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20—50歲,你該這樣經營自己的人生

2021-02-08 銷售與市場

如果不能及早認清自己的年紀,正確判斷出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並為接踵而來的挑戰預做準備,到了即將退休的50歲上下時,將不得不面對與同事們「命運大不同」的情景。



歷經52歲卸任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總經理、投身政治運動、參選東京都知事(等同於東京市市長)失利等重大轉折之後,大前研一回顧自己長達25年的上班族生涯,撰寫了《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與讀者們分享自己對職場的種種體悟與觀察。


他指出,身為一名上班族,無論你正值20世代(指20~29歲之間的人,以下類推)、30世代、40世代或50世代,對個人及公司而言,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因此,如果不能及早認清自己的年紀,正確判斷出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並為接踵而來的挑戰預做準備,到了即將退休的50歲上下時,將不得不面對與同事們「命運大不同」的情景;如果大環境欠佳,還可能提早遭到資遣。


大前研一強調一個觀念:人生是連續不斷的過程。


因此,你每個階段所採取的策略,都將大幅影響下個階段的表現。


換句話說,唯有認真看待職業生涯中的每一段時間,年老後才能安然退場,擁有幸福的人生。


那麼,我們應如何掌握每個時期的學習重點,避免影響自身的未來發展?


透過管理大師的經驗分享,面對往後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你將能描繪出更加清晰的藍圖!


20幾歲時:你該拒絕「一個指令,一個動作」


大前研一認為,真正優秀的經理人,在20世代就會嶄露頭角,創造自己的事業。


他舉例,松下幸之助從12歲就開始做學徒,學習實務經驗,25歲時創立松下電器(Panasonic)。


盛田昭夫少年就在家族事業中接受磨練,大學畢業後才創立東京通信工業(即後來的SONY)。


藤田田在大學時代就成立貿易公司,日後更成功引進快餐文化,打造出日本第一間麥當勞。


大前研一指出,這些成功經理人最大的共通點,就在於「不把自己視為一個上班族」,並且持續保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因此,他們不曾被繁重的例行公事所「馴服」,反倒藉機把握機會學習,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一般而言,20幾歲的上班族多半離開校園不久。由於經驗不足,容易被主管質疑「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能不能順利完成我交代的任務?」


但是,當主管指示你「去做」時,你是否曾停下腳步、仔細思考為何要做?或者,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只一味想著完成上司的囑付,長久下來,可能演變為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行動模式,甚至因此讓你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大前研一為例,他在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即順利進入日立製作所(HITACHI)工作。


當時,這間公司被尊稱為「世界的日立」,是日本最受尊崇的重點企業之一。但是,在任職工程師的2年內,大前研一始終對高層放棄自行研發、由外國引進技術的取巧做法不以為然。


由於多次進言無效,他在29歲時毅然離職,才因此找到更能發揮長才的舞臺。


度過20世代的方式,將對你往後的職業生涯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


切勿人云亦云,以免你的獨立思考力悄悄溜走!


30幾歲時:你該全力以赴,遠離「魔之15年」


30幾歲,是最適合上班族全力以赴,一步步邁向成功的階段。


大前研一指出,無論待的是什麼樣的公司,在進入職場10年後,面對所有該學習的事物,不只是學會,更要完全精通、做到連自己都無法挑剔的程度為止。


因為,這是上班族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期,一旦過了這個階段,許多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了。


30幾歲的上班族,不僅累積了足夠的實務經驗,體力、精神、能力等各方面也都處於巔峰狀態。


為達到理想目標,往往可以一天20小時以上全心投入工作,因此,這也是接手管理職務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這個階段另一項難能可貴的特質,在於「仍保有轉換跑道的可能性」。


由於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尚在起跑期,仍保有相當程度的餘裕,即便有心轉職,為「改變」而付出的代價也相對較小。


舉例來說,在離開日立之後,大前研一決定轉換跑道,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投身陌生的管理領域。


身為菜鳥、又得經常向年紀比他大上一倍的企業主提案,他總是比同事花費更多的時間反覆假設、實驗,甚至跑遍全國實地訪談,最後才充滿自信地整理出結論回報。


他出版就引起熱烈討論的第一本著作《企業參謀》,正是他在麥肯錫前3年的個人筆記集結而成。36歲時,他就正式升任為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總經理。


儘管擁有上述種種優勢,對30世代的上班族而言,仍有一個得特別留心的陷阱:避免陷入「魔之15年」!


