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債權人能否直接追加個人獨資企業隱名投資人為被執行人

2020-10-11 蘭臺律師事務所


作者 :吳慧琳

指導律師:姜梅


根據《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二條以及《合夥企業法》第二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合夥企業的合伙人對企業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在執行程序中,為保障債權人債權的順利實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6〕21號,下稱「《規定》」):

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 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規定:「 作為被執行人的合夥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普通合伙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作為被執行人的有限合夥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有限合伙人為被執行人,在未足額繳納出資的範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但實踐往往比法律規範預設的情形更複雜,實踐中,無論是出於隱名、操作方便或不規範還是其他考慮,經常會出現多個自然人實際投資但僅以其中一人名義登記,成立個人獨資企業的情況。那麼,在此種名為個人獨資企業實為多人合夥的情形下,企業債權人能否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追加未登記的其他投資人為被執行人?

對該問題,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經公開渠道檢索的相關案例也並不多見,但即使是從這不多的案例中,也不難看出不同的裁判思路與邏輯的碰撞,以及法官在不同利益平衡中的糾結。


案例一: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冀執復70號執行裁定書

該執行複議案件中,法院查明,債務人中泰紡織廠登記註冊為李景志個人獨資企業,但根據李景志、陳洪亮、李景峰、李景政四人於2011年10月7日籤訂的《灤南縣中泰紡紗廠股東協議》,四人各出資150萬,中泰紡織廠實為李景志、陳洪亮、李景峰、李景政四人合夥經營,後因李景政股份轉讓,實際合伙人為李景志、陳洪亮、李景峰三人。對於唐山市仲裁委員會唐仲調字第048調解書確定的中泰紡織廠的債務,債權人中國銀行唐山市廣場支行申請追加第三人也即除李景志外的實際合伙人陳洪亮、李景峰為被執行人。

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中泰紡紗廠雖註冊為個人獨資企業,但實際為合夥企業,在該企業資產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根據《合夥企業法》第二條以及《規定》第十四條之規定,裁定追加陳洪亮、李景峰為(2015)唐執二字第732號案件的被執行人,對、中泰紡紗廠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後河北高院經複議駁回未登記的實際合伙人陳洪亮、李景峰的複議申請,維持了唐山中院追加被執行人的異議裁定。也即,在該案件中,對於註冊登記的企業性質與實際不一致的,法院贊成以實際的合夥企業性質為準,直接適用《規定》關於追加合伙人為被執行人的規定追加實際合伙人。


案例二: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執監35號執行裁定書

本案中,苦李樹煤礦系登記為個人獨資的企業,對於貴陽中院(2014)築民二(商)初字第121號民事判決書確定的苦李樹煤礦的債務,債權人熾興公司以苦李樹煤礦實為尚友恕與王巧明合夥企業為由申請追加實際投資人尚友恕為被執行人。

貴陽中院(2017)黔01執異113號執行裁定認為,尚友恕系被執行人苦李樹煤礦實際投資人,依據《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以及《規定》第十三條的規定,追加尚友恕為本案被執行人。

尚友恕不服,向貴州高院申請複議。貴州高院審查認定,苦李樹煤礦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原為李安舉後變更為王巧明,尚友恕不是苦李樹煤礦登記的投資人,貴陽中院認定尚友恕系苦李樹煤礦實際投資人缺乏充分的證據證明;且從現有證據看,本案熾興公司申請執行的債權系苦李樹煤礦、王巧明的借款,缺乏證據證明其屬王巧明、尚友恕的合夥債務;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中所稱的「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應當作法定投資人理解,不得隨意作擴張解釋擴大投資人範圍,因此貴州中院裁定適用《規定》第十三條追加尚友恕為本案被執行人錯誤。故貴州高院作出(2018)黔執復48號執行裁定,撤銷貴陽中院(2017)黔01執異113號執行裁定,駁回熾興公司申請追加尚友恕為本案被執行人的請求。

熾興公司不服貴州高院裁定,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規定》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規定所涉及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分別是指《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所確定的企業形式;根據審執分離的原則,執行程序中追加被執行人應當嚴格依照登記的企業形式進行追加;貴州高院在複議審查程序中關於本案借款缺乏證據證明為王巧明、尚友恕的合夥債務系對本案進行的實體審查,存在不當之處,但因其複議結果正確,仍予以了維持。




