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的「中國式」變革?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一個教育發達國家即將發生的50年來最大變革

    小國芬蘭的大學裡,將要發生「大事兒」。帶點神秘感的預言,來自該國教育部的政策特別顧問伊卡。

    一件事關大學的「生死」。從最南端的首都赫爾辛基,到北極圈以裡的拉普蘭地區,原本遍布的大學和職業大學,曾經是這個國家教育發達的顯赫證明。但不久之後,其中大多數將被撤銷,掛上新的招牌。

    另一件則與飯碗有關。芬蘭的大學要開始學著自己賺錢了,也就是說,除了教書,學校還得學會怎麼做生意。

    儘管多數改革都還在紙上,但改革的策劃者伊卡還是侃侃而談。2008年10月,在赫爾辛基一間會議室裡,他希望讓聽眾弄明白,即將發生的改變是多麼重要。要知道,這可是「50年來芬蘭教育系統將發生的最大改變」。

    這些聽眾是來自中國的幾名教育記者。

    來到這裡之前,他們對於芬蘭教育的了解,多半都停留在「世界第一」的光輝成績上。這也是多數中國人所了解的芬蘭教育:一個只有520萬人口的國家,擁有20所大學和26所職業大學,教育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2%;它的中學學生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長期領先;它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它的教育成果纍纍——有諾基亞的成功,也有linux系統的發明……

    然而這一次,從芬蘭教育系統裡傳來的卻是不同的聲音: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大學教育,已經不太滿意了。與這種不滿一同從伊卡嘴裡傳達出來,還有他為解決這種不滿開出的「藥方」。

    不過看起來,這些中國聽眾對伊卡的藥方興趣不大。他反覆強調的「大學合併」、「院系重組」、「自主經營」這些說法,很少得到回應。他們更急於知道,芬蘭的大學每年能拿到多少投資,這些投資由哪些部門、用什麼方式分配。

    伊卡大概不知道,在中國記者看來,這些詞看上去實在眼熟。起碼從形式上看起來,芬蘭教育系統正在進行的,似乎是一場在中國曾經引起過無數爭議,而且至今沒有定論的改革。

    伊卡是即將進行的芬蘭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而這些記者對中國的教育改革也不陌生:有些人親自報導了改革,有些人則在改革的過程中進入大學。

    芬蘭教育改革的掌舵者,和中國教育改革的親歷者,面對面坐在了一起。他們要思索的是:兩場看上去相似的改革,是否可以為彼此提供更多元的借鑑?

    似曾相識的大學合併

    如今,芬蘭的大學合併計劃,就擺在中國記者的面前,並即將全面發動。去年,這個計劃得到批准,並寫入了《芬蘭教育發展規劃》。

    這一幕像極了16年前的中國。那是1993年,國務院公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隨後,被媒體形容為「轟轟烈烈」的高校合併大潮,席捲全國。

    按照芬蘭教育部的解釋,促使他們進行變革的,是國際化帶來的人才競爭激烈形勢、國內能源工業結構的改變,以及世界技術的更新。而在伊卡看來,更重要的是現在大學設計的不合理。

    「以前,每個學校不論大小,都有許多方向的科目。」伊卡覺得,這樣的布置,讓每個大學都「樣樣通,樣樣松」。他希望通過合併,把不同學校的優勢科目集中在一起,有一個自己的主要方向。

    這幾乎是當年中國專家言論的翻版。報紙上,中國教育部的研究員是這麼說的:中國大學「由於條塊分割,你發展你的,我發展我的,造成了大量重複建設」。

    伊卡眼裡另一個不合理現象,也與他的中國同行想到了一起:大學在不同地區分配不均。全國20所大學中,赫爾辛基一共有7所,而有些廣闊的地區則一所都沒有。

    「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相隔十幾年,相距6萬公裡,兩個國家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選擇的也是相似的對策。

    在芬蘭,教育部希望通過大學合併,減少大學數量,增加大學規模和實力,並調整不均勻的大學分布。芬蘭人總結出了本國有優勢的學科項目——森林工業、鋼鐵、工程設計、設備製造……他們希望,新成立的大學將更有競爭力和創造力。而這些,同樣曾是中國高校合併之初的願望。

    十幾年後,中國人已經品嘗到這一願望背後的得與失。在合併高峰的2000年前後,中國高等院校數量已經減少了324所。一份官方評價認為,合併大學「優化了結構,調整了布局」,許多學校「大大提高了科研競爭力」。

    但在高校合併基本塵埃落定之後,一些中國專家坦言,除了合併過程中的草率和不規範外,過多巨型大學的紛紛湧現也讓人擔心。「這些學校規模過大,一時出現許多管理問題,而不同校區相隔太遠、學校沒有形成統一的精神氣質,都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目前,剛剛起步的芬蘭教育界還躊躇滿志。《芬蘭教育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是:使不同大學「緊密合作並提升教育價值」,從而進一步提高創新力和競爭力。

