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考試已有十餘年歷史。從應考者的情況來看,不少考生對申論考試答題存在思維誤區。為了幫助考生走出思維誤區,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掌握申論考試的答題規律,故特對長期以來形成的申論考試答題思維誤區做一番梳理和辨析。
有些人認為在申論考試中要取得高分,就必須掌握申論考試的模式,於是「創造」了申論考試的所謂萬能模式。即「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2.加強宣傳教育;3.加強管理部門間的配合協調;4.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5.構建利益平衡機制;6.加強群眾參與;7.構建利益導向機制;8.深化機制改革;9.加強監督管理;10.加大投入力度」。
這個模式萬能嗎?肯定的回答,這是不可能的。首先,萬能模式的提法違背了唯物辯證法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只有根據其自身的原因,才能找到恰當的解決方法。顯然,從唯物辯證法的原理來看,萬能模式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從申論考試的題目來看,萬能模式也是無法實現的。
比如申論考試真題「關於創造未來人口紅利的對策」、「打擊校園傳銷的對策」,這是兩個針對不同問題提出對策的題目,以上萬能十條有哪一條對策能夠套上去呢?創造未來的人口紅利,需要通過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來解決,需要加強勞動力的培訓來解決,需要提高勞動力的福利待遇來解決,需要發揮老齡人口的餘熱來解決。
對照一看,萬能十條中一條都沒有啊!「打擊校園中的傳銷對策」中的「打擊」就是處理或者處罰,萬能十條中也沒有處理或處罰的模式。顯然,從考試題目來看,萬能模式的答案也是無法適應的。另外從萬能模式提出者自己做的示範題來看,也沒有遵循的模式。
例如,關於解決攤販隨意擺攤問題的對策:第一,實行區域分類管理。可以將市區劃分為三類:「絕對禁止區域」、「相對禁止區域」、「允許區域」,對於長期形成的不太影響交通和居民休息的區域,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允許其經營。第二,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對老年人及殘疾人,應以教育宣傳為主,原則上不做處罰;對確有生活困難的攤販,幫助其轉換崗位,合法謀生。
第三,對於流動攤販,要規範管理,要在允許擺攤設點的地區強化後勤服務,如統一管理,供應水電,做好衛生保潔工作等。可以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用於服務開支。第四,攤販出售商品的質量和衛生狀況應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納入檢查範圍。第五,要改變處罰方式,明確處罰標準。
城管執法人員必須改變過去的簡單的處罰方式,對於大部分誠實勞動者的違法佔道經營行為可改用批評教育的方法。第六,在「不影響交通、不影響市容、方便群眾生活」的前提下,對開放的背街小巷攤區進行統一規劃定位,統一經營設施,統一經營時間,統一垃圾收運,就近引導零散。
不難看出,提出萬能模式的人自己也沒有按照萬能十條模式去解決小攤販隨意擺攤的問題。可見,提出萬能模式的人自己也不經意地否定了自己的萬能模式。
總之,申論考試不存在萬能模式的問題,因為萬能模式既不符合辯證法原理,也不符合申論答題的規律與要求。如果接受所謂的萬能模式,一方面會使自己陷入某種思維定勢而無法考取好的成績;另一方面將長期影響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無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於自身的可持續和全面發展。
不少申論應試者認為申論策論文的寫作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即第一段概述資料中反映的問題,第二段全面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顯然策論文第二段全面分析問題的原因,這又是一個思維誤區。
為什麼說其又是一個思維誤區呢?第一,不符合策論文體的要求。策論也屬於議論文的範圍,議論文論點的提出要求單刀直入。策論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就是論點。
在第二段分析原因後才提出論點,顯然不符合這種文體單刀直入提出論點的要求,更何況策論一般都是800字至1000字,更沒有必要繞了一圈後再提出論點。第二,有些申論試卷第二題就是原因的概括,如果在策論中又單獨列出一段原因,就有可能與第二個題目答題內容重複。
第三,有些策論是針對幾個問題提出對策的,如果每個問題都全面地分析原因,就必須使用大量的篇幅,才1000字左右的文章用去大量的篇幅分析原因,那麼勢必削弱文章的重點對策部分。故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策論文不宜採用單獨一段全面分析原因,在第一段簡要概括問題後,簡要分析原因,然後提出論點。這樣既符合議論文體的要求,也不會重複或削弱文章的重點。
有人認為申論策論文對策越多越好。這是因為考官是按點打分的,點多總有幾個是能碰上的,點少碰不上就沒分了。所以對策越多分數就越高,風險性就越小。
