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義德,格格不入的歷史言說

2020-12-17 陳一平

1935年11月1日出生於巴勒斯坦的薩義德,卻因為父親赴美參軍獲得美國國籍,註定在阿拉伯世界成為極少數人等,因之埋下終身「格格不入」的隱憂。《格格不入》(Out of Place)作為薩義德情有獨鐘的回憶錄,歷時五年於惡疾纏身的狀態下親手寫就。講述了其童年反覆於開羅與黎巴嫩之間到青年赴美留學期間經歷,因特殊的歷史背景——出生地巴勒斯坦變成以色列、黎巴嫩和埃及內亂,回憶錄也成為遠離那個地域與歷史的人們得以一窺當時社會形態的窗口,記憶力驚人的薩義德以其特有的疏離感極誠實的描繪了當時一個阿拉伯家庭的生活狀態,因此除了了解薩義德和他的學術經歷,《格格不入》還有了特殊的「厚重描寫」(thick description)的意義——「記錄的是一個基本上已經失去或被遺忘的世界」。1999年英文版付梓,很快獲得包括2000年紐約書獎(New York Award)和安東尼菲爾德-伍爾夫書獎(Anisfiend-Wolf Book Award)在內的諸多獎項。目前這本由彭懷棟翻譯的中文版由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出版,我的感受是譯筆極工,很好地反映了薩義德精到的筆力,倘薩義德能以中文寫作,應相去不遠。全書的第九章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薩義德從「考古般」深沉的回憶中突然自拔,講述現實「病痛多苦」的狀態,並對前八章的回憶有所提煉——「我的母題,是『第二自我』如何浮現。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第二自我湮埋於我熟練養成並運用的表面社會特徵之下;這表面也就是我不時提到的、我父母試圖構建的『愛德華』。第二母題,使大量增加的新起點如何使我的人生鬆脫其早年的起點。在我而言,最痛苦、最弔詭的特徵,莫過於許許多多移位失所,使我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一個住處到另一個住處,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個環境到另一環境,不斷流動,從無系泊」——如果在之前的閱讀中沉溺於少年愛德華繁複到難以置信的細節中——薩義德的記憶力驚人,回憶像虛構一般真實,他甚至還能記起一場音樂會上第一小提琴的姓名。那麼這一章讀者會細攏其念茲在茲,真正縈繞的思緒,事實上這一跳轉的寫法也暗合了薩義德前述那種自外於書寫的,某種來源於常年「格格不入」狀態的,自覺的反覆。可能是長期不能融入一些集體的經歷,少年愛德華很早就敏感地覺醒了「第二自我」。在十二歲之前,對父親攝影的隆重和做作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排除了太多的東西,似乎做作而僵硬,根本摒絕我們生活中一切努力與不確定的痕跡」,由之闡發的更是一個歷史視野——輾轉至埃及的阿拉伯家庭那種「無視周遭」,一意將家庭聚斂成一個「小小的假歐洲集團」的衝動。那種「熱切的奔跑,快樂的面龐」的靜態影像在今天仍大行其事之前的六十年,一個小小阿拉伯孩童身上——儘管在當時沒有還成為出彩的學生,我們已經能看到他這種極強的自省意識和思考能力。在其十二歲的作文中,薩義德希望「離形蛻化」成一本書,雖「不斷易手、易地、易時」仍能保持「絕對強硬」的「真我」,在今天看來也屬難能可貴。而感受最為深切的,是在一段移動影像裡愛德華得以屢屢逃離父親的視野,寓意著在「父親維多利亞式設計下度日的兒子,還有另外的層面」。這些極筆刻畫的內省精神在全書給人印象最為強烈。回憶錄中還記述了薩義德從「音樂就是音樂」的蒙昧階段到逐漸開化的青春歷程。富爾特文格勒棒下柏林愛樂對薩義德的震撼,讓他在很長的時間裡於外部的「格格不入」下轉沉音樂聖堂。