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芬蘭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政策、研究和實踐的熱點關注國家。當下,芬蘭正處於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期。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此次課改的根本目的之一。為更好地促進中芬兩國教育交流合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了中芬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並於4月20日攜手芬中教育協會共同組織召開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際研討會。在核心素養導向下,中芬兩國基礎教育課改的方向和歸宿在哪裡?中芬兩國在哪些地方可互通有無?會上,兩國教育專家圍繞這些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芬蘭高品質教育一直領跑全球,我們對芬蘭最先的了解可以說源於其教育在國際上的優異表現。當前,芬蘭正處於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期。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此次課改的根本目的之一。
芬蘭新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七大核心素養,我國則提出了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成為未來課改的「關鍵」和「源頭」。從核心素養的概念上來看,中芬兩國的提法大同小異。我國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芬蘭的新國家課程標準使用了「Transversal Competence」一詞,直譯應為「跨界素養」,意譯可為「核心素養」。
芬蘭認為,核心素養是由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意願等要素共同組成,是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的一種綜合能力,並指出,學生的價值觀、態度及意願會共同影響他們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方式。跨越不同知識和技能領域的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是促進學生成長、學習並成為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必備條件。應當說,兩國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有很多共同點,都特別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芬蘭新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七大核心素養,並將其融入到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這七大方面核心素養分別為思考和學習素養,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素養,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管理素養,多模態識讀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就業和創業素養,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素養等。圍繞每個方面的核心素養,芬蘭新國家課程標準從其價值和意義、內容與要素、基礎教育培養任務等維度做了進一步詮釋。
其中,「思考和學習素養」是其他素養發展的重要基礎。它主要包括知識和信息建構、探究和創新、合作學習、融會貫通、問題解決、思辨和推理、歸納與演繹、自主學習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對知識和信息的開放包容態度、學習的自信力和主人翁意識等。學生對自身作為學習者的角色定位及與學習環境的互動,影響著他們的思考和學習方式。基礎教育應引導學生建立信息組織和建構方式的多樣化意識。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及學習的專注程度有助於促進思考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看問題,並給他們提供充足的發問機會,不斷啟發他們發現新信息、形成新觀點,增強學習和思考的主人翁意識。角色扮演、遊戲化學習、實驗活動等學習方式,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其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多模態識讀素養」是一種對多樣化文本進行解釋、加工並做出價值判斷的綜合能力。它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的多模式化,並更好地構建個體身份認同。這裡所說的多樣化文本是一種廣義的概念,指包括口頭、圖像、視頻、數字、符號及其組合所形成的多樣化的知識呈現方式。這種文本可能是手寫的、口頭描述的、紙質印刷的,也可能是音頻、視頻或者其他電子化的呈現形式。
多模態識讀素養有助於促進學生批判性思考和學習能力的發展。這種素養的養成有賴於基礎教育所有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學生既要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也要在新技術和新媒體支撐下的學習環境中,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不斷練習這種能力。這種素養形成的前提是學生要不斷處於豐富多樣的文本環境中,而且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法的支持。教學材料要包括不同呈現形式的文本,學生有機會經常使用、解釋和處理這些文本,練習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並解釋觀點。
從中芬對比的視角看,芬蘭所提的核心素養內涵和要素與我國的在很多方面都相似,但細究之下也有一定差異。
首先,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注重對學生必備品格的要求,應當說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之一,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抓手。芬蘭所提的核心素養,更注重的是未來公民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而未像我國這樣如此強調品格教育方面的要求。這種要求具體表現為,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18個要點中包括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健全人格、國家認同等指標,這些指標所強調的不僅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了品格或道德素養層面的要求。
其次,芬蘭提出的七大方面核心素養和我國三個維度、六大方面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與芬蘭相比,有兩個方面是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較少涉及或有所忽略的。這兩個方面分別是多模態識讀素養和就業創業素養。
芬蘭在未來人才的培養中,之所以特別強調多模態識讀素養的重要性,有其原因。多模態識讀這個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才出現的,此概念提出基於兩大背景,一是全球化和移民增加使得語言和文化日益多樣化,二是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發展使知識和信息的傳遞和呈現模式日益多樣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模態識讀素養日益重要。另外,芬蘭特別提出多模態識讀素養並將其作為未來公民培養的七大核心素養之一,符合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例如2015年的試題和問卷調查沒有採用傳統的紙筆形式,都須在電腦上完成。而測試題目也都有文本、表格、圖標、圖形及一些能夠選擇或拖動的菜單項來構成,知識和信息的呈現方式比傳統的紙筆測試更加靈活多樣。在這種情境下,多模態識讀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同樣,芬蘭之所以強調就業和創業素養也是基於對當下實際及未來發展的綜合考慮。應當說,面對社會和行業變遷日益加速,就業和創業能力,尤其是創業能力對未來的人才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筆者不禁反思,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從小好好學習,然後找個好工作,但較少考慮如何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業能力。如果我們國家和社會中的很多人都具備自主創業能力並為別人提供就業機會,我們的高校畢業生還會出現就業難嗎?
此外,芬蘭新國家課程標準已從多方面融入核心素養,使核心素養的培育具備切實的宏觀指導方案。我國未來若要修訂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課程標準,並在其中融入核心素養,芬蘭的做法或可提供一定的思路或範本。
(作者康建朝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芬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李棟系芬中教育協會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