顯然,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思維的具體體現。實際上並非對策越多分數越高,按照申論試題答題的要求,對策要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對策越多就越有可能背離這個要求,而一旦背離了這個要求,就事與願違了。請看解決地陷問題提出的多個對策(:1)地質調查;(2)改變政績觀;(3)完善評估監測體系,做好安全監察工作;(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5)加強對施工企業管理如行業監管;(6)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監督管理(要展開具體的監督措施);(7)做足地鐵施工的預防措施(如安全通道);(8)加強研發,提高施工技術,引進並培養技術人才;(9)宣傳教育,普及安全意識。不難看出,這個答題在對策越多越好的思維支配下,導致了兩個問題的產生,第一是對策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對策過於籠統;其次是對策交叉重複,存在邏輯問題。
顯然這兩個問題都背離了題目的要求,這樣能得高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對策越多可能分數越低。因此,對策題答題應該根據問題提出主要對策,並特別考慮其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題目的要求,才能憑實力獲取高分,而不是靠投機取巧獲取高分。
有些人認為,申論概括題答題只要找段落的第一句話或段落的最後一句話作為概括句,這樣就保證不會偏離主題。這確實是概括的捷徑,但這一捷逕往往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因為在考試中有些段落的材料可能有兩三個內容,第一句話或最後一句話,並非概括了全部的內容,而要考生根據材料內容自行概括。
例如:申論有一道概括資料內容的題目:徵地造成了土地的流失,而且徵地補償標準低,失地農民所獲得的補償不足以創業,政府又沒有為他們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會保障制度。村民王大林獲得了10000元的補償,但是由於沒有就業,2個小孩上學,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村民曹曉明家裡共5人,父母長期疾病纏身,村裡經濟狀況也很吃緊,因此父母無錢治病。
李某一家3人,僅有一分土地,每年收入不足2000元,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一年需5000元,因此一家人也常為錢的問題發愁。由於村民徵地後生活困難,所以對村裡很有意見,他們多次找村委會要求向上級反映情況,但是村委會似乎無力解決,因此沒有積極地向上級反映。村民們知道村裡解決不了問題,於是在某某村民的組織下,100多人到鎮政府集體上訪,強烈要求鎮政府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由於鎮政府主要負責人外出開會,其他人沒有答覆,於是一些村民非常氣憤,砸壞了鎮政府的門窗。後在派出所民警的反覆勸說下,村民才返回。
顯然,這一段話有兩個層次,可分別概括為「徵地造成了村民的生活苦難」;「徵地引發了群體性事件」。這一材料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都無法概括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可見,「段落的第一句話或最後一句話為概括句」的觀點,在很多情況下都並非如此。
有些人認為,只要抓住了熱點問題就等於押到了題目,只要押到了題目,就可以獲得高分。實際上從多年命題的情況來看,題目考試的問題都不是太熱的問題,比如2010年下半年中央公務員申論考試就是海洋的保護問題,2010年廣東公務員考試就是農民工的政策問題,2011年考的是職業病防治的問題。
這些題目中的問題有些是多年積澱的問題,有的是近幾年出現的問題,顯然都不是熱點問題。從十餘年考試的情況來看,即便有些人經常認為自己押到了題,實際上考察一下,也沒有真正押到題,最多押到了申論三道或四道題中的一個題目方向而已。不難看出,申論考試一般不是考熱點問題,同時也是難以押題的。申論考試是要靠自己的真正實力才能取得良好成績的,即便押到了題,沒有考試的實力也是徒勞的。
總之,申論考試的思維誤區,勢必背離申論考試的答題規律,而且嚴重製約考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發揮與提升。因此,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只有走出申論考試答題的思維誤區,真正掌握申論考試答題規律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成績,並在長期的工作中顯示和發揮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可持續和全面發展,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文| 劉漢民 ,來源:申論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申論薈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薈,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