薩義德出生的家庭使其學琴成為當然,而一直無可依戀的外部環境更促使他在回憶錄中敘述的每一階段都無法離開音樂,雖然回憶錄中沒有太多直接的音樂對他生涯影響的描述,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在「限制性很強」的時間內仍「遍尋報刊」期求有關富爾特文格勒的隻言片語、聖誕節內偷偷打開禮物看是否有唱片、對可貴的現場音樂會後「甜美的若有若失」等細節看出,後來在美國琴藝大進的薩義德最後成為鋼琴家和歌劇鑑賞家的內在可能。從童年的猶太人朋友伊芝拉過不了安全哨卡而最終關係中斷,薩義德看到一種象徵——「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因缺乏討論的言語與概念而壓抑下來的、無法彌合的鴻溝,以及那一刻起強烈加在我們共同歷史上的可怕沉默」。薩義德對青少年時期親身經歷的歷史變故刻骨銘心,戰爭烏雲下父親的沉默、學校裡無法得到身份認同、一九四八年家族大規模的流離失所、納碧哈姑姑帶到薩義德生命中的他者(難民)的苦難乃至求學美國後家族事業遭到暴民破壞……凡此種種,也就成為他後來形成的明確政治態度,成為為巴勒斯坦甘冒生命危險的公眾知識分子埋下種子。「人沒有國家或者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不被任何國家主權或制度保護,過去除了留下苦澀、無助和悔恨,別無意義」。其它知識分子可能只能從學理的角度涉及這些政治和歷史時,薩義德的這種經歷尤其可貴,也不難理解他早在求學期間就已形成對政治的敏感和好惡,回憶錄中他也明確表示不喜歡杜魯門、厭惡憶蓮娜.羅斯福、無法原諒馬丁.路德.金,更為可貴的是他很早也看清了自己所處的格格不入的狀態——出生在巴勒斯坦、美國國籍、一度生活在埃及和黎巴嫩、最後又到美國追求事業——所必需解決的諸多矛盾,沒有成為失去理性的民族狂熱者而成為理性的公眾學者。.

當然作為知名學者的自傳,最讓人們關心的還是他的成長經歷(因為自傳到青年求學階段止,回憶錄中看不到其學術發展史)。薩義德在到美國之前非但沒有顯現太多出眾之處,還是一個意淫、調皮、有強烈戀母情結的普通孩子,他用黃色圖片發洩慾望、將老師反鎖在房間裡最後被開除學校、對母親有強烈的佔有欲望——這最後一點在薩義德一生中都有強烈影響,甚至母親去世之後他仍然按時給母親「寫信」抒懷。另一方面,生長在一個富足的家庭環境,自小掌握多種語言,又享盡各式良好教育的薩義德應該算是那個時代阿拉伯人的幸運兒,不同語言的交換運用雖然一度使其「格格不入」,應該也是他可以用不同角度觀察世界的前提,相比美式教育的親切和開發性,英式教育死板無可忍耐,但是由此歷練,為其後來進行英美文學比較研究應該說不無裨益,最終能接觸馬立克這樣一代名流,也對其思想成熟有所幫助……薩義德為他的格格不入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創痛,但是也因此獲得了獨有的視角和力度。「我向我早先人生中焦慮不安且大致隱藏未露的一面汲取力量——反權威主義、突破被強迫的沉默,最重要的是,發布不和諧的聲音,重新面對無法調和的事物之間本來就有的那種緊張,從而粉碎、驅除一套不公不義的秩序。」最終「學會不必處處人地皆宜,寧取格格不入。」

相關焦點

  • 單德興:薩義德與知識分子
    在次年與文學批評期刊《析辨》的長篇訪談中——此為薩義德第一篇,也是唯一以書面進行的重要訪談——薩義德對於《開始》一書的結構有如下的說法:前五章是暗示,最後討論他心儀的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的專章則是明言。我們不妨也仿此而說:此章甚或此書所討論的議題,其實歸結到薩義德對於知識分子、學術、理論、批評、知識及權力等的關懷。
  • 薩義德《知識分子論》讀記
    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業餘主義」(amateurism)作為對抗之道薩義德說:「今天在教育體系中爬得越高,愈受限於相當狹隘的知識領域。」薩義德說:「我感興趣的是沒有系統的人。」(p.112)他例舉了葛蘭西、範農和阿多諾。薩義德給予阿多諾(Adorno)以高度的評價。薩義德說:「他是徹頭徹尾的歐洲人,完全由高等文化中最高等的成分塑造而成,包含了哲學、音樂、社會學、文學、歷史、文化分析方面驚人的專業能力。」
