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報率的誤解 #110
美好的生活,並不在眼前。
一)你賺我息,我賺你本
按照順序,這一篇應該是寫《你賺我息,我賺你本》。
正如我們序言中所說的,水庫的文章序列,是基於前十年文章列表整理來的。
舊文章精華而散落無章。我們希望將他們串聯起來。
增補維護很多基幹。當年雛嫩的文筆加以重寫,文章統一到今天的認識高度。
很可惜,《你賺我息,我賺你本》屬於那種寫得很完善的文章。
復讀看了一遍,發現沒有更改的地方。
於是我們僅僅將原文轉載過來。作為#100,便不再複述了。
為此,我們在本篇中,會講述回報率中的另幾個話題。幾個誤解。
二)簡介
《你賺我息,我賺你本》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幾乎建議每一個無知小白們都去看看。
裡面說的,「投資回報率」並不是你真正以為的投資回報率。譬如投入100,收回105元,其回報率並不是5%。
按照這個邏輯思路看世界,許許多多的問題都需要改寫。
譬如,多空們一直在爭論的「收租和存銀行哪個划算」,又或者是知乎小白的「房價何時崩潰」。
想一想你本金的損失。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延伸到股票上面。只不過股票的「本金」計算比較複雜。不同的行業公司,不同的會計準則,需要具體逐單分析。所以就不展開了。
「本金損失」這個邏輯,可以延伸得更廣一下。
我們目前的無風險利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致在5%左右。
而全社會的通貨膨脹率,紙幣增加速度,本金侵蝕速度,在14%。
也就是說,儲蓄的回報率,在每年-9%
這推翻了我們一以貫之的常識。從小長輩們就尋尋教育的「錢是有利息的」。
錢是沒有利息的!
幸福美好的生活,並不在眼前。生活不會越過越好。
利生利,利滾利,謊言!
同樣道理,資本家也是不存在的。根本沒有人靠利息獲取收益。
整個馬克思主義都不存在了。
剩餘價值論,階級鬥爭論,都不存在了。
每年-9%的利率,其實對富人最為不利。越是有錢的人,受的損害越嚴重。富人恆貧。
三)富人恆貧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將我們培養成「小兵張嘎」那樣的革命小將。
為此,我們的教育中,摻雜了許多的東西。這是謊言,對身體無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毒教育」。
講「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貧窮。階級鬥爭不可避免」。
這完全不符合事實。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真實的情況,窮人想要發財,遠遠比富人容易。
窮人的財富差20倍,可是他的「資源」可能只差2倍。只要把手裡的資源整合起來,窮人可以飛快地致富。
在我們上一篇《回報率的真相 #90》中,我們曾經說道;
「當你生意增加一倍時,你並不僅僅是資本金要增加一倍,你是所有的資源都需要增加一倍」。
這是一條非常殘酷的鐵律。無數的企業倒在了這上面。
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總是習慣說「資本回報率」。
其實在99項資源中,資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絕不是唯一因素。很多人賺到了第一桶金,覺得自己天下無敵。然後繼續按照舊有的路線擴張,於是死得慘不可言。
比較著名的,北方當年有個「紅辣椒」堪稱餐飲業的奇蹟。可是驟興猝亡。
即使美國的Amazon,當他第一輪擴張後,也遭遇巨大的內部物流困境。困擾了許多年。
我們看教科書,講「發達國家為了爭奪市場,打得不可開交」。
當時懵懵懂懂,不明白「爭奪市場」有什麼重要。明明教我們工人最光榮,生產者是主人,其他全是蛀蟲呀。
可是你稍微多懂一些東西,你就會知道,「所有資源翻倍」,瓶頸有多難困難無所不在。
從根本上,我們根本不相信創業板的那些所謂「增長神話」。對於任何一家非網際網路企業,他都不可能實現10倍增長。