    根據這個目標,一個實驗性的合併已經開始。2008年6月25日,赫爾辛基的3所大學進行了合併。由赫爾辛基理工大學(TKK)、赫爾辛基經濟學院(HSE)和藝術與設計大學(TAIK)合併組建的Aalto大學,正式成立。

    合併後的這所大學,將獲得原先分布在3所學校中的優勢。這是芬蘭第一所巨型的綜合性大學。

    大學要靠自己的本領掙錢吃飯了

    金錢,成為中國記者對芬蘭教育體系的採訪中,避不開的話題。

    芬蘭人都習慣於把大學當成政府的一部分。大學拿著政府的錢,歸政府所有,所有的教授和員工,也都算政府的工作人員。

    不過,即將進行的改革意味著,芬蘭大學與政府這種「親密」關係就要成為過去。在新的規劃裡,大學成為獨立的機構,他們將獲得更高的自主權,並取代政府成為僱主,與自己的員工籤合同。

    在維多波利亞大學,幾名中國記者圍住一名叫馬克的青年教師,希望他能描述出這種變化帶給他個人的影響。

    馬克漲紅了臉。他曾在中國武漢大學教過書,但這並沒幫他更好地理解個問題。他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任何別的變化,除了工資比以前要高。以前,他的工資是由政府支付的,如今不一樣了,學校按合同付他薪水,而且這些錢不再來自政府。

    這次芬蘭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於大學的錢袋子。從前靠著政府,「吃穿不愁」的芬蘭大學,以後要靠自己的本領掙錢吃飯了。

    過去,芬蘭政府承擔了大學的絕大部分費用,芬蘭教育部的負責人也曾表示,芬蘭教育成功的基礎就是「拼經濟」:為了開拓新的工作領域和新技術人才,芬蘭將堅持教育投資。

    而如今,一份改革計劃卻決定把大學推向市場,政府對大學的投資將逐漸減少,而更多的資金,則需要大學自己籌備。

    「經濟獨立」後的大學,被允許以兩種方式存在,一種是像公司一樣運營,另一種則是成立基金會。到時候,大學將擁有自己的資產。

    大學被推向市場,沒有了「鐵飯碗」,豈不是會很不情願嗎?中國記者們這樣問。伊卡則連忙澄清,這個改革的方向,「最開始是大學自己提出來的」。他的解釋是,這樣就能使大學擺脫束縛,獲得經濟上的自主權。

    這樣的好處,是大學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將資金投入到更加優勢的方向,而不需要聽從政府的安排。

    不過,他也不忘強調,自由和風險是並存的:「大學將自己承擔經濟責任,它們甚至可能會破產。」因此,雖然政府會繼續對大學進行基礎投資,大學也可以向各種基金會申請贊助,但除此之外,大學將被允許從事「對教育和研究有幫助的商業項目」。

    他舉了一個例子:大學可以設置課程,為不同的公司員工提供全程培訓。

    還有一個招數是,一些大學經過申請,可以開設收費的學位課程,以此來補貼收入。這在對所有學生實行教育全部免費的芬蘭,還是第一次嘗試。

    不過,伊卡特意強調,收費必須得到教育部的同意。而且,收費只針對來自歐洲以外的學生。當然,包括中國學生。

    兩個國家,兩場改革

    從芬蘭高等教育改革計劃裡,中國的記者們發現了熟悉的影子。

    面對芬蘭大學的資產構成改革,在場的一名中國記者,記起自己參與過的有關國內「教育產業化」的爭論。上世紀末的中國,正陷入大學是否應該產業化的分歧,而不久前發布的一份政府文件中,則把教育定義為「全局性、基礎性的產業」。

    1999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們關於教育產業化的紛爭鋪天蓋地,而這名記者當時就在現場。她記錄下各種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教育應是政府保護、支持的神聖領域」,可以適當產業化;有的則認為,學校本質上是公益事業,非營利機構,絕對不能產業化。

    而在芬蘭教育部,這場重大教育改革的中心,幾位中國記者並沒有聽到爭論。《芬蘭教育發展規劃》裡特別強調,在改革中,政府將堅持一些不會改變的原則。

    伊卡表示,這些原則包括:學校的教育、研究、藝術創作自由不受幹涉,學校的學術自主應受保護,大學仍然將以教育和科研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我們將採取措施,防止過度商業化妨害大學教育。」

