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在國內似乎是一個必備環節,我問了幾個上早教的朋友,主要的感覺是,在早教中心帶娃會輕鬆一點,玩的東西多,活動多,時間過得快,另外周圍的人都去早教,如果自己不去,總怕輸在起跑線。
個人認為注重早期教育沒有錯,但是重點在&34;而不在&34;,每個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也有不同的性格和興趣點,如果教的過多,小寶寶習慣於模仿而不是自己探索,慢慢就會缺乏好奇心與創造性。另外早期教育注重的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我理解雙職工家庭的父母很難安排大量時間陪伴孩子,但如果覺得每周去上次早教課,或者丟給所謂的育嬰師就萬事大吉,寶寶的成長也難免會有遺憾。
芬蘭沒有單獨的早教中心,但每個社區都有開放式幼兒園,家長可以帶小寶寶去玩,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也可以參加定期舉辦的各類活動。芬式育兒很重視父母在早期教育裡扮演的重要角色,陪伴勝於一切,整個社會為帶娃的家庭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除了更多的帶薪假期,很多公司也都有家庭日,可以帶娃一起工作。公共設施中有很多方便家庭的設計,也有很多親子套餐或者家庭票,比如所有的交通工具上,推嬰兒車的家長和兒童都免票。
在芬蘭寶寶9個月的時候就可以上正常幼兒園,當然看每個家庭的自身情況,但一般要早於國內的3歲。每個幼兒園可能略有區別,一般1-4歲的小朋友4到8人一組,有2到3位老師陪同一起活動,通過不同的遊戲了解各種各樣的知識,如果是8小時日託,中午會在戶外午睡。
當然每個社區也有大量的兒童娛樂設施和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但所有的一切都儘量貼近自然,電動玩具之類的比較少,後面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校教育也有很大程度上深入自然,有許多課是直接在森林裡進行的。我覺得我和我老公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他算個簡單的250÷8都要拿計算器,但是一進林子,劈柴點火順便給我科普一下沿途的樹和樹上的鳥都手到擒來。
芬蘭的老師(包括幼兒園老師)都必須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還有很多專科老師,比如針對學習障礙(如閱讀障礙)兒童的。在芬蘭,如果有學生無法掌握學習內容,老師會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學,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同樣,如果有學生對某個科目有獨特興趣,學校也會儘量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比如高中的時候在學習完普通數學後,還可以繼續學習國內大學的高等數學,我老公當時對物理很感興趣,學校就聘請大學教授給他和另外一個學生單獨開授分子物理。但是所有這些學習培養並不是為了參加奧林匹克競賽,或者其他功利目的,單純是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芬蘭在教育上非常公平,從高中開始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行選課,只要達到一定學分即可畢業,有人想更早進入專業學院學習專業技能,可以選擇兩年畢業,如果想在高中學習更多基礎學科,也可以兩年半或者三年畢業。研究型大學一般都是本碩連讀,總體在校時間也相對靈活,很多人工作後也會選擇重返校園學習新東西,在年齡上完全沒有限制。另外,雖然在校期間也有高分和低分的差別(小學期間不評分),但是這對日後的就業或者生活沒有很大的影響。
記得之前有一個關於各國教育的記錄片,採訪過一個芬蘭小學生,問他成功是什麼,他說,長大後有工作,有個老婆,有穩定的生活就是成功。這答案平凡卻深刻,可能這也是芬蘭國民幸福指數全球領先的生活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