當你企業大了10倍之後,內部的管理,人士鬥爭,派系,貪腐浪費都會成指數增長。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保持原來的優秀。
海底撈號稱是每培養一個店長,才開一家店。
歐美500強傳統的說法是,「一個GM比併購一家分公司更難找」。
這是對的。
言歸正傳,我們用炒樓業比較能夠聽得懂的語義重複一遍。
「當你規模增長一倍時,你並不僅僅是資金量增長一倍。而是所有的資源都需要增長一倍。包括但不限於房票,限購資格,主貸人收入證明,信用卡,打滾借錢對象,人力管理精力……」
四)貧富差距
一般來說,哪怕有一些很資深,很優秀的炒房客。且他們在早期的機遇之中,已積攢了原始資金,遠遠超過了你。甚至是10倍,20倍。
可是哪怕再優秀的。他也不可能有20份身份證。
他可能資金是你的20倍,但他並不會是所有資源都20倍。或許連1.5倍都沒有。
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競爭,體現為「富人恆貧,窮人恆富」。
路徑對了,晚輩要追趕上去。其實是很容易的。
相對差距縮短不可避免,亂拳打死老師傅。
在其他的職場上,生意場上,規則也是類似。真正的富豪,也不能三頭六臂,一天也只有24小時。
他的工作時間,工作能量終究是有限的。一天就能幹十件事,相對差距終是能縮小的。
歐美的主流研究中,從來沒有「有錢人更加有錢」之類說法。
目前一般的共識,貧富分化和預期壽命有關。
人均壽命越是長,則貧富分化得越是厲害。
你與其說「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不如說「智慧的人變得有錢變得越來越有錢」。
譬如說,你把李嘉誠和食堂裡賣包子的王大爺放在一起。
1歲的時候,二個人都是赤貧。財富打和。
10歲的時候,李在擺攤賣小商品,王大爺學徒做包子。差距不大。
20歲時,李開始創業做塑料花。王大爺還是賣包子。
40歲時,李成了地產大亨。王大爺還是賣包子。
60歲時,李進軍電信業航運碼頭金融電力。王大爺還是賣包子
80歲時,李構建歐亞帝國。王大爺還是賣包子。
可見,如果壽命永續,李可以活800歲的話,二人之間的差距還會拉大。
所以,真正拉大貧富差距的。是「人與人的優秀」。是精英的勤勞與智慧。
資本,就其本身。回報率是越富越低的。
因為配套的資源配不上。
五)資源與瓶頸
講一句題外話,如何提高資本回報率。
在80286時代,有一款臺灣小遊戲,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叫做《幸福人生》。
從一開始,你是一個身無分文的屌絲。現金500文,只夠買一件破布衣衫。然後去大排檔店裡打工。
你的文憑為零,經驗為零。不能夠參與任何高檔的工種。
這個遊戲的通關。最終你要賺到1億以上。40歲之前。
如果你持續洗碗的話,每小時50元。你就算打一輩子工,也不過賺個幾百萬。
在遊戲中,你可以去讀夜校。混個文憑。譬如到了高中學歷以後,可以去應聘警官。一個月收入就達到了30000/臺幣。
可是即使這樣的話,通關的目標還是遙不可及。
最終遊戲的玩法是如何呢。就是要不停地換職業。
你在飯店洗碗只不過是升職的前奏曲。等你一攢滿夜校學費和經驗值,就立刻要改工種為警察。
你在警察工作只不過是序曲。等一攢滿原始資金和經驗值,就要立刻轉職為工程師。
工程師再轉職為小店業主,然後是超市業主,最後是大開發商。
遊戲戲言,不必當真。我們用炒樓業比較容易聽懂的術語再複述一遍。
「如果你要維繫發展速度,每年24%,那麼你就要更改發展模式Mode。
因為你的資源,並不能和現金一樣同步增長。簡單外延式的發展方式,逐年速度會越來越慢。
所以你在各個階段,要不停更改發展方式。每一個階段,僅僅是為了下一階段作準備」。
我們將炒樓這件事,分成了築基,明悟,天誅三個階段。
其分別對應為,第1套,第6套,第16套。並且劃分章節,各有講述不同。
為什麼,因為這其實對應著幾種運作模式。
在6套,16套的時候,你會有一個突變。這時候諸多瓶頸,會形成制約。
從下一階開始,你要換一個做法模式。所謂「晉階」。
(水庫之聲,歐神文集寫於2015年5月15日午)
水庫之聲推薦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