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想要天天戴口罩把氣氛往恐怖的方向拽,可如果防護沒做到位,電影裡的可怕劇情可能真會發生。/電影《流感》劇照
2020新年撞上了新型肺炎爆發,冠狀病毒的潛伏詭計尚未可知。
世界衛生組織、疾控專家均指出,目前所知最有效的肺炎防護辦法,即為「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
多地取消了新春集會活動;賀歲片紛紛撤檔;餐飲服務從業人員開始戴口罩上班;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場所開始限流,且呼籲觀眾自覺佩戴口罩;滴滴打車界面上也要求乘客及司機同時佩戴口罩。為己為彼,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配合,這也讓我們充滿戰勝病毒的信心。
但當大家戴著口罩,反覆用免洗洗手液擦拭表皮細胞,匆匆忙忙地趕回家鄉,卻發現,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打擊我們自信心的,永遠是家中固執的長輩。
長輩們往往距離可靠信息源更遠,營銷號的文風和PS效果明顯的圖片都能讓他們輕易上當;可偏偏他們在家中話語權也更大,長期處於「不容被勸說」的地位。這兩天,關鍵詞「說什麼也不願意戴口罩的固執長輩」便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在一則轉發近兩萬的微博中,一位湖南益陽的女生拍攝了自己勸說老父親佩戴口罩的畫面。
視頻中,當爹的先是嫌棄戴口罩「娘炮」,又舉出身邊人的例子「你看你媽戴了嗎」。
當女兒的著急,提高了語調:「戴口罩不是為了好看!」
他便迅速地釋放了脾氣:「我不戴就不戴!你要戴你戴!你要害怕你明天就走,再講一句話,老子一耳巴打死你……」為了不戴口罩,他不惜用難聽的粗口懟回去,還順帶攻擊女兒所在的教育和輿論系統,「讀書讀傻了你」「媒體就是危言聳聽」。
吵架期間,這位父親時不時發出不屑一顧的冷笑聲,用剛摸方向盤的手抓東西吃。
這則微博的九千多條留言中,我們的父母正以各式各樣的倔強理由,拒絕佩戴口罩。有網友僅僅是因為戴了口罩,便遭了親爸反手一拳,嘴唇爆血。
網友@不上岸不改名的湯圓 寫道:逛一圈微博感覺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割裂。一端是嚎啕求助的武漢患者,就醫無門;一端是其他城市的中老年人,生活一切如常,不戴口罩不洗手,咳嗽噴嚏出門走。倒是年輕人達成惜命的一致,搶口罩轉求助,反覆勸說家裡人。
無奈的網友為今年春節創作了對聯:
是不是家家都有「不聽話」的父母?幾位同事跟我們分享了他們的親身經歷,有吐槽,有怒其不爭的無奈,也有碰到懂事爸媽的幸運小孩。
平時吐槽長輩的文章我們都不敢發到朋友圈裡,但此時此刻,長輩的健康遠比他們的威嚴來得重要。希望這篇文章,大家轉給長輩後,能夠起到那麼一點效果。
「第一次期待營銷號能有所作為」
「你們家裡有人願意戴口罩嗎?」
一位早回家的同事在群裡發問,一連串否定的答案也跟著刷屏了。那時候,即將回廣東老家的我,還沒意識到自己會面臨怎樣無奈的場面。
往年春節回家過年,我都要參與到一場場口水戰役當中。父母長輩站在楚河的這一方,我等小輩就在漢界那一頭。
找對象了沒?二胎什麼時候考慮?年終獎發了多少啊?各種千奇百怪,卻又難以啟齒的問題會像炮彈向我襲來……
但今年戰況發生了轉變,我們成了主動出擊的一方。阻止家人出門湊熱鬧,勸他們解決剩菜別去市場,恨不得把口罩塞進上交的家用中,發放給長輩們。
口罩橫掛在年輕一輩的嘴上,盡最大可能地阻止了口水戰中唾沫的飛濺,但它同時也讓我們苦口婆心的勸說,註定無法走進長輩耳中。
在病毒接觸到生物免疫系統之前,中老年人的僥倖心理和樂觀主義精神,率先在每一個個體外圍形成了一層魔法防護。
不知長輩對新型肺炎有幾許畏懼,但他們說出來的都是:「哪有這麼誇張?發燒會死人?哎呀戴口罩太難受了,只有你們這種整天不運動的才危險。要真這麼嚴重,老百姓會沒人管嗎?」長輩有他們獨特自灌雞湯的方式。
秋褲必須得穿,口罩卻不知道戴,戴口罩難道它不暖和嗎?