    在中國教育產業化過程中引發問題的關鍵之處,芬蘭高等教育改革計劃中,一開始就得到防範。正如伊卡所言:「所有商業行為,都是為了服務於教育這個最終任務。」

    看起來,儘管把大學推向了市場,但芬蘭似乎已經在市場化和公益性之間找到某種平衡。至少在可預期的時間內,芬蘭家庭還不用為孩子的高額學費發愁,他們的孩子上大學,仍然享受免費待遇。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場讓中國記者們看起來眼熟的教育改革,畢竟發生在一塊體制和觀念不盡相同的國土上。

    11月16日,當一名中國記者試圖向一位芬蘭教授解釋,剛剛發生在中國大學裡的校長職務變動,是由政府來作出決定。儘管芬蘭的大學也都屬國家所有,但這名芬蘭教授仍舊很難理解。因為在他的國家,大學校長的人選,是由學校的教授投票選舉產生。

    「兩個國家裡發生的兩場改革,儘管外表相似,也許結果卻未必相同。」一名參加採訪的中國記者表示:「我們的改革在先,可以為芬蘭改革提供借鑑,而芬蘭的改革,也同樣可以給我們一個重新反思的機會。兩個國家的兩場變革可以互為參照。」

    

相關焦點

  • 芬蘭教育法不行了?現象式教育在我國還不現實
    中國一直以來都採取的是分科教育的模式,我們也從未想像過離開了分科教育,老師該怎麼教,學生該怎麼學,最重要的是,考試該怎麼考。這種「割裂式」的教育模式讓個學科之間涇渭分明,但是當應用到具體事件中時,面對多因素導致的事件,傳統的思維模式就很容易造成片面的思考,無法提出有效全面的解決措施。特別是近幾年來,「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門也越來越重視這一問題。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近日,芬蘭教育再次刷屏國內網絡,百度關鍵詞搜索的相關資訊多達36,500篇!早在去年,關於「芬蘭教改將廢除中小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的消息,就已經在國內刷過一波,而近日,芬蘭教育再度躥紅國內教育圈和網絡。媒體報導稱,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已下發通知,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式教學。
  • 芬蘭多維推進人工智慧教育
    ■國際觀察·人工智慧與教育變革③根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芬蘭約15%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慧衝擊。與以往不同,人工智慧技術對就業結構的衝擊作用將更大,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群體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 芬式育兒 芬蘭的早期教育與教育公平
    個人認為注重早期教育沒有錯,但是重點在&34;而不在&34;,每個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也有不同的性格和興趣點,如果教的過多,小寶寶習慣於模仿而不是自己探索,慢慢就會缺乏好奇心與創造性。另外早期教育注重的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我理解雙職工家庭的父母很難安排大量時間陪伴孩子,但如果覺得每周去上次早教課,或者丟給所謂的育嬰師就萬事大吉,寶寶的成長也難免會有遺憾。
  • 芬蘭教育心理學教授,糾正關於芬蘭教育的7大誤區
    芬蘭的學生能力,長期位於國際評估PISA的十名以內,一直是全球教育的範例。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芬蘭人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Kirsti Lonka教授對於中國教育界人士並不陌生,作為「現象教學法」芬蘭專家第一人,她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及出版諸多教材,其著書?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 英文版於2018年隆重出版 ,其中文版 ?芬蘭現象教學法? 由芬蘭教育學習和發展中心翻譯,將於2019年在中國市場發行出版。
  • 芬蘭教育為什麼成功?
    其三,現象教學是一種基於對話的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愉悅的情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創造性活動。Pekka 教授介紹,現象教學基本按照九個流程進行:確定學習主題-學習結果描述-實踐中了解-學科角色-找出關聯-闡明問題確定項目-列出具體活動-找到可用設備或資源。
  • 中外大咖匯聚北京暢談未來教育變革與發展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未來教育研討會暨第二屆PDC國際教育大會開幕式在京舉行,來自英國、芬蘭、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西班牙、尼泊爾以及中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們共話「全球視野下未來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 芬蘭取消中小學課程?別再神話芬蘭教育了
    01教育在中國的頭等大事,所以造謠也特別多。作為全世界實行素質教育標杆的芬蘭,自然是被造謠的主要對象。備受熱捧、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主題式」教學,芬蘭中小學的確有,不過這種課只佔10%,剩下的90%都是傳統的科目制學習。敲黑板啦,芬蘭中小學實行的教育模式,和全世界是一樣的。
  • 芬蘭教育神話,下一站接棒的是中國?
    而這已不是中國第一次在測試中取得第一的成績,2009年上海代表中國首次參加測試,獲得第一;2012年上海再度奪冠。這樣的成績恰好印證了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文德在其著作《破解神話——還原真實的芬蘭教育》(以下簡稱《破解神話》)中所提到的——教學功績:芬蘭唱罷,亞洲即將登場!
  • 芬蘭教育專家解讀芬蘭教育:我們教授的是態度和技能,而非知識