  • 【書海泛舟】蔡娜 | 對薩義德筆下知識分子「批判性」的進一步解讀——《知識分子論》讀書報告
    在薩義德看來,知識分子應該是一個「跨學科」的「業餘」全才,他能接觸更多個職業視角,但也以業餘的姿態遊走在職業歸屬的邊緣。在回憶錄《格格不入》中,薩義德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我生命裡有這麼多不和諧音,我已學會不必處處人地皆宜,寧取格格不入。」[6]「格格不入」恰巧是對知識分子的「流亡」和「業餘」在結果上的一個體現,這也正是保持知識分子批判性所需要體會到的處境。
  • 夜讀丨格格不入,我們的宿命
    在場卻格格不入,這恰恰是我們的宿命、我們世界的隱喻、我們時代的悖論吧!另一個悖論是「社交」,《近期的繪畫》的主題。在我的接觸中,朱加是最不善社交的的藝術家,甚至沒有之一,他和人說話的時候總是規避眼神的直接相對(這一習慣在該系列作品中得到彰顯),臉上總是帶著半杯酒的靦腆紅暈,文字交流,哪怕是微信上的三言兩語,也都透著謙恭,並且,我猜想他的社交圈僅限於藝術界。
  • 格格不入與自我放逐——何工最新個展亮相上海!
    展覽題目取自愛德華 W 薩義德回憶錄《格格不入》,意在表明何工「自我放逐」和「格格不入」的生存態度所導致的藝術創作的基本立場。 「猶如時光倒流,展覽讓人置身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的歷史人文主義的宏大烏託邦敘事中。
  • 你是我不能言說的傷-音樂心情之《白月光》
    你是我 ,不能言說的傷,想遺忘 ,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你的捆綁 ,無法釋放 。白月光,照天涯的兩端 ,越圓滿,越覺得孤單,擦不幹, 回憶裡的淚光,路太長,怎麼補償 。你是我 ,不能言說的傷, 想遺忘,又忍不住回想, 像流亡 一路跌跌撞撞 ,你的捆綁, 無法釋放,白月光 ,心裡某個地方,那麼亮 ,卻那麼冰涼,每個人,都有一段悲傷,想隱藏 ,卻在生長------一個人最寂寞的時候,往往是在夜靜月圓的時刻。
  • 《命運2》格格不入怎麼得 格格不入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九遊攻略】命運2格格不入如何獲得?
  • 吳飛、李佳敏:歷史意識與比較視野——讀李金銓教授的《傳播縱橫》
    【摘要】李金銓教授的《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一經出版,便引發學界廣泛稱讚。他對國際關係理論脈絡、傳播研究內眷化以及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關係等問題的理論闡釋具有深沉的歷史意識,他對國際傳播知識論與方法論重構問題的探討具有寬闊的比較視野。這皆源於他對米爾斯、薩義德、韋伯等思想家理論資源的深入理解。
  • 《命運2》格格不入怎麼獲得 格格不入獲取攻略
    導 讀《命運2》遊戲中格格不入是世界掉落獲得的,玩家開啟傳說記憶水晶也有可能獲得,這把槍屬於自動步槍,pve和pvp都適合使用,它的特點是高強度彈藥儲備,快速瞄準,動態減擺
  • 薩義德:《視覺惶恐》
    採訪者:米切爾受訪者:薩義德來源:《愛德華·薩義德和批評家的工作: 向權力講真話》(中國社科出版社,2003),原載英文版(杜克,2000)    米切爾:我很想聽聽你對視覺藝術和媒體的看法,這也是這次採訪的目的。可是,當你得知我們想採訪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卻是趕快申明自己沒什么可說的。
  • 日本人的疑問:中國人為何與全世界格格不入?看過他們的高考試卷就...