他們也不是不看新聞,只是在被越來越多的案例數字驚出一聲「哇」之後,過年該幹嗎的還幹嗎。
只能說這個病毒出現的時間實在太毒,它是將個人的生命安全,放到了父母堅守了幾十年的傳統習俗的對立面。我也實在想不起來,不久前我媽窮追不捨逼著我穿秋褲時,都用了些什麼厲害招數。
第一次,我這麼希望營銷號能有所作為,在他們謠傳燻醋、吸菸、喝酒可以防病毒的同時,也稍微提一提口罩的重要性。
一些辦法,僅供參考。
加繆的《鼠疫》寫的是在北非一個城市,人們奮力與瘟疫抗爭的故事。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說:這一切與英雄主義無關,而是誠摯的問題。這種理念也許會惹人發笑,但是同鼠疫做鬥爭,唯一的方式就是誠摯。
誠摯是指什麼呢?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說:「就我的情況而言,我知道誠摯就是做好本職工作。」
如果營銷號做好了本職工作,或許長輩也能做到好好保護自己,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長輩已被我長期的冷處理和縱容慣壞了」
家在重慶一個小鎮上,這裡的年輕人,話語權常常僅限於自身,事關生活方式,諸如養生保健抽菸喝酒,但凡異見全是冒犯。
我曾經是眼不見心不煩吵不過就閉嘴的那種人,但在此刻,我非常後悔沒有練習過如何說服他們。
我告訴他們飛機上的乘客都戴著口罩大家一定要注意,叔叔說:「火車上沒人戴口罩!」「非典那會兒我們這裡也沒事!」
我一邊轉發新聞一邊勸爸媽今年不要走親戚不要聚餐,他們一個反問一句「你還能年都不拜了哦?」,隨後徑直出門打牌;一個一邊應和著一邊吩咐我:「行行行,你下午記得出去買點糖,回頭客人來了沒吃的。」
香蕉有毒,煙花解毒,勸您別信。
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這些令醫學專家恐懼顫抖的數據,在父母眼裡就是個飯桌上吹牛的話題。他們習慣了處於信息鏈的末端並自以為洞悉一切,習慣了熱鬧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他們被我長期的冷處理和縱容慣壞,看待我的勸告,就像我看他們的養生十則一樣荒唐。
如何勸他們戴上口罩?一個話題在微博上鬧翻了天,回到現實裡,回到這個大批外出人員正在返回的小鎮上,沒有人在乎,歌舞昇平迎新春,宴席和聚會都不會因為區區病毒而讓步。
你還走親戚嗎?
疫情爆發的時機太可怕了,我根本不是對手。如果在平時,父母也許閒來無事還能坐下來看看我轉發的新聞,耐心聽我說幾句話,但這是要命的春節,他們急著安排走親戚的流程、急著菜市場囤雞囤鴨,急著跟許久不見的老朋友們聚會吹牛。
還有許許多多人家,急著在春節辦婚禮、辦壽宴,沒有人來那怎麼行?臉面還要不要?什麼冠狀病毒,生死有命。
他們的自信是無知給的,而我對此竟毫無辦法,我連一個輕飄飄的口罩都送不出去。
我比父母長輩自身更渴望他們真的是天選之人,渴望他們的運氣足夠好、身體足夠健康,可是此時此刻,哪怕是運營商群發一條簡訊呼籲不要聚會請戴口罩,或者街頭巷尾貼上疫情通報和警告,也許都比我說破了嗓子要有用。
「沒貨了,都被搶光了」
我家在黃石,距離武漢不到一百公裡的一座城市。
和網絡上流傳的那條微博一樣,對於這次疫情,平日裡說著「人間不值得」的年輕人更加如臨大敵。1月20日,我去家附近的藥店購買口罩。
剛剛進入店裡,醫師看了我一眼就說「你是來購買口罩的吧」。她說,這兩天但凡是年輕人進門,就是來買口罩。
貨架上的N95口罩早已經掛上了售罄的牌子,但還剩餘不少醫用隔離口罩及普通口罩。當時想著寒假在家裡不會待很久,所以只拿了兩盒。
結帳時醫師隨口問了一句,這是要去武漢嗎?我說,前兩天剛從武漢回來。她下意識地往後退了一步,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語氣說,你們這些從武漢回來的人都應該先隔離檢查幾天。