    來源| StarT項目學習共同體編輯 | 申晴2019年9月19日-9月27日,中國教育信息化創客教育研究中心組織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與項目式學習專項研修活動Ms.Eeva-Liisa Nieminen和Ms.Kaisu Pallakallio在蘇州站和深圳站分別就教師們提出的關於芬蘭教育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解答,讓與會教師們更深入的了解芬蘭教育的模式。我們挑選10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解答與大家進行分享。希望有助於沒有到現場的教師、家長了解芬蘭教育的現狀。
  • 芬蘭教育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帶著這些問題,人民網專訪了芬蘭副議長阿爾託·薩託南(Arto Satonen)和芬蘭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席桑娜·勞斯拉赫蒂(Sanna Lauslahti)。 父母「望子成龍」兼政府大力投入 薩託南是芬蘭排名第二的副議長,曾兩次到訪中國。由於是教師出身,他本人對中芬教育交流和芬蘭教育體制頗有心得。
  • 全球熱捧的芬蘭"現象式教學"大起底
    2016年,是芬蘭全國範圍內實施「現象式教學」的元年,消息一出,轟動全球。世界各地的教育考察團紛紛到芬蘭取經,想要把「現象式教學」的真經帶回本國,其中也包括中國。筆者將解剖芬蘭高質量的教師,到解讀師範生培養的課程大綱,再到深入參觀芬蘭學校的教育資源等,逐一剖析芬蘭能夠實施現象式教學的土壤。一、芬蘭「現象式教學」的實施土壤筆者在芬蘭中小學聽課時,了解到芬蘭的「現象式教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由一位教師獨立完成跨學科教學;另一種是由多位教師在同一時間和空間中「合作教學」,完成多學科融合的教學任務。
  • 「沒有死胡同」是芬蘭教育成功的秘密
    看點:11月20日,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大會以「匯聚·碰撞·變革:教育創新提升中國力量」為主題。芬蘭國家教育日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芬蘭的基礎教育舉世矚目,芬蘭學生屢次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斬獲佳績,被譽為「全球第一的教育」,在本次芬蘭國家教育日活動中,芬蘭駐華使館教育科學參贊,首席教學法專家、歐洲跨文化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將從PISA測評、全球熱捧的現象教學法等視角揭曉「全球第一的教育」之奧秘。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在反映教育質量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1)評估報告中,芬蘭學生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上名列榜首,數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不居人後。全球.各地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專家紛紛造訪芬蘭,探尋這個北歐小國教育成功的奧秘,可惜中國的教育機構的熱情不夠,目前在線教育方面只有神鳥教育比較關注這一方面且進行了有效實踐。芬蘭的教育方針由國民會議制定,政府的教育部及其下屬的全國教育委員會負責貫徹執行。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與Kirsti Lonka的訪談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現象式教育是一種注重跨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目標的選擇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場景」,圍繞這些特定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全球最棒的教育體系不在美國在芬蘭:廢除科目教育,實現場景教學
    寫在前面的話:上面這位芬蘭老師說,芬蘭之所以有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體系,是因為老師的收入水平像醫生一樣高,孩子們每天有很多自由活動時間,而且,和美國正相反,芬蘭完全沒有標準考試。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芬蘭教育近年來非常熱門,那芬蘭教育的核心方法,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究竟是什麼? 「此念」創始人毛思翩,邀請到芬蘭現象式教育第一人Kirsti Lonka,來與我們一起探討,芬蘭教育,是基於一種怎樣的哲學?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芬蘭教育的七大模塊是什麼?在芬蘭,為什麼沒有考試?
  • 芬蘭學校教育:一場無人落後的「馬拉松」
    芬蘭學校教育之於中國教育,是一面鏡子,而並非是一個需要摹刻的標本。由於社會背景的差異和制度環境的不同,中國教育正在經歷著屬於自己的陣痛期。中國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移植芬蘭教育的優質基因,則需要更多地將目光投射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轉變上,如提升師資隊伍素質、建立特殊學生輔助系統、營造開放式學習環境,以及立足未來,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社會的技能。
  • 又有人誇芬蘭教育了,但誇芬蘭和罵中國教育放一起有必要嗎
    又有人誇芬蘭教育了,誇芬蘭可以,因為確實很好。誇芬蘭和罵中國教育放一起,有必要嗎?看看芬蘭教育適合中國嗎?1.芬蘭學生可以在教室吃東西,脫鞋,隨意走動。沒說是幼兒園,小學中學或者大學。中國學生可以在教室吃東西脫鞋隨意走動嗎?如果可以,韭菜餃子,韭菜盒子,方便麵,臭豆腐可以吃嗎?脫鞋以後教室裡臭腳丫子味道濃鬱,怎麼辦?2.說芬蘭老師,不在乎金錢。眾所周知,芬蘭教師工資全球最高,最起碼是最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