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魏海政)「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的支柱,擁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能真正振興鄉村教育。」作為一名「80後」青年教師,山東濟寧曲阜市石門山鎮歇馬亭小學語文教師郝瑞珍,在被評為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教書育人楷模後,深有感觸地說,「青年教師高端研修等一系列培訓拓展了我的教育視野,優化了我的課程觀和教育教學觀,激勵我用滿腔熱情教好每一名學生。」
近年來,為了讓更多像郝瑞珍一樣的青年教師能夠快速成長起來,成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曲阜市教體局從幫助新教師扣好步入講壇的第一粒紐扣開始,立足問題導向,結合曲阜作為孔子故裡、聖城的地域特色,持續創新教師培訓機制,深入探索師德與專業培訓一體化新教師成長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教師培根鑄魂,促進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更是新時代教師培養的根本。」曲阜市教體局局長孔祥池說,「我們打破傳統教師培訓只重專業成長的局限,探索以師德為魂、專業為根,學、思、行結合,師德與專業培訓一體化的教師養成培訓新模式。」
以此為目標,曲阜市教師教育中心從新教師培養入手,創新實施了「四有」好老師學、思、行結合的入職培訓和三年跟蹤培養相結合的新教師養成培訓模式。
「我宣誓: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履行教師的神聖職責,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入職宣誓作為新教師崗前培訓的第一課,曲阜堅持通過莊重的宣誓教育,讓新教師入職有儀式感,引導新教師在從教之初就樹立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履行教師神聖職責的理想信念。
從此開始,曲阜重點開展新教師入職培訓中的學、思、行養成培訓活動。其中,「學」的課程由曲阜市名優校長、骨幹教師以及高校專家執教,通過師德師風、班主任管理等「通識培訓+分學科業務培訓」的方式,幫助新教師儘快了解工作崗位基本要求,為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不能只停留在教室裡聽,要立體地學。」孔祥池說。曲阜充分挖掘地方現場培訓資源,組織全體新教師參觀孔子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等重點師德涵養場所實地體驗學習,引領教師近距離感悟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情懷,立體了解教師職業的歷史和優秀教師楷模人物,激發新教師為人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培養仁愛之心和理想信念。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行」主要體現在新教師的教學實踐上。曲阜通過分學科進行的三個月跟崗實踐培訓和指導教師的引領與輔導,幫助新教師熟悉教育教學全過程,掌握教學基本技能和方法,達到提高新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目的。「所有新教師到崗後,學科教研員進行跟崗指導,任職學校指定一位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和新教師『青藍工程』結對指導,在備課、聽課、說課、講課、批改作業、班級工作、家訪、心理輔導、學生教育等各個環節進行傳、幫、帶。」曲阜市教體局副局長曾燕說。經過這一階段,新教師能夠儘快轉變角色,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以「紮實學識」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曲阜市教體局進一步實施新教師「四有」好老師三年養成計劃,通過新教師讀書計劃、教壇新秀評選、師德踐行匯報等研訓結合活動,讓學、思、行貫穿於新教師三年成長的每一步,持續跟蹤推動,把「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通過連續不斷的師德養成和專業培訓,備課的時候能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和學生,以前跟著感覺去上課、老師的講和學生的學的『兩張皮』現象不見了,我也養成了專業反思和總結成長的好習慣。」曲阜市姚村鎮青年語文教師宮玉嬌告訴記者,工作不到五年,她所教的班級師生關係和諧,教學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