這是大前研一自創的詞彙,泛指自認為已熟練各種能力、不打算繼續學習、也沒有離職意願的階段。


通常在35歲左右發生,並持續到離開公司為止。


他形容,此一類型的上班族已經喪失所有目標和上進心,每天的工作彷彿「只算減分的紙牌遊戲」,只盼不要被扣分即可。


長久下來,和升遷之間的距離自然也日漸遙遠,只好安靜等待退休了。


40幾歲時:訂出「工作外的人生目標」


如果你已經步入40以上的年紀,不妨環顧周圍,想想那些與你同期進入公司的優秀同事們,如今人在哪裡?


大前研一指出,40幾歲的上班族應該正視現實了──在主管們的眼中,「值得升遷」與「留在原地」的職員名單,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再明顯不過。


而隨著年齡增長,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那麼,如何避免面對這種情況?


大前研一建議,與其空泛地想像自己的未來,不妨鎖定部門內一位令你「服氣」、年資又高於你10年左右的前輩,長期觀察他的職場生涯。


他在公司最得意的時期是什麼時候?目前擔任什麼職務?處於什麼狀況?大家都怎麼評論他?


同部門的資深同事,是最值得你參考的觀察對象,因為你們身處在同一個環境,吸收著相同培養皿中的營養成分。


觀察過程中,也許你會出現「要是他當時這樣做,現在會過得更好……」的想法。


這些建議,請直接贈與你自己,因為資深同事的現狀,很可能成為你不久後的未來。


由於已經踏入職業生涯的中後期,大前研一給40世代上班族的另一個建議,是「找到工作之外的人生目標」。


就他個人而言,由於自覺身為知識分子,理應有一份社會責任,因此在49歲時創立了市民運動組織「平成維新之會」,開啟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運動,並在3年後毅然辭去麥肯錫總經理一職,參選東京都知事。


即使最後的參選結果不甚理想,但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去實踐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始終是大前研一口中「不曾後悔的選擇」。


50幾歲時:你該勇敢重置你的人生


到了50幾歲,已經隱約可以看見職業生涯的尾巴,預測自己所能到達的最終高度了。


大前研一建議,在退休的前5~10年之間,上班族應該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總盤點。


這個行動隱藏著兩層意義:回顧過去努力的成績、審視未來30年想要的生活。


「人生過得幸不幸福,才是這輩子是否成功的判斷基準」他強調。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一切都要從結果反推回來思考,什麼樣的事情令你幸福?此生有什麼重要目標還沒達到?


總盤點的時候,務必對自己完全坦誠。


一旦發現「不做會留下遺憾」的事情,不妨勇敢「Reset」你的人生!


這個動作,也等同於過去人生的「總結算」:一般來講,認真經營各階段職業生涯的人,此時往往能擁有比一般人更優渥的條件,依照自身意願,從容進行人生Reset(重置)。


2005年,62歲的大前研一也勇敢Reset了自己的人生。


自麥肯錫退休、離開政治圈之後,他不僅在世界各知名大學任教,更創立商業突破(BusinessBreakthrough)研究所,發揮所長,致力於培養更多企業管理人才。


現在的你,身處在文中的哪一個階段?在看完管理大師以自身經驗為基礎,為20~50歲上班族分別擬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術後,不妨也套用在自己身上試試。


只要循序漸進地踏穩每一步,擁有讓你充滿自信、每天都獲得滿滿成就感,最終順利退場的工作生涯,絕非不可能!


職業生涯的兩個階段


職業生涯兩階段,埋頭工作外的重點任務check list。


大前研一建議,上班族可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略分為兩大階段。20~40歲為「目標衝刺期」,40~60歲為「退休準備期」,兩階段的重點任務各有不同:


目標衝刺期(20~40歲)


多提出一些大膽創新的想法「驚豔」你的主管,千萬不要自我設限!


多看新聞,適時捍衛自己的權益,也關心社會上的其他人都在做些什麼。


培養出不可取代的專業能力。這是獲得晉升的基本條件,更關係到能否由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環。


退休準備期(40~60歲)


寫出「上了年紀後想做的10件事」,其中要包含5件室內活動,這樣即使體力衰退,也能持續維持,到老都要保有個人興趣!