以上案例中,案例一中的唐山中院、河北高院,以及案例二中的貴陽中院,均認可法院可在執行程序中突破工商登記的企業性質,直接對個人獨資企業是否實質為合夥企業以及合伙人的身份進行認定,並據此直接追加合伙人為被執行人,但二者所援引的法律依據並不相同:案例一中的唐山中院、河北高院根據企業的實際合夥性質,直接援引《規定》第十四條關於追加合夥企業合伙人的規定進行追加;而案例二中的貴陽中院一方面認可合夥企業的實質性質,另一方面仍依據工商登記所載的一人獨資企業的名義性質,援引《規定》第十三條關於追加個人獨資經營公司投資人的規定,將登記投資人之外的實際投資人均視作企業的投資人而進行追加。

案例二中的貴州高院以及最高院則均反對在執行程序中直接突破工商登記的企業性質適用《規定》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的規定,強調了審執分離。貴州高院明確執行程序中追加被執行人應當嚴格依照登記的企業形式進行追加,但其通過實體審查否定債務人的合夥企業性質以及合伙人身份的行為又體現了其在企業登記性質與實際性質不一致時的糾結態度。

最高院則更進一步,明確強調了審執分離的原則,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不應對案件進行實體審查;同時明確執行程序中法院應嚴格依照工商登記的企業形式追加被執行人,為後續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了清晰、確定的處理標準。

筆者更贊同最高院在案例二中的處理規則。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以及合夥企業合伙人對於企業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系因為投資人、合伙人與企業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身份關係,《規定》第十三條、第四十條關於被追加投資人、合伙人為被執行人的規定,系基於對債權人的保護,基於前述特殊的身份關係對於投資人、合伙人「人的責任」[1]的特殊規定。

但執行程序的目的不僅僅是保護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同時還需保障執行的公正性,避免追加範圍的隨意擴大給第三人造成損害,因此,應嚴格遵守追加事由法定原則,當事人不得突破《規定》的限制直接援引實體法的相關規定向法院提出申請[2],法院也不應在執行程序中突破《規定》以及執行程序審查範圍的限制,對案件實體進行審查。如債務人認為案外人應對債務承擔責任的,可在訴訟程序中將案外人列為被告主張責任,也可通過另行訴訟的方式進行,取得生效判決後再予執行,執行程序中對於案件實體的迴避並不會導致債權人救濟渠道的喪失。


注釋:

[1] 黃忠順:《變更追加連帶責任主體為被執行人的類型化分析》。

[2]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吉順祥、徐林祥宇:《變更、追加執行當事人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相關焦點

