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曾文正的治家智慧

2020-12-22 浮生聞記

古代人做學問都追求「修、齊、治、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乎是古代每個讀書人的終極理想。在這裡,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在話講所對應的就是自我、家庭和社會。由此可看,家庭是三者之間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古往今來大多數人一生必經的過程。那麼曾國潘在治家方面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和以治家

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曾國潘也說「家和福自生」,「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等等(《全集家書》),都是淺白通俗的名言。

雖然說「家和萬事興」,但編者認為,「和」不是一味退讓、忍氣吞聲,「和」是在家庭出現矛盾時,積極解決問題,晚輩孝敬長輩,長輩體諒晚輩,所形成的和諧氛圍。所以說,治家之道,也是一門大學問!

克勤克儉

曾國潘講要克勤克儉,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他提出了八個字,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書,就是勤讀書;蔬,就是種蔬菜;魚,就是養魚;豬,就是養豬;早,即早起,不睡懶覺;掃,即打掃屋院,家庭裡外,乾淨整潔;考,就是祭祀祖先,對他們心懷敬意;寶,就是要和鄉鄰、親戚和睦相處,營造好的家庭外圍環境。

言傳身教

不管是以和治家,還是克勤克儉,曾國潘講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要自己的兒女做到,自己先做到。曾國藩曾經有過一句名言,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一個是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一個是數學家,兩人都在自己的領域表現出色。除了先天得到的良好資源,和他父親在教育孩子上的親力親為是分不開的。

曾國潘不論再忙都會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甚至也總是在百忙之中陪孩子下棋、彈琴、郊遊。

可見家庭教育也不只是簡單的監督孩子寫作業呀!讀到這裡,我想有些家長要反思自己的作為了,你的歇斯底裡,真的換來孩子的進步了嗎?

最後,再來看一下作為「言傳」,曾國潘所寫的著名的「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讀書以訓詁為本,就是讀書一定要認真,弄清來龍去脈,不要不懂裝懂。這才是讀書之「本」。

詩文以聲調為本,我們寫詩作文,必須以語句通順,讀來朗朗上口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照顧父母要顧及他們感受,以讓父母開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說的是養好身體要以少生氣,少發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說話要分場合地點,了解利害關係,說話要入情入理,不著邊際的話不要說。

居家以不宴起為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一計在於晨,要早睡早起,不要貪睡。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說的是做官要清廉,拒絕貪腐。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他在這種不擾民的思想基礎上還編出了《愛民歌》,毛澤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是脫胎於此 。

雖然曾國潘的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的字字真言讀來仍十分受用。編者以為,這大概就是《曾國潘家訓》千百年來受人推崇而不衰的原因吧!

如果作者的文章,就請點讚加關注吧!

