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愛被條件綁架,無條件的愛就是全盤接納你的孩子

2020-10-06 老涵的爸B

媽媽愛孩子,按道理說,孩子就應該感到非常幸福,對媽媽也應充滿感激之情。

然而,多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多數學齡孩子的心目中,媽媽往往既不是他們最親愛的人也不是他們最崇拜的人,而是最不理解他們、最不講理的人。

很多孩子不但不覺得自己幸福,反而認為自己是最辛苦的人。

誠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傳統中國式的家教育習慣、現行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等。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這種愛的附加條件太多令孩子在享受來自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承受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如果這種形式的愛得不到改善的話,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必然就會開始牴觸甚至是反抗,因而也就自然與父母隔閡疏遠,嚴重時還會出現敵對的現象。

也許媽媽們並不覺得自己給孩子愛的同時強加了條件,但仔細反思自己的行為,就不難找到一些線索。例如,你是否對孩子說過如下的話:

「聽話!媽媽只喜歡聽話的孩子!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學習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媽媽才會愛你!

媽媽養大你這麼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爭氣,不然我就不再愛你了

「為了你,我天天這麼辛苦。」

「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好好學習」

媽媽是否都對孩子說過此類的話呢?

這些就是有條件的愛。

當媽媽說出這句話時,或者心裡有這種想法時,就證明媽媽對孩子的愛有條件的了這樣的條件存在於如下的潛臺詞中:你必須服從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設計去成長,否則我就不愛你。乖乖地聽話、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給媽媽掙得臉面和榮耀……

不滿足這些條件,媽媽就不愛你,甚至將你逐出家門例如,當媽媽說出「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好好學習」時好好學習就成了媽媽愛孩子的條件,也是孩子得到媽媽愛的前提。

如果孩子不能取得令媽媽滿意的好成績,就會受到媽媽的責怪,或是在心理上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壓力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遷怒於學習,而學習也就成了橫在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座高山。這座山不搬走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就很難融洽。

在心理學上,這種條件式的愛被命名為「非愛行為」即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這非但不會令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對你產生感恩之情、反而會令孩子感受到莫名的壓力,令孩子對你越來越反感。愛孩子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

所謂無條件的愛就是全盤接納你的孩子。

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蓋瑞·查普曼和羅斯·甘伯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亦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多高、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永遠給予並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

不過,對於有這種習慣的媽媽來說,要改這種局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媽媽不要再把孩子學習成好、孩子的表現符合自己的要求作為愛孩子的條件,而是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切實需要的幫助和愛,不用自己帶有附加條件的愛使其窒息。

只要媽媽在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再表現出這些「非愛行為」,那麼久而久之,這種現象就會漸漸消失。

