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新教)於1831年由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傳入上海。自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世界基督教的主要宗派均派遣傳教士來上海,在傳教的同時,還興辦醫院、學校、出版、慈善事業等,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女青年會等社會服務團體和慈善救濟團體也進入上海。歷史上,上海著名的教會大學有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教會醫院有同仁醫院、宏仁醫院,教會出版機構有廣學會。
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影響下,一些基督教界的有識之士對中國基督教實現獨立自主,做出了不懈努力。1906年,上海俞國楨牧師組織中國耶穌自立會,提出「愛國愛教」口號,要求實現「自立、自養、自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7月,吳耀宗等40位基督教界人士在上海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宣言,發起實行獨立自辦教會宗旨的「三自革新運動」。1958年,上海市基督教按照「求同存異、互相尊重」的方針,實行聯合禮拜,不同宗派「彼此尊重」,改變了過去基督教宗派林立的局面。
為滿足日益增多的在滬外國僑民的宗教生活需求,自1996年起,市基督教兩會先後在國際禮拜堂和鴻恩堂開設了英語專場禮拜、在新涇堂開設了韓語專場禮拜。市基督教兩會曾接待過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南非著名社會活動家圖圖大主教、美國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師、美國包樂布道會總裁包樂博士等;還接待了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如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及王后、美國前總統卡特、柯林頓、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等。
上海基督教堅持服務社會的光榮傳統,興辦了敬老院,組織信徒為賑災幫困捐款捐物,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口支援偏遠欠發達地區,2003年以來,累計捐款捐物達1066餘萬元。
上海現有基督教信徒19萬餘人,教職人員370多名,神學院一所,名為華東神學院,成立於1985年。全市基督教教堂164所,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國際禮拜堂、沐恩堂、懷恩堂、景靈堂、清心堂、鴻恩堂等。
沐恩堂,原名慕爾堂,位於西藏中路316號,始建於1887年,現在的沐恩堂於1931年重新建造,包括大堂及鐘樓、四層樓附屋等,可容1000人。大堂的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杆都用假石飾面,堂頂為水泥尖拱頂,玻璃窗以黃色為主,映照出教堂的神聖氛圍。
國際禮拜堂,位于衡山路53號。1920年美國基督徒在今東湖路,租借一場所做禮拜用,取名Community Church,中文為協和禮拜堂,取「協和萬邦」之意。1923年發起建堂募捐,1925年3月新堂落成,禮拜用英語,參加者主要是美國基督徒,故稱美國禮拜堂。抗戰時改名國際禮拜堂。該堂是一座近代哥德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屋頂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門朝北,兩邊設尖拱長廊,窗框均為弧拱形,鑲嵌梅花紋玻璃。1996年8月起,國際禮拜堂每星期日下午開設了在滬外籍人士參加的英語專場禮拜。
景靈堂,位於崑山路135號,建於1924年,總面積為1067平方米,可容納1500餘人,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