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對孩子做破壞性的批評,你能否做到?

2020-08-21 小桃子的爸爸

今天看到一本書裡提到這麼一段話:「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對孩子做破壞性的批評」。因為有條件的愛和破壞性的批評都極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夠愛他,他的性格就會扭曲。所以要用正確的愛來愛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優秀,在父母眼中他們是很重要的。

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當然,孟子講的不是教育孩子,但道理是一樣的。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說「光給吃的不給愛,那是養豬;光給愛不給尊重,那是養寵物」。其實,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會犯這樣的錯誤。

今天有個獨特的現象,許多人出去打工,把孩子扔在老家,只是負責寄生活費回家,這樣對孩子就和養動物是一樣的,只給吃的,也沒有愛,也沒有尊重,也不管他的未來。許多相對富裕的家庭,給孩子愛,也給他吃的,這無異於養寵物。一堆被錯愛溺愛的孩子變成了問題少年。

正確的教育方法,既要給吃的又要給愛,還要對他的未來負責,這才是培養人物的方法。還有個細節,我們一定要記住光給愛是不夠的,還要關注他未來的發展,他到底需要什麼,我們要的是正確的愛,不是錯愛和溺愛。

正確的愛是越多越好,我們的孩子需要很多很多的愛,怎麼做都不為過,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告訴孩子我們是愛他的。

如何在行為上告訴孩子我們愛他呢?

要用眼睛表達你的愛。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成年人跟孩子說話要注意,眼睛跟他的眼睛要平視,就是要麼蹲下去,要麼把孩子抱起來。

再有就是我們要使用大量的身體接觸(擁抱和親吻),要時常去做這些動作。

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要集中注意在孩子身上。我們如果真的是陪孩子,就放下你的手機跟他一起玩兒,跟他一起交流,一起看電視,一起玩遊戲。不能我們自己玩手機,孩子在邊上玩電腦,這樣的陪伴,其實意義不大。

另外,我們要注意五種愛的語言:就是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就是當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你要及時地肯定,這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在生日、節日的時候,我們注意這些慶祝的時刻,也是表達愛的一種心意。

當孩子給了我們禮物,或者我們給孩子準備禮物,這種禮物的交換和接受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其實孩子幫我們洗襪子,我們幫孩子做事情,彼此表示感謝,這也是表達愛。當然,剛才已經說過,擁抱、親吻這種身體的接觸也是表達愛的方式。愛需要去表達。

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營造愛的家庭氛圍,如何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呢?

第一就是父母親必須深深地愛著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簡單地理解就是父親永遠保持自己很帥,母親要儘量讓自己漂亮,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儀表形象就為我們自豪,為我們驕傲,走到哪裡都願意驕傲地說:「這是我爸,這是我媽。」

第二就是父母親必須相互愛著,我們不能男的帥女的漂亮,但是彼此卻不相愛。其實父母親是否相愛,孩子最有感覺,小朋友們都很敏感。

第三孩子必須感受到被愛。如果父母親很相愛,一到周末就出去玩二人世界,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樣的孩子也感受不到愛。所以,我們的愛是要用心去表達的。

要想讓我們的孩子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生活,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堅持一些基本原則。

我們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以身作則成本最低,率先垂範效果最好。每天都要用語言和行動告訴孩子我們愛他們。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見,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我們要會讚賞他的成就,以及他所付出的努力。