相關焦點

  • 想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
    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個是沒有歸屬感,因為他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無條件接納他的地方,或者一個無條件愛他的人;二是會變得很叛逆,因為你用威脅、賄賂、恐嚇的方式對待孩子,這都叫做簡單粗暴。你用這麼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一個孩子,這招對10歲以下的孩子特別管用,但是他內心當中那個無條件的愛就被破壞掉了。
  • 你不會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不曾被無條件的愛過: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事實是,無論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成績好與壞?是不是夠聰明?是不是很漂亮?是不是足夠優秀?懂事?.他都是你的孩子。是經由父母的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因此,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每一對父母的必修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這些時刻,父母更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 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無原則的包容
    不管家裡有沒有錢,有沒有房子,有沒有漂亮的衣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不管孩子做的好與不好,父母也都是愛自己家的孩子的,不會因為你這次考了100分,我就愛你,你下次考了50分,我就不愛你了;也不管這次孩子有沒有按照你的意願去做事,你也都是愛孩子的!
  • 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
    那麼什麼是無條件的接納呢?你看,嬰兒降生到這個世界,皮膚紅紅皺皺的,五官也談不上立體精緻,他聰不聰明、以後會不會成功也都不得而知……這時候的孩子,什麼條件都不具備,單單因為他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就要無條件的接納他,愛他。這種愛和接納將會給孩子將來的一生,都帶來穩定的自信。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儘管如此,我依然認為「無條件的愛」沒有錯,錯的是父母對它的誤讀。我發現,因為父母誤讀了無條件的愛,我們給無條件的愛加了很多的附加條件和觀念,讓它變得難以操作並且充滿傷害。 通常的誤讀有四個:以為「無條件的愛」是父母不能有情緒、不能對孩子的行為生氣;以為無條件的愛一定能讓孩子更聽話;無條件的愛就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不良行為;「無條件的愛」的實施只要愛孩子就可以了,不用其他手段的幫助。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但是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會儘可能的滿足他,愛他,這就是孩子最渴求的。 我常常在講課的時候給家長們講,無條件的愛就好像上帝把一顆種子發給父母,這顆種子要生存成長,它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對,它最需要的是一片可以接納它的土地,無條件的接納它。不論它是怎樣的一顆種子,是小草、鮮花還是大樹,都無條件的接納和允許它。
  • 您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了嗎?
    ,那麼肯定還存在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與「有條件的愛」是從家長的角度來考量的。「無條件的愛」是指家長在沒有附加任何條件的前提下愛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愛的家長是把孩子視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而給予他們關愛、陪伴、賞識、信任、尊重、理解、支持、接納、包容等。「無條件的愛」是懂得家教的家長基於人性之美和人文情懷展現出來的對孩子的共情與相惜,是人本中心的愛,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愛。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在1歲半或2歲以後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 無條件的愛為何如此遙遠
    談到育兒這個話題,就無法避開無條件的愛這句話。如果被問及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無條件的,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那當然。孩子生病我恨不得替他,孩子要吃啥,我自己不吃都給他。孩子要買的我也儘量緊著他,孩子讀書報班各種花錢,我自己在節約也不會讓他省著。難道我這還不是無條件的愛嘛?
  • 育兒 | 無條件接納孩子,父母應該補上的一課
    無條件接納孩子,是中國家長最需要上的一課。無條件愛孩子,從接受孩子的特別開始。無條件愛孩子,從接受孩子的普通開始。就是別人都不相信你的時候,或者說攻擊你的時候,這三句話就會成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甚至,我們會焦慮,為什麼他沒有成為我們設想的樣子,我們給孩子的祝福開始附加了很多成人世界的價值判斷。我們開始提出各種條件,一旦孩子做不到,我們的焦慮情緒便無處安放。是時候放慢腳步,補上無條件接納孩子這節課,不要在給予孩子愛時提條件。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你要想怎樣,先滿足我的條件。你已經達到標準了,所以我給你獎勵。不得不承認,有條件的愛是一種很實用的育兒方式,很容易達成行為上的目標,本質出發也是愛。很多的「虎媽狼爸」教育孩子時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我們很多代人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也沒有出現什麼太大的問題。
  •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也許一開始你就想錯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和父母都開始相信,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孩子就能快樂成長。但是,當父母真的用「愛和自由」的方式去教導孩子時,卻發現並不如自己想的那麼容易。孩子還是會亂發脾氣,還是會不服管教,甚至越給自由,他的要求就越多。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接下來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等等。總的來說:無條件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不求回報、有邊界的愛,滿足的是孩子;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求回報、無邊界的愛,滿足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愛本身是沒有條件的,但對孩子的行為是有要求、有約束、有規則的。
  • 學會無條件接納和愛自己,
    學會無條件接納和愛自己自我厭棄自我厭棄的根源在於統治者文化。自我厭棄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安全的經驗,也缺少家長對其發展獨立思想和行動的支持。完成這兩項必要的發展過程的人通常具有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愛自己,也能夠愛他人。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你做到了嗎?
    長時間這樣說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孩子唯一的安全就是來源於父母。這個時候孩子的表現不是愛你,而是在討好你。討好和愛是兩回事,這樣的方法在孩子十四歲以後你再試試,在十歲以前你對他有多麼的簡單粗暴,在十四歲以後他的叛逆就會來得有多兇猛。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VS溺愛孩子,3大區別,家長別混淆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分清「愛」和「溺愛」的區別。一、看有沒有原則。愛孩子是無條件的愛,但不是無原則的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希望培養出的孩子是有足夠安全感、自信、有正確的是非觀、能夠接納自我不足的孩子。這樣的愛有明確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的規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會告訴孩子:「我很愛你,但這不代表我會支持你做不守規矩的事情。」
  •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VS溺愛孩子,3大區別,家長別混淆
    愛孩子是無條件的愛,但不是無原則的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希望培養出的孩子是有足夠安全感、自信、有正確的是非觀、能夠接納自我不足的孩子。這樣的愛有明確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