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太難了!怎樣才能快速提高申論分數呢?」是很多公考同學的心聲,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從以往的認知誤區出發,揭開申論的神秘面紗,並由此教給大家一些備考訣竅,讓大家對待申論的感覺更親切、從容些。
認知誤區一:申論要拿高分,必須學識淵博才行?
十個考生,就會有十個在初接觸申論時,都掉入這樣的誤區,認為要答好申論題,取得高分,必須要有出口成章的淵博學識才行。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我們從申論考題的大綱出發,給大家解釋解釋。
申論大綱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一、申論能力考查:申論是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拿起任何一份申論卷子,我們會發現,迎面看到的一定是一篇由好幾則材料組成的「給定資料」,大概7000字,材料結束後,是四到五個問題,而且,在每個問題的開始,都會有這樣幾個字「根據給定資料......」,要求考生按照作答要求,進行作答。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這六個字,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申論是根據問題要求,讀懂材料,最後由材料提煉得出答案;講究客觀性,要尊重材料原意。所以,大家在申論學習時一定要時刻記住這句話:申論是能力型測試,考查考生材料處理能力的,而非知識型測試。提醒考生對待申論只要方法對,學識平平的同學也能拿高分。
認知誤區二:申論要拿高分,要多寫作文?
這是許多同學的第二個誤區,破解這個誤區,我們依然從大綱出發。上文我們提到申論是能力型測試,那它具體測查哪些能力,而考生又應如何備考呢?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大綱針對所測查能力也給出了具體要求,比如:
1,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這就是在又一次提醒我們同學們,要答好申論題目,一定要做到材料為王,讀懂材料。
2,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做出合理的推斷和評價。這其實在啟發考生在回答問題時,要學會當遇到繁瑣的材料,及時歸納概括;當遇到表達言外之意的材料,及時分析推斷。
3,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要求藉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做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這在啟發考生在答題時要做到:第一,角度正確。解決問題時,考生要明確自身立場,一般題幹未明確說明時,均應以「政府角度」作答,即思考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會如何著手解決問題。如果題幹明確限定身份,考生便要按照題目要求轉換身份,提出解決方案。第二,對策具體。在申論考試中切勿套用對策模板,或提出「假大空」一類令閱卷者深惡痛絕的對策,一定要保證對策切合實際、具體可行。
4,文字表達能力: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準確規範、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這段話希望同學們重點關注兩組詞:第一,準確規範。規範指考生應使用書面語,機關常用語、慣用語,避免使用口語、網絡用語。在規範的基礎上,考生應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為作答增添文採。第二,簡明暢達。由於申論考試有嚴格的字數要求,考生必須保證用語簡潔。這不僅能節省作答字數,也可以向閱卷者展現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把控能力。申論文章論述題常會出現「語言暢達」「語言流暢」等要求,因此考生要恰當組織語言,保證作答語句通暢。
希望通過以上論述,能使大家在申論的備考中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