盤點你職業生涯中最核心的一樣才華,持續加強它。萬一突然遭到調職或裁員,到下一間公司也能快速建立個人價值。


挑選適當時機,將自己長年累積的實戰經驗傳承給後起之秀,逐步為公司培養新生代人才。


來源:臺灣《Cheers》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


編輯:方遠

美編:劉堯


您的老朋友 《銷售與市場》

商務合作

微信:851967786

TEL:0371-63906191

投稿郵箱

4884537@qq.com

相關焦點

  • 20~50歲,你該這樣經營自己的人生
    那麼你呢? 本文系大前研一的職涯建議,特別是40-50歲後的部分與德魯克「人生下半場」一脈相承,值得一讀。 大前研一指出,身為一名上班族,無論你正值20世代(指20~29歲之間的人,以下類推)、30世代、40世代或50世代,對個人及公司而言,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 大前研一:如何規劃20到50歲的職業生涯?
    在大前研一看來,及早認清自己的年紀,正確判斷出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並為接踵而來的挑戰預做準備,是每個優秀職場人都該具備的素質。你今年幾歲?在目前這間公司待了幾年?對往後10年的生涯,有任何確切的規劃或執行步驟了嗎?以上3個問題,在全球知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看來,正是決定你的職涯能否一帆風順、最後風光退休的關鍵。
  • 如何規劃20到50歲的職業生涯?
    歷經52歲卸任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總經理、投身政治運動、參選東京都知事(等同於東京市市長)失利等重大轉折之後,大前研一回顧自己長達25年的上班族生涯,撰寫了《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與讀者們分享自己對職場的種種體悟與觀察。
  • 【一招】20歲到50歲的職業生涯規劃!要遠離「魔之15年」
    以上3個問題,在全球知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看來,正是決定你的職涯能否一帆風順、最後風光退休的關鍵。  歷經52歲卸任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總經理、投身政治運動、參選東京都知事(等同於東京市市長)失利等重大轉折之後,大前研一回顧自己長達25年的上班族生涯,撰寫了《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與讀者們分享自己對職場的種種體悟與觀察。
  • 大前研一:該不該把競爭對手一巴掌拍死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五大管理大師之一」,《金融時報》把他譽為「日本唯一的管理大師」。  該把競爭對手一巴掌拍死,還是與競爭對手共存共榮?  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核工程博士,在麥肯錫公司度過了20多年的管理諮詢職業生涯。
  • 周末】大前研一:考驗自我潛力,至死方休
    本文為,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一些經典語錄摘編:研磨商業力想要把自己研磨成為炙手可熱的商業人才,需要先研磨「五力」:第一要研磨的是先見力:有別於直覺與靈感,預測未來的能力,被認為是最必要的能力。例如:關於高齡化社會的未來,能預見什麼?
  • 「王道」與「霸道」:稻盛和夫VS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所推崇的「堅定的信念」,從字面上看和稻盛和夫所講的「堅定的意志」相似。但稻盛和夫的觀點更像是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是一種以個人修養為支撐的拼搏精神。而大前研一的觀點更像是現代「職業精神」,是一種戰略指引下的工作態度。正如大前研一所說,「僅憑完美無缺的邏輯結構或邏輯思維是無法獲得事業成功的,只有依靠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精神去推動,我們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
  • 讀大前研一《M型社會》筆記
    6、一個人的薪水最高峰平均是在他40歲左右,過了40歲就鮮有機會升職或加薪,必須要做的就是制定符合實際狀況的人生規劃。7、日本人的工資只左右未上漲,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是因為一上漲就會陷入失業人口增加的惡性循環。舊模式的經濟理論不管用8、20世紀的經濟學常識,已經完全不適用於21世紀的經濟了。
  • 讀大前研一《家是教養的起點-大前研一的育兒經》有感
    在今天之前我沒有看過大前研一的任何一本書,今天這本《家是教養的起點-大前研一的育兒經》是第一本,也是我認為很精彩的關於家庭和孩子教育的書。我一直有個觀點,在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人一定都非常受益於家庭。事實證明,不論是比爾蓋茨、巴菲特還是馬雲、馬化騰,國內外非常成功的大咖大多如此。
  • 四十歲,最成熟的年齡,女人該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這時候,孩子已經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時間,可以把精力多投放在經營夫妻相對獨立的二人世界。夫妻是人生中相伴最長,關係最親密的人,感情經營的好,女人會一輩子都很幸福。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可以讀書,學習一些才藝「腹有詩書氣自華」,四十歲女性該有的氣質和魅力,一定是跟內在的文化修養有關,多讀書可以增加知識的積累,讓自己的思想和談吐與眾不同,更容易讓自己變得優秀,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 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之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