  • 執行律師-追加系列六:追加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為被執行人
    ,追加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為被執行人。‬一、個人獨資企業的特殊之處第一、個體工商戶,不具備法人資格,對其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個人經營的,以其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個人獨資企業,其資產為投資者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二、被執行人為個人獨資企業時,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無法清償生效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該怎麼辦?
  • 浩碩民商法律實務丨什麼情況下公司股東可能會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1、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作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
  • 股東認繳出資期限未到,能否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B公司向執行法院申請,追加股東張某、李某為被執行人。》第十七條規定:「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未繳納或未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出資人或依公司法規定對該出資承擔連帶責任的發起人為被執行人,在尚未繳納出資的範圍內依法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廣東高院:公司減少註冊資本未依法通知債權人,可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
    ,債權人可以追加公司股東為被執行人,要求公司股東在公司減資的範圍內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出資人為被執行人,在抽逃出資的範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2018.12.15執行公司財產時,可否追加認繳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為被執行人2018.8.5可否追加認繳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為被執行人2019.1.4公司減資未依法通知債權人,可否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
  • 認繳出資未到期,公司債權人能否追加股東承擔清償責任?
    一、認繳出資的制度旨在激發股東創業,促使公司自由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可避免的對債權人保護造成了減少,一般認為有必要規範股東認繳行為,特別是能否直接認定加速出資未到期的股東承擔出資責任這一問題上,認繳出資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創新,是公司法的明文規定的法律制度,而加速到期無疑是對認繳制度的突破,且這種突破實質上是加重了股東個人的責任,在法律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
  • 律師普法|關於執行程序中追加被執行人的疑難問題例舉
    情形1、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公民的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其他因該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取得遺產的主體為被執行人,在遺產範圍內承擔責任的。 情形2、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被宣告失蹤,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該公民的財產代管人為被執行人,在代管的財產範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個人獨資企業的解散和清算
    一、個人獨資企業的解散個人獨資企業的解散,是指個人獨資企業因法律事由而導致其民事主體資格消滅的行為。它包括三種形式:1.任意解散任意解散指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投資人有權決定解散個人獨資企業。2.法定解散法定解散出現投資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無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決定放棄繼承時.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個人獨資企業應當解散。3.強制解散強制解散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應當解散。
  • 企業不能清償生效判決確定的債務,可否申請變更、追加被執行人
    法律規定:第十三條 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作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
  • 民事訴訟中,可以列為共同被告或追加被告的的情形
    實務當中,列為共同被告或追加共同被告的情形(但不限於以下所列情形):1、掛靠。即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2、實際經營者與營業執照業主不一致。即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 律道|詳解「股東直索制度」:哪些情況下會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
    2016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變更追加規定》)也創新性的在執行程序中建立了揭開公司面紗的相關規則,債權人在執行公司財產時,在滿足特定的情形下,可以直接追加公司股東為被執行人,《變更追加規定》為揭開公司面紗提供了一雙更強有力的「手腕」。
  • 執行程序中追加被執行人的疑難問題
    情形3、合併/分立——申請變更、追加合併/分立後新設立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情形4、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 。情形5、投資人——可以直接執行該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情形6、個體工商戶——可以直接執行該字號經營者的財產。問題:被執行人為經營者,可否直接執行該經營者個體工商戶的財產?或者追加個體工商戶為被執行人?
  • 個人獨資企業,算企業還是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如何納稅?
    個人獨資企業簡稱獨資企業,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全部資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或者家庭)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個人獨資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個人獨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一人有限公司是個人投資可供選擇的三種不同法律形式。
  • 論隱名出資人的法律地位
    ④規避對於投資比例或期限的限制,根據我國有關稅收政策,設立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中外合資公司、合作公司、外商獨資公司,且合營、合作公司外商投資比例佔註冊資本不應低於25%,自盈利之日起在所得稅方面可以享受「二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部分公司在外商出資達不到25%的最低限額或未滿10年經營期、外商將欲退出的情形下,中方投資者作為隱名出資人與外方顯名股東合謀以取得稅收優惠待遇。
  • 父母子女「財產混同」,能否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裁判要旨1.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法人或合夥企業、合夥等其他組織與股東、合伙人或應當承擔債務的其他自然人主體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財產混同情形下,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追加股東、合伙人或應當承擔債務的其他自然人主體為被執行人
  • 父母子女「財產混同」,能否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的規定,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法人或合夥企業、合夥等其他組織與股東、合伙人或應當承擔債務的其他自然人主體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財產混同情形下,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追加股東、合伙人或應當承擔債務的其他自然人主體為被執行人。
  • 法官論法:如何對「隱名股權」進行強制執行
    公司法以及其他投資主體類法律、行政法規對投資領域、投資比例等方面具有限制,典型如外商投資公司的主體限制、外資限制準入行業的主體限制、有限責任公司50人的股東數量限制等等。其二,法律允許範圍內的隱私保密、規避風險需要。這類隱名持股並非出於規避法律的原因,而只是由於隱名股東出於各種個人考慮而不願意公開自身經濟狀況,或者自然人出資方出於合理規避投資風險而由另一公司作為顯名股東。
  • 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財產混同」的,能否被追加為被執行人?
    總結第一,家庭成員之間以財產共有形態惡意轉移財產、「財產混同」,申請執行人以此為由申請追加其中一方為被執行人的,因其主張不同於「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法人或合夥企業與股東、合伙人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財產混同情形下,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追加股東、合伙人為被執行人」,即超出了《執行變更、追加規定》規定的應當追加為被執行人的情形,故法院不予支持,但申請執行人可以依法另行訴訟主張權利
  • 高院詳解追加、變更被執行人的12大核心熱點問題
    申請執行人申請追加被執行企業的股東為被執行人已被裁定駁回申請後,申請執行人在執行程序中能否再次申請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答:當事人、利害關係人對同一執行行為撤回異議或者被裁定駁回異議後再次就該執行行為提出異議,或者案外人撤回異議或者被裁定駁回異議後再次就同一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2021年個人獨資企業核定徵收政策將持續
    2021年就快來了,很多企業在擔心2021年還能否繼續享受個人獨資企業核定徵收,其實不用擔心,明年個人獨資企業核定徵收政策將繼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指明,個人獨資企業是指在我國境內有個人出資投資,企業的所有財產歸投資人個人所有,對企業債務有承擔無限責任,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由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是為了規範個人獨資企業的行為,保護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為什麼個人獨資企業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
    隨著營改增以及企業的納稅籌劃需求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財務負責人及企業主知道了個人獨資企業,那麼個人獨資企業真的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嗎?相信這是不少人的疑問,這裡花生財稅的小編就給大家詳細回答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