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比別人晚?《父母的語言》告訴我們一點,父母可能沒注意

2020-08-28 魚小跳

文/魚小跳

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很晚,有的孩子即使已經兩歲了還只會說詞語連不成長句子。

很多父母被孩子說話晚的問題所困擾,看到同齡的孩子已經口齒伶俐,父母只能幹著急。

為什麼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開口說話晚?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一書裡或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即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1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是美國達娜·薩斯金德博士的著作。 她是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和主任。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從研究方向致力於兒童人工耳蝸移植術開始,她就有一個夢想,讓更多的聾兒重獲聽力,這些孩子的命運就可能被改變。

隨著知識的遞延,達娜·薩斯金德博士發現,有些孩子即使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蝸,也不能很好的激發聾兒的說話潛能。

因為人們忽視了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在書中說到:「孩子三歲前接收詞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的學業表現」。

這不是耳蝸技術的問題,而是聾兒錯過了最佳的植入期。



大腦作為人體器官是與眾不同的,身體的腎臟、心臟及肺功能等在人出生及一生裡都是不變的。

但是大腦不一樣,它依賴於所遇到的事情,會非常迅速的錯綜複雜的生長,在出生後幾年裡,形成腦迴路,並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學習與成就。

正因為這個可以後續生長的大腦,孩子的發展就存在無限可能性。在書中,作者認為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早期語言環境很重要,孩子擁有詞彙豐富的語言環境,更有利於成長型大腦的發育。

2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成不同的潛力。

每個人從出生到三歲時,大腦每一秒都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在這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自身有一個突觸削減的過程,削除不必要的類神經連接,淘汰較弱的及不經常使用的,最終構建起強大的大腦迴路。

在這個過程中,早期的語言環境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學習能力,孩子語言的發展是大腦發育的開始,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如何和孩子說話,對孩子早期需要環境的營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期語言環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與語言數量有關。語言的數量推動著語言的質量,父母說的越多,詞彙量就會越豐富,越多的受到父母多說話的刺激,孩子的語言質量也會相應地提升。

與語言質量有關。在早期語言環境裡,談話的延續性即語言的反覆,很關鍵。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的語言互動,在書中母親與孩子間的語言互動被研究者稱為「社交舞蹈」,互動中語言的反覆對孩子早期良好語言環境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3

兒童的智力具有可塑性。

大腦的發育依賴於舒適的環境,早期舒適的語言環境對大腦的發育很重要。

書中說:「沒有天生聰慧的孩子,他們的聰慧源自其善於溝通的父母。」



父母如何構建豐富的早期語言環境?即堅持3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要細緻觀察孩子關注什麼,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去接近孩子的喜好,以孩子的喜好為出發點,跟孩子一起談論,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共情關注」的核心就是父母的回應,要遵循觀察——理解——行動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哪怕孩子的注意力只持續了五分鐘,就換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腦也能得到發展。

構建好語言環境,父母關注孩子,與孩子互動時,運用豐富的、關懷的語言,共情關注則大功告成。

第二個T:充分交流。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父母要與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

不能只用零星的話語,一邊交流,一邊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詞彙的使用方式。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用講述的方式,與孩子平行談話,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少用代詞,一邊擴展孩子的詞彙量,一邊讓孩子明確詞彙的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繫,擴充孩子語言的支架。



第三個T:輪流談話。

這個原則下,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這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

父母和子女積極參與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動形式,營造良好的「你來我往」環境。

做好這一步,父母必須「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後跟孩子「充分交流」。

做好這一步,不論是父母發起互動,還是父母回應孩子發起互動,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父母必須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4

孩子最初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軌跡。

需要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釋放潛能?

那就是重視父母的語言,融入育兒文化。



父母手裡握著兩大資源,一是兒童,而是父母語言。這兩大資源都存在巨大的開發潛能。

父母作為育兒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開發兩大資源的關鍵。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管是健談的父母還是不善言辭的父母,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親子關係裡,語言是一個強有力的媒介,交談時,父母與孩子保持好的話題熱衷度,還能引發情感共鳴。

良好的語言環境的造就,不但能開發孩子智力,還能改善親子關係。

二者互利互惠,父母與子女都是語言環境的創造者,也是享受者。

父母們,敞開心扉,盡情地和孩子說說話吧!

