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家長跟我說,他對做題實在沒興趣就讓他學著聯繫生活實際,做做試驗,動動手什麼的,說不定有用,可我試了,浪費時間也沒見到效果;他就是效率低呀,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是鄰居前段時間,給我抱怨自己家孩子的時候告訴我的,同時我也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個困惑,為什麼自己孩子的效率總是很低——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覺得有用的方法,未必適合孩子的學習風格。
1954年,美國學者Herbert Thenlen首次提出了學習風格的概念,這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偏愛的方式,是學習者在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
我們可以將孩子的學習風格——通過他們偏愛使用的感覺通道,分為視覺,聽覺,動覺三類。只有適合孩子的方法,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視覺型的孩子加工外界信息時,往往喜歡利用自己的視覺,他們更偏愛加工他們看到的東西,更喜歡閱讀。相比於聽課帶來的效果,也許自己看書效果會好很多。如果你對孩子更偏向於通過文字呈現或者通過直觀的畫面來理解信息,他的學習風格就是視覺型。
視覺型的孩子有自己的長處,多擅長於快速瀏覽信息,接受視覺刺激的效果好。
這些孩子在書面的測試中往往有較高的分數,閱讀圖表的能力也較好;但他們在受到口頭指導時,卻不太容易理解,也就是說,在聽覺刺激的接受上,不如聽覺型的孩子。
如果我的孩子是視覺型,我該教他如何學習呢?
(1)閱讀:發揮孩子視覺通道的優勢,將知識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現;
(2)電影或錄像:用電影或者錄像帶的方式將知識放映出來,比如在講解實驗時,如果不能實際做實驗,可以將實驗過程通過放映的形式給孩子看;
(3)觀察榜樣,希望孩子向某方面努力時,不要給孩子一味講故事或者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可以讓孩子觀察別人是怎麼做的;
(4)不要將孩子學習的重心完全放在課堂上,課堂上單純的聽講並不是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聽覺型的孩子可能不太喜歡看書,看書容易走神。單純的閱讀文字對他們而言效果並不好,往往將教輔與對應的課程聯繫起來後,通過老師的講解會比自己看書更有效率。
聽覺型的孩子擅長語音辨析,接受口頭指導的效果較好,口頭表達能力強。由於接受聽覺刺激的效率高於視覺刺激,他們的日常表現很可能會優於考試結果。聽覺型的孩子較其他兩種類型來說會少一些。
如果我的孩子是聽覺型,我該怎麼辦呢?
(1)講授:這類孩子一定要利用好上課時間,聽課的效率可能是做題的好幾倍,報補習班時,多考慮老師講課是否足夠好,而不是作業和練習是否足夠多;
(2)討論與交流:遇到問題,除了要求孩子去閱讀一定數量的資料以外,更重要的是討論與交流,在小組中討論與交流,或者就某一問題與父母討論與交流,都可以加深孩子對該問題的印象;
(3)播音:把要背誦的內容,錄到手機或者錄音帶裡反覆播放,久而久之就能夠記住;
(4)少用題海戰術,做筆記,看視屏等方式學習,這類方式與孩子的通道並不匹配。
有些孩子不喜歡閱讀,聽老師講課也容易走神。但他們非常願意動手去解決問題,比如愛進實驗室,喜歡在實踐中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答案——這類孩子的學習風格就是動覺型。
他們有較好的運動天賦,在實驗操作中有出色的表現,實驗考試中的得分也較高,他們書寫整潔,對需要實際操作的東西有濃厚的興趣。
如果我的孩子是動覺型,我該怎麼辦呢?
(1)實驗與試驗:多參與需要動手的活動,往往更有利於加深印象;
(2)遊戲與角色扮演:在遊戲中學習,將知識融入遊戲;也可以讓孩子在小組中扮演老師,講述知識;
(3)做筆記:強調一個「寫」的過程,不論是聽課,還是看視頻,都強調做筆記的重要性,讓知識經過腦子,不是就這麼左耳進右耳出得溜走了;
(4)講授與閱讀往往不適合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批評和抱怨,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學習風格往往不單純是某一種,可能有一種明顯突出的風格,家長要善於抓住這種風格,並利用孩子的風格,發揮他們感覺通道的長處,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請務必記住,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