1月23日10:00,武漢封城。
那天走在大街上可以明顯地看到,戴口罩的人不到十之一二,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當我戴著口罩匆匆走過時,還會有中老年人用奇怪的眼光打量我,仿佛是什麼不祥的物件。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理解裡,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健康的人怎麼會需要戴口罩呢?部分戴著口罩的人大概因為覺得悶,還將鼻孔露在外面。雖然距離武漢只有一步之遙,但整個城市都沉浸在過年的氣氛裡。
回家後我說自己買了口罩,勸我爸媽出門也戴好口罩。我媽問了問口罩的價格,然後說我有錢沒處花。我反覆強調,她只是說,不習慣戴口罩,沒多大事兒。
我爸還給我看了他公司群裡的小視頻,病房裡一個中年男人翹著腿躺在床上,用明顯的武漢口音在說「有莫斯大不了的,搞得嚇死人的」,鏡頭的另一邊,是十餘位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圍立在他對面的病床。
鍾南山:戴口罩還是有用的。
當天晚上,鍾南山和白巖松的對話開始在各大平臺流傳,人們才意識到,這不是開玩笑。或許是這兩張面孔,終於讓人們想起2003年被非典籠罩的恐懼。
第二天我又去了那家藥店,想要再買一些口罩。這次,還沒進門就聽到昨天那個醫師的聲音,「沒貨了,都被搶光了」。
關於遙遠的2003年的共同記憶
上個周末,看到疫情相關新聞,就在廣州跑了三家藥店買醫用口罩,結果要麼已經賣光,要麼沒有符合要求的存貨,最後只好先買了一包加厚棉口罩應急。周一上班,目測地鐵上的口罩一族已經很多。
周二,同事說公司樓下的一家藥店有醫用口罩,午飯的時候趕去買,櫃檯前早排起長隊,轉眼間一大箱口罩就見底了。聽排隊的老人抱怨,一條街以外的另一家藥店還有「口罩套餐」——必須搭配其他藥品一起買。
第二天,戴著新買來的口罩,我登上了回家的航班。
N95的搜索量飆升。
白雲機場一早就有工作人員在入口測體溫,一路上看到的旅客大部分都戴著口罩。大巴車上,有位乘客拼命咳了兩聲,全車人都警覺地扭頭,他嘶啞著聲音解釋:「我……我喝水嗆了一下。」車廂裡頓時一片笑聲。
回家的最後一程,這座山西小城裡的出租司機得知我從廣州回來,關切地問:「坐火車回來的嗎?有沒有經過武漢?」隔著口罩,他的聲音悶悶的。
母親的工作和防疫相關,因為職業原因,一直關注疫情,家裡早早準備下兩包口罩,不用我多勸,爸媽都有出門戴口罩、回家先洗手的意識,這點讓我很欣慰。
到家次日,有一場家庭聚會,表姐、表姐夫兩個醫生都戴著口罩來吃飯。大家還開玩笑,這個時候還能一起聚餐,是真正的血濃於水。
新聞聯播都說要戴了,爸爸媽媽你們看到了嗎?
餐桌上,有長輩問起,是不是太緊張了,山西和武漢千裡之遙,真的會有事嗎?順著話題,剛剛從醫院退休的大姨夫說起十七年前參與抗擊非典的往事,勾起在座所有人關於遙遠的2003年的共同記憶。
我們幾個年輕人也跟著幫腔,最後,全家人達成了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防護的共識。
在網絡上看到許多年輕人抱怨,春節回鄉苦口婆心勸說家人戴口罩卻屢屢碰壁,相比起來,我的家人們都通情達理。這次年關上爆發的疫情,除了是對公共衛生系統、對公眾衛生知識的考驗,也是對中國式家庭關係的考驗——
在傳統的長幼話語權格局裡,更早通過網際網路收到信息的年輕一輩,能不能在家庭範圍完成一次「口罩普及」?
當然,戴口罩只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家庭像我的家人一樣,平心靜氣地聽聽子女的意見,認認真真做好防護,唯有如此,「紙船明燭照天燒」的一天才會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