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孩子,按道理說,孩子就應該感到非常幸福,對媽媽也應充滿感激之情。
然而,多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我國多數學齡孩子的心目中,媽媽往往既不是他們最親愛的人也不是他們最崇拜的人,而是最不理解他們、最不講理的人。
很多孩子不但不覺得自己幸福,反而認為自己是最辛苦的人。
誠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傳統中國式的家教育習慣、現行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等。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這種愛的附加條件太多令孩子在享受來自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承受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如果這種形式的愛得不到改善的話,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必然就會開始牴觸甚至是反抗,因而也就自然與父母隔閡疏遠,嚴重時還會出現敵對的現象。
也許媽媽們並不覺得自己給孩子愛的同時強加了條件,但仔細反思自己的行為,就不難找到一些線索。例如,你是否對孩子說過如下的話:
「聽話!媽媽只喜歡聽話的孩子!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學習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媽媽才會愛你!
媽媽養大你這麼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爭氣,不然我就不再愛你了
「為了你,我天天這麼辛苦。」
「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好好學習」
媽媽是否都對孩子說過此類的話呢?
這些就是有條件的愛。
當媽媽說出這句話時,或者心裡有這種想法時,就證明媽媽對孩子的愛有條件的了這樣的條件存在於如下的潛臺詞中:你必須服從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設計去成長,否則我就不愛你。乖乖地聽話、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給媽媽掙得臉面和榮耀……
不滿足這些條件,媽媽就不愛你,甚至將你逐出家門例如,當媽媽說出「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好好學習」時好好學習就成了媽媽愛孩子的條件,也是孩子得到媽媽愛的前提。
如果孩子不能取得令媽媽滿意的好成績,就會受到媽媽的責怪,或是在心理上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壓力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遷怒於學習,而學習也就成了橫在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座高山。這座山不搬走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就很難融洽。
在心理學上,這種條件式的愛被命名為「非愛行為」即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這非但不會令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對你產生感恩之情、反而會令孩子感受到莫名的壓力,令孩子對你越來越反感。愛孩子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
所謂無條件的愛就是全盤接納你的孩子。
美國親子教育專家蓋瑞·查普曼和羅斯·甘伯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亦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多高、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永遠給予並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
不過,對於有這種習慣的媽媽來說,要改這種局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媽媽不要再把孩子學習成好、孩子的表現符合自己的要求作為愛孩子的條件,而是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切實需要的幫助和愛,不用自己帶有附加條件的愛使其窒息。
只要媽媽在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再表現出這些「非愛行為」,那麼久而久之,這種現象就會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