歡迎分享、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家訓,古人的治家智慧
    《治家格言》7、千裡不欺孤,獨木不成林。《增廣賢文》8、毋為財貨迷。《家誡要言》9、立身無愧,何愁鼠輩。《家誡要言》10、匆貪意外之財,匆飲過量之酒。《家誡要言》11、儉以養廉。《家誡要言》12、錢財如糞土,仁義值於金。《增廣賢文》13、丈失一生,廉恥為重。
  • 一代大儒來知德:兩次落榜,立下大志做聖賢,29年寫出易經絕學
    一代大儒來知德:兩次落榜,立下大志做聖賢,29年寫出易經絕學來知德,四川梁山縣人,是我國明代的大儒,精通詩詞歌賦,比如膾炙人口的「白雲無心任往來,有時逐雲到溪口」就是來夫子的大作。來夫子也是當時知名的易學大家,著有一本非常知名的《周易集注》堪稱絕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明代《來易》。直到今天,學易的人幾乎沒有不讀這本書的。
  • 《朱子家訓》6句傳世箴言,中國人必讀的治家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或《朱柏廬治家格言》,為清代學者朱用純所作。朱用純(1617-1688),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末清初人。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甚至成為蒙學必讀課本之一。與其他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願望不一樣的是,明亡之後朱柏廬已無仕進之意,《朱子治家格言》主要教導世人修身養性和智慧理家。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顏氏家訓》治家智慧被譽為「家庭教育百科全書」
    在上周六3月16日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第二季第十一期節目中,孔門72賢之首、復聖顏子第78代孫顏廷淦攜150位顏氏族人,向觀眾分享了顏氏大家族的「治家秘訣」,其「傳家之寶」《顏氏家訓》也被網友譽為「家庭教育的百科全書」。而現代詩人、學者聞一多之孫聞黎明,「中國交響樂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教授也以精彩的家風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家風的傳承。
  • 一代大儒的臨終日記 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這位理學大儒的臨終絕筆,終在科學的向前發展中再顯光芒。古代勞動人民把候鳥來來往往、樹木繁榮枯敗、動物冬眠春醒等自然現象叫做物候。物候學是研究周期性生物現象,並服務於農業生產的科學。 我國勞動人民關注物候現象已有上千年歷史。
  • 博學大儒張載給我們的啟示
    這段氣勢恢宏的句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發奮圖強努力拼搏,最終成就非凡的業績!少年時代的張載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對周邊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喜歡究根問底,追根索因,他的啟蒙老師是他滿腹經綸的爸爸張迪和慈祥和藹的媽媽陸氏,對於幼小的張載異於其它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的父母沒有置之不理或簡單的搪塞了之,而是利用休息時間查找資料並且非常耐心不厭其煩地為孩子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可以說沒有他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教導就沒有後來的博學大儒張載
  • 康錦苑小區黨員治家會「治家有方」
    得知邢師傅住院的消息後,小區業委會副主任、黨員治家會主任鄭柳斌決定號召小區業主,幫幫邢師傅。8月3日下午,小區業委會、治家會及物業公司派出4名代表來到邢長萬所在的醫院,將這筆捐款交到了邢長萬家人手上,這一舉動讓其家人感動不已,「謝謝」說個不停。 原本,小區黨員治家會作為小區微治理的橋頭堡,是康橋街道為應對小區治理的升級期等挑戰而設置的。康錦苑小區黨員治家會由小區專員、黨員骨幹、業委會成員等15人組成,80%居住於本小區。
  •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卻被人彈劾十大罪 其中一條讓他名譽掃地
    朱熹是宋朝的一代大儒,他被人尊為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位聖人,是「程朱理學」的建立者,其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勸誡人們去除私慾、淫慾、貪慾等欲望。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朱熹曾是寧宗的老師,而且還是當朝大儒,那為何卻要把事情做到這一地步呢?其實朱熹要從自身找原因的。寧宗即位後,由丞相趙汝愚舉薦,朱熹就任章閣侍制兼侍講,既擔任皇帝顧問,也擔任皇帝老師。此時朱熹已經65歲,按說就應該循規蹈矩了,不會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他依著人老,總是想成為皇帝的老管家,一邊跟寧宗說《大學》,一邊上奏或當面說,希望皇帝「克己自新,遵守綱常」。
  • 張氏「聖諭十六條」:百忍治家
    張氏宗祠  一、張氏家訓,「百忍」治家  「我們現在居住在包河區常青街道的張姓一族叫『百忍堂』張氏,源自清河郡張氏一脈。  據張老介紹,河南壽張縣(今濮陽市臺前縣橋北張村)人張公藝以「忍」、「孝」治家,相傳九世同堂,全家900多口人在一起過日子,男耕女織,和睦相處。
  • 【悅讀薦書】西安出版社:《大儒張載》
    內容簡介:《大儒張載》是一部多方位、多角度地記述關學宗師張載一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全書共分30章,25萬字。作品敘事宏大,文風詩意唯美,對關學宗師思想家張載博大的哲學思想和關學學說的文學性表述,獨具匠心。
  • 馬一浮:「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為何這樣一位大儒卻鮮有人知?
    然而,有這樣一位大師,在名氣上遠遠不如那些大師們出名,而他卻是被「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推崇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甚至被現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戴君仁先生推崇為「繼王陽明之後的又一位大儒」,他就是「二十世紀的隱士儒宗」——馬一浮。
  • 天才是靈感加汗水,清朝時這位讀書人做到了,最終成為一代大儒
    顧炎武學識極其淵博,對國家典制,天文儀象,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都有著深入研究,而顧炎武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大儒,跟他的勤勞以及聰明是分不開的。天下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而有時候那百分之一的靈感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這是愛迪生的原話,愛迪生是靈感與汗水兼備的人,顧炎武亦是如此。
  • 杭世駿:被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一代大儒
    而就是這樣一位大儒,後來被乾隆皇帝罷了官,令很多人替他惋惜。杭世駿生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字大宗,號堇浦,晚號秦亭老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杭世駿幼時家貧,但由於受其父的影響,酷愛學習,經常不分晝夜地讀書。小的時候曾經跟隨同鄉人沈世潛讀書。雍正二年(1724),杭世駿中了舉人。
  • 石門縣夾山鎮:治家格言踐行獲省關工委領導肯定
    紅網時刻常德5月15日訊(通訊員 汪盛前)「治家格言接地氣,家庭文明檔案踐行更實際,不僅只規範了村民道德行為,更能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這個國學親子園,能讓孩子們在娛樂中接受經典,很有特色。」5月14日下午,湖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泰波、副主任武吉海等一行實地調研石門縣夾山鎮治家格言進校園、進社區、進農家後由衷的讚嘆。
  • 慶三八|最美家庭建設「治家寶典」系列宣講第五講——家的四面牆
    來源: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婦女聯合會發布時間:2020-03-14 18:38:19今天為大家帶來最美家庭建設「治家寶典」系列講座第五講「治家寶典」簡介:治家寶典是由劉紅霞老師編訂並講述,集家風、家訓、家規、家教為一體的家文化系列課程,涵蓋自我修身、親子教育、夫妻關係、齊家、生命力學、養生、幸福學七大版塊1000個內容,意理通俗易懂,落實簡單易行,是新時代家庭文化建設的寶典。
  • 一位讓人難以理解的碩儒,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近代大儒沈曾植
    沈曾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被人們譽為"中國大儒"。他不僅是學者、詩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著稱,于右任、李志敏、謝無量、呂鳳子等書畫家們都受到他的影響。沈曾植先生頭上的光環很多,被譽為一代碩儒"、"三百年來第一人"、"同光朝第一大師",一些外國學者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在清末民初書壇,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巨擘。
  • 律己修身,《治家格言》精選20句
    朱柏廬一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在日常生活中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讀書,他仔細揣摩前人建家立業的根本思想,總結前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並聯繫自己的感受體會,提煉編寫出一部《治家格言》,流傳後世。《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李贄是明代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他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善於獨立思考,中舉後就不再參加進士考試。他在文學上反對一味地擬古,注重創新,他開設的講座總是座無虛席,甚至滿城空巷。但是李贄的思想過於反對傳統,卻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圍攻。
  • 家庭教育經典朱柏廬《治家》賞析
    圖1古代有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的治家名句、名篇。對我們現代人的個人修身、家庭教育都仍有重大啟示和指導意義。今天就選幾句清代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做個簡略賞析。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大家的經濟條件都很好了。吃穿已經根本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