    然而,一個日本人卻說:中國人為啥跟全世界格格不入?看過他們的高考試卷就知道。到底高考的試卷裡有什麼樣的秘密呢? 其實,這個日本人說的高考試卷,是單指一個科目,也就是中國的語文高考試卷。很多人就好奇,中國的語文試卷有什麼可稀奇的?其實,為什麼這個日本人說中國人跟世界格格不入呢,正是因為我們的這種心態。
  • 《格格不入》:在格格不入的世界裡燃燒青春,感謝你為我指引方向
    巫哲的《格格不入》也是一個關於救贖的現代小說。一個是生活在黑色泥潭裡的人。一個是生活在美好生活下面的人,兩個人卻意外的相遇,或許是上天對那些生活在黑暗裡的人一絲憐憫,對於那個在世界上格格不入的人也指引了方向。
  • 好書丨《堂下百句》禪之「贗品」——一個勉為其難的言說(6)
    因為,禪根本是不能言說的,「開口就錯,出言即乖」;說了就不是它了,禪門叫做「說似一物即不中」。但是,誰讓我們生活在21世紀呢!要知道,我們這個時代沒有語言就無法溝通呀。這樣吧,勉為其難下個定義,好在禪門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
  • 日本人:中國人為啥跟全世界格格不入?高考試卷中能找到答案
    然而,一個日本人卻說:中國人為啥跟全世界格格不入?看過他們的高考試卷就知道。到底高考的試卷裡有什麼樣的秘密呢?其實,為什麼這個日本人說中國人跟世界格格不入呢,正是因為我們的這種心態。而且每一篇都蘊含著哲理,或者說某段值得銘刻的歷史。這讓這位日本人非常的感嘆。
  • 陳立農格格不入MV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陳立農格格不入MV#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6。#陳立農格格不入MV# #陳立農校服造型# @陳立農 《格格不入》MV今日上線!MV特地回到陳立農高中母校拍攝,而其中一幕更帶回陳立農曾與父親一起擺攤賣廣東粥的場景,既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又有溫柔的感動。
  • 陳立農《格格不入》線上首唱
    8月7日晚20:00,環球音樂旗下藝人陳立農《格格不入》全新專輯線上首唱會即將在TME live現場開唱。屆時,QQ音樂將為農糖們帶來"美顏暴擊"和"天籟vocal"的視聽雙重享受。在《格格不入》這張專輯中,陳立農用充滿少年感的清澈聲音溫柔的低聲吟唱,訴說他心底的故事,帶領農糖們見證著陳立農自偶像男團畢業後,回歸自我開啟新篇章的心路歷程。作為他開啟音樂新徵程的起點,這張專輯可謂別具意義。此次線上首唱會,陳立農將為農糖們獻上專屬圓夢的舞臺,並邀請一直陪伴在身邊的歌迷,來共同見證他在音樂領域上的成長。
  • 薩義德丨論音樂與女性主義
    在最近刊出的布列茲與福柯的對話中,福柯稱,除了偶爾對爵士樂或搖滾樂生出短暫且縹緲的興趣,那些關心海德格爾或尼採的歷史、文學、哲學知識分子們大多認為音樂過於精英主義,無關宏旨、太困難,不值得他們關注。對西方知識分子而言,曖昧混沌的中世紀、中國、日本文化等話題都能談,就是對音樂不知該如何開口。
  • 希伯來新生代作家:猶太歷史是沉重負擔(圖)
    與奧茲一樣,那些希伯來作家的作品底色,就像耶路撒冷群山上佇立了幾千年的石頭,歷史在上面只留下風化的痕跡,而文學恰是刻在石上的肌理,帶領我們按圖索驥,尋覓那片地域的瑰麗文化。  老一輩作家:  找到了家園,找不到和平  希伯來,譯自英語Hebrew。
  • 萬聖街:尼爾初次來到中國,身穿唐裝登場,顯得格格不入
    可是他第一次出場時,竟然身著唐裝,與周遭的一切顯得格格不入。《萬聖街》和《非人哉》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作品風格和作品畫風。不得不說,這兩部動漫將一些可怕的角色有意萌化。比如這次登場的尼爾包曼,小夥伴們有興趣的話可以查一查資料,你會發現這個角色其實很可怕。而這時,尼爾已經在前往中國的路上了,他非常仰慕中國文化。
  • 格格不入不代表與世界為敵
    生活中定會存在這兩種人,一種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另一種與萬物擁護昨天和一朋友聊天時,焦頭爛額的我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寫些什麼,她突然間問及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喜歡的明星或許你可以寫寫粉絲與偶像的關係我想也沒想地回答她:王菲和華晨宇那一秒真是脫口而出的灑脫,的確是因為他們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或者說他們就是我印象中那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其實有的時候不太喜歡這種人,也不太願意走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