有時我們看到無條件,不要等詞往往會和不良的愛結合到一起,凡事都是有個度的。

相關焦點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你做到了嗎?
    ,首先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在你出現錯誤的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要管束你。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無條件的愛理智的愛是無條件地接納,不論你的孩子是什麼樣,有多少優點和缺點,作為父母都要無條件地接受孩子,認可孩子。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我們知道對孩子要有愛又有底線,但是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我們比較糾結的場景:帶去超市,看到什麼亂七八糟的小玩意都想要,其實也都不是什麼貴東西,到底要不要給他買?無條件的愛,是不拿愛當做交換條件,而是父母出於愛、帶著愛去教育引導孩子。愛的態度應該無條件,但愛的方法是需要有策略的:溫柔而堅定,情感上溫柔,執行時堅定!你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他(她)是鬧脾氣還是不聽話,但是該做的事情你必須要能堅守。就像前面例子說的一樣,你允許孩子哭,但是沒有因為他(她)的哭而同意他(她)多吃一顆糖。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要推卸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要定義好什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你是個好孩子我才愛你,這就是加了附加條件的愛,是有條件的愛;你要是連孩子想晚點去洗澡都不接受,那你的無條件的愛體現在哪裡呢?」對於這樣的觀點你怎麼看?有網友發表評論說:「這叫偷換概念。愛是無條件的,但事情是有原則的。不同意晚洗澡就代表不愛嗎?」「這不叫無條件的愛,這叫無原則。」
  • 你不會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不曾被無條件的愛過: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因此,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每一對父母的必修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這些時刻,父母更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要告訴,孩子,不怕!有錯就改,我們不怕試錯!爸爸媽媽永遠支持你。尤其是你做事努力,積極陽光,愛笑,這都是很可貴的品質。我想,很多人都喜歡跟這樣的人打交道。 孩子,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情。盡力去做事,盡力去耕耘,有些事做到80分就是完美;有些事,做到90人也是完美;有些事,做到60分也可以了。關鍵的是,無論你做的完美還是不完美,爸爸媽媽都愛你!
  • 想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
    哪怕父母的出發點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家孩子做得更好,孩子也體會不到你的這片苦心。當一個人無條件的愛被破壞了之後,他反過來會變得很叛逆。在10歲以前你對待他有多麼簡單粗暴,在14歲以後你就會收穫一個多麼殘酷的青春期。為什麼呢?你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挨打的時候叫做挨打,孩子在挨打的時候在學習,孩子在被你恐嚇的時候他在學習,在你交換談條件的時候他在學習,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你是怎麼對待他的,他就會怎麼對待你。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不知道我們有沒有發覺,隨著孩子的長大,自己對孩子的愛好像越來越少了,或者說對孩子已經愛不起來了。更多的是叮囑或者罵。是我們對孩子的愛減少了嗎?還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對孩子那是百般呵護,生怕他們哪裡餓了、冷了,哪裡不舒服了。天天都愛不夠的感覺。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在緊急學習了一些家庭教育文章之後,明媽被「無條件的愛」迷住了:一邊對以前曾經對孩子的吼叫悔恨不已,一邊對「無條件的愛」所描述的美好和諧心生嚮往。明媽決定,一定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明媽也希望孩子能因此變成一個不吼不叫,冷靜和平解決問題的孩子。
  • 無條件的愛
    如果學習不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你為什麼要用自行車跟我換。很多父母喜歡跟孩子做交換,如果你這次考個100分,我就給你買個自行車。就是很多父母形成的習慣是孩子無論要什麼,那你給我考個第幾名,你總是用這樣交換的方法在跟孩子溝通,最後孩子會感受不到學任何一個東西的樂趣,這就是交換和威脅的誘惑。
  • 批評孩子也有技巧,千萬不要盲目毀掉孩子
    在商場的逛街的時候碰到一位媽媽帶著五六歲的孩子,可能因為男孩子的天性比較調皮,穿梭在人群中喊也喊不住,等媽媽追上的時候就直接推搡著孩子,嘴裡滿是抱怨:「讓你戴著口罩你就是不聽……」「跑那麼快把你丟了怎麼辦?」「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這句話是臺灣身心靈導師賴佩霞在演講時說的。在事情剛出現苗頭時沒有想辦法撲滅,任由孩子發展。平時又很少對孩子花時間用心思,放養著他,等發現問題了就管一下,打一頓,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如此愛孩子,實則愛不得法!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說道:「每一個不可愛的孩子背後,其實都是在呼喚愛」。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 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
    並她告訴她,訓練場上,練得不好罰跑步,打輸了加體能訓練,態度不端正受到批評。「場上吶喊」是訓練的一個內容,沒有按照要求完成訓練,挨教練罰是正常的。難受之後的關鍵是,下次訓練要努力做到。我沒有針對「吶喊」跟遙妹進行討論,只是輕描淡寫的告訴她,這只是一次沒有做好的訓練。想,都是問題,做,才是方法。解決的辦法如此簡單,去做就可以了。
  •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常常會缺少客觀與平和,這就導致了批評的時候無意識的夾雜了挖苦甚至諷刺,甚至人生攻擊,這種批判叫「破壞性批評」,容易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嚴重的打擊,對孩子的認知和改變錯誤沒有任何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呢?1. 弄清楚批評孩子的目的。
  •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他說,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怎麼說呢?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 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專家說: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
    這種現狀源自於我們的傳統思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什麼都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盤子裡的好飯菜不捨得吃留給孩子,買衣服給孩子更好的……什麼都想給孩子安排更好的,哪怕自己委屈一點也沒關係。父母愛孩子勝於愛自己,用盡全力為孩子做一切。
  • 從心理學解析《窗邊的小豆豆》:無條件積極關注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作用最大的知識點當屬"無條件積極關注",家長想要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媽媽走了之後,小林校長並沒有例行公事地問小豆豆一些基本的問題,他對豆豆說,"你說什麼都行"。豆豆很開心,她興奮地天花亂墜地講了四個多小時,在這期間,小林校長完全沒有表現出一丁點的不耐煩。小林校長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體現在——他從來不給孩子貼標籤,他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也從來不會用哄孩子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他總是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像對待一個大人一樣,對待每一個孩子。
  •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孩子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主題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孩子》。若在培養孩子的同時讓孩子享受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很重要的人,是一個有存在價值且很棒的人。並且這種想法會紮根在他內心深處,讓他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下都可以發揮出生存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
  • 別讓愛被條件綁架,無條件的愛就是全盤接納你的孩子
    例如,你是否對孩子說過如下的話: 「聽話!媽媽只喜歡聽話的孩子!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學習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媽媽才會愛你!媽媽養大你這麼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爭氣,不然我就不再愛你了「為了你,我天天這麼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