的生態茶園,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世界」。蒙頂山「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最早種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