    作為一個抖音愛好者,每天只要一坐下,就必須得拿出手機刷一刷抖音,時間長了,也就成了習慣。確實,抖音上的視頻種類越來越豐富,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畢竟人家抖音的標語也是:抖音,記錄你的美好生活。看到這裡我不禁想發問:「美好生活?什麼才是美好生活呢?
  • 大前研一:抗老商機預言成真
    「全球經濟大變局之下的抗老產業商機」、「如何把握中國大趨勢」、「改變世界的小額貸款力量」……自2010年以來,NU SKIN如新集團每年舉辦「大師趨勢論壇」,先後邀請大前研一、約翰·奈斯比特、穆罕默德·尤努斯等大師,為中國大陸、港、臺兩岸三地的事業經營夥伴乃至社會公眾,帶來上述洞見,分享他們的智慧與德業。
  • 大前研一與李開復
    幾乎是同一時間,大前研一和李開復都來到臺北。  大前研一被英國「金融時報」譽為「亞洲唯一」的企管大師,李開復是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兩個人在各自專業領域都有著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兩人都選擇了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方式—演講,來和讀者溝通。
  • 大前研一: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請大家閱讀本文,看大前研一是如何不怕孩子脫離傳統教育框架,不用刻板的價值思考孩子的未來,尊重孩子的天賦,進而淬鍊他們的「生存力」。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原子力學博士,新塾的創立者,被譽為&34;,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
  • 大前研一帶來「思考型管理」(圖)
    管理學大家著作國內首度出版  管理界專家一直以歐美人為主,作為亞洲人,大前研一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本報訊(記者甘丹姜妍)日裔美籍經濟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他的管理思想在經濟學、管理學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將於下周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思考型管理》、《差異化經營》等書,是大前研一開辦的創業者商學院課程書首次在國內出版。  曾經採訪過大前研一的《生活》雜誌聯席出版人許知遠說,大前研一的身份比較特殊。
  • 人過50歲後,人生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年過50,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奮鬥拼搏了大半輩子,曾經的輝煌,如今化成了美好的回憶。人生沒有遺憾,該走的路還要走,該過的日子還要繼續過。此時對什麼事情都應該想開看淡,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再抱怨,不要再幻想,做到一切從現實出發。為了自己,為了家庭,還要繼續奔波努力。
  •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與三浦展《下流社會》出版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 /官方供圖 三浦展《下流社會》。/官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6日電 (王笈)上海譯文出版社於近期推出兩本日本經濟學家客觀「看日本」的作品,分別為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和三浦展的《下流社會》。
  • 大前研一:數位化風暴正在重構世界
    ,增長新引擎」為主題,大前研一應邀在會上發表了視頻主題演講。大前研一著作有《無國界世界》、《全球舞臺大未來》、《日本商業:障礙和機會》、《三位一體的力量:環球競爭將要到來的形態》、《民族國家的盡頭》、《看不見的新大陸》等書。與一般東方管理學家舶來西方管理學思想不同,大前研一的研究植根於日本的經濟實踐,自成體系,有完整的思想架構。
  • 大前研一:日本已告別中產階級社會(圖)
    大前研一在書中首次提出「M型社會」,站在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從日本政府、企業、家庭等不同層面對中產階層面臨的危機、商業存在的機遇和政府應該作為的領域進行了逐一剖析,並提出了實惠於民的建議。這對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和那些「被中產」的人們也許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大前研一  2006年是決定日本未來20年是否可以改變的最重要的一年。
  • 20多歲的你,該如何增值自己
    這個社會是殘酷的,如果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在人生閱歷,在工作經驗,在自我增值等各方面沒有努力的讓自己增值,而是依舊像個剛畢業的應屆生一樣一無所知,那麼,沒有人會像對待應屆生一樣對待你,沒有人會再給你機會,沒有人會再給你時間去讓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