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做學問都追求「修、齊、治、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乎是古代每個讀書人的終極理想。在這裡,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在話講所對應的就是自我、家庭和社會。由此可看,家庭是三者之間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古往今來大多數人一生必經的過程。那麼曾國潘在治家方面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和以治家
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曾國潘也說「家和福自生」,「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等等(《全集家書》),都是淺白通俗的名言。
雖然說「家和萬事興」,但編者認為,「和」不是一味退讓、忍氣吞聲,「和」是在家庭出現矛盾時,積極解決問題,晚輩孝敬長輩,長輩體諒晚輩,所形成的和諧氛圍。所以說,治家之道,也是一門大學問!
克勤克儉
曾國潘講要克勤克儉,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他提出了八個字,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書,就是勤讀書;蔬,就是種蔬菜;魚,就是養魚;豬,就是養豬;早,即早起,不睡懶覺;掃,即打掃屋院,家庭裡外,乾淨整潔;考,就是祭祀祖先,對他們心懷敬意;寶,就是要和鄉鄰、親戚和睦相處,營造好的家庭外圍環境。
言傳身教
不管是以和治家,還是克勤克儉,曾國潘講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要自己的兒女做到,自己先做到。曾國藩曾經有過一句名言,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一個是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一個是數學家,兩人都在自己的領域表現出色。除了先天得到的良好資源,和他父親在教育孩子上的親力親為是分不開的。
曾國潘不論再忙都會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甚至也總是在百忙之中陪孩子下棋、彈琴、郊遊。
可見家庭教育也不只是簡單的監督孩子寫作業呀!讀到這裡,我想有些家長要反思自己的作為了,你的歇斯底裡,真的換來孩子的進步了嗎?
最後,再來看一下作為「言傳」,曾國潘所寫的著名的「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讀書以訓詁為本,就是讀書一定要認真,弄清來龍去脈,不要不懂裝懂。這才是讀書之「本」。
詩文以聲調為本,我們寫詩作文,必須以語句通順,讀來朗朗上口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照顧父母要顧及他們感受,以讓父母開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說的是養好身體要以少生氣,少發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說話要分場合地點,了解利害關係,說話要入情入理,不著邊際的話不要說。
居家以不宴起為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一計在於晨,要早睡早起,不要貪睡。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說的是做官要清廉,拒絕貪腐。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他在這種不擾民的思想基礎上還編出了《愛民歌》,毛澤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是脫胎於此 。
雖然曾國潘的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的字字真言讀來仍十分受用。編者以為,這大概就是《曾國潘家訓》千百年來受人推崇而不衰的原因吧!
如果作者的文章,就請點讚加關注吧!
歡迎分享、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