我是@魚小跳,新時代寶媽,在婚姻中體悟生活,在育兒路上成長。

相關焦點

  • 晨茜語言矯正:孩子開口晚?說話不清楚?這些行為父母小心中招
    作為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最好吃的飯菜、最好看的衣服、最好的教育……然而,當父母竭盡所能、傾其所有時,孩子卻沒有按照父母預計的軌道發展。不開口、開口晚、說話不清楚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不得不引起父母的關注和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開口晚、說話不清楚等語言問題。
  • 坤哥說:寶寶說話比別人晚,可能是這些原因引起的!
    只會叫爸爸媽媽,那麼這個語言系統是不完善的。很多家長認為小孩說話晚是件小事,孩子還小,長大成熟後就會好轉。在這裡,要強調一點,孩子說話晚,會導致孩子沒自信,人格塑造不完善,更是很多孩子長大後性格過於內向和孤僻的誘因之一。
  • 寶寶說話晚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父母一定要注意!
    雖說個體發育有差異,寶寶們開口說話有早有晚,但是一般來說如果寶寶晚於標準說話時間,可能就是智商發育遲緩的表現了,父母一定就要注意啦!研究表明,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發育因素和疾病因素兩大類。而影響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病因包括聽力障礙、智力缺陷、發音器官神經肌肉性病變,甚至是孤獨症等。
  • 寶寶說話晚,可能是父母教錯了,細數教孩子說話的4種錯誤態度
    很多父母從懷孕開始就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知識,看一些專業的書籍。娃出生以後,他們常常會按照書本來,比如說話,大部分父母都會從新生兒開始給孩子打基礎,希望寶寶能夠早說話、會說話。但是,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父母已經很努力了,孩子仍然不會說、說話晚。為什麼會這樣?很可能是父母教錯了!細數教孩子說話的4種錯誤態度!
  • 孩子說話晚是什麼原因,父母又該如何解決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有的孩子健康順利的成長,但也有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在成長過程會出現一些意外的問題,所以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孩子說話晚父母又該怎麼做,還會有說話晚的孩子很聰明之類的想法,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孩子為什麼說話晚?
  • 寶寶說話晚?可能全「賴」父母,學會「3勤1懶」,寶寶說話快
    影響孩子說話有很多因素,像男孩普遍比女孩說話更晚,雙語家庭的寶寶也會更晚開口,但有的時候,寶寶說話晚,完全是父母的「鍋」。寶媽回想了一下,發現的確是這樣,這給了她啟發,回去之後她經常提問孩子,果然沒多久孩子就開口說話了,並且很快趕上了同齡小朋友,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了。
  • 孩子開口說話晚?父母別著急,妙用"4T原則"讓寶寶暢所欲言
    文\定春編輯\媛媛語言是一項我們生活必須掌握的技能,它會影響我們和別人的交流,自己想法的表達,還有情緒的宣洩,所以對於寶寶還小的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說話問題,有些孩子比較晚開口說話,家長就急得不得了,生怕孩子生來就是啞巴。
  • 寶寶說話晚,可能和父母這些行為有關,有這3種做法的父母抓緊改
    在和別人家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邦邦因為說話沒有別的小朋友好,有的語言不會說,同齡的小朋友有的不願意跟他玩。張女士這才覺得,自己兒子確實比別的同齡小朋友說話晚了很多,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社交,就趕緊帶著她到醫院去諮詢了醫生。
  •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新手父母看過來!樹袋寶寶來解答
    智力與語言有極密切的關係,語言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兒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小兒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些什麼,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別人的語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 智力低下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而且不能用詞來表達其意。在大的孩子表現為說話不切題,模仿語言,把別人間他的話重複一遍作為答覆,而且常常有重複語言,一句話翻來復去地的說。
  • 想培養「語言小天才」,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錯過就晚了
    寶寶會開口說話了之後,父母就又在想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流利的跟自己交流呀,什麼時候會表達他自己的想法呀……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開口說話,覺得早點開口說話就是孩子聰明的一種表現。所以當自己家孩子的表達能力比同齡人弱的時候,有些父母就會很著急,生怕自己的孩子是有什麼問題,父母因為孩子開口說話晚而帶孩子去看醫生的事例也不在少數。但其實只要孩子生理檢查方面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是有語言方面的障礙。
  • 孩子說話晚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導讀:學習說話是我們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因為我們日常的信息交流基本上都是依靠語言來傳遞的,而語言也是我們更好的表達自己需求的一個重要工具。於是,等寶寶到了一定年齡,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會開始引導孩子說話。
  • 有人說孩子說話晚是大問題,父母的忽視卻讓孩子錯失了最佳時間
    於是,有的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過程中學著偷懶,往往是今天教一點,明天再看著教一點,保證不讓他們自己累著。只是,這樣教孩子真的能讓孩子的語言有所發展嗎?可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除了讓孩子的語言能力繼續變差之外沒有任何作用。
  • 孩子說話晚是「貴人語遲」?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父母該怎麼做
    但是,也有孩子說話要比同齡人更晚一些,有的長輩會用「貴人語遲」來安慰紓解自己的擔憂,但是這種說法並不科學。而小程的語言能力,卻停留在1歲左右,說話晚,學話慢,這都是語言能力落後的表現。聽了醫生的話,小程的媽媽擔憂極了,趕忙問醫生應該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 孩子說話晚、講不清是智力問題?並非是愚笨,「真兇」可能是父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事情,自己家的孩子明明方方面面都很優秀,懂事的不愛哭、會積極地吃飯、睡覺也不哄,但就是不說話;別人會叫爸爸媽媽了,他不說話;別人會>背唐詩了,他也不說話;歷史上其實也不乏說話晚、說話遲的案例。
  • 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寶寶並不是愚笨,「真兇」可能是父母
    也就是說,說話晚的孩子命好,但從現在的社會來看,孩子要是說話晚,那肯定是「有毛病」。這就讓很多家長擔心,擔心孩子語言能力,或者是身體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除了身體器官原因,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說話晚,講不清,「真兇」有可能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 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可別被欺騙了,超過這個年齡父母就該著急了
    文|文兒從孩子出生到稍微長大一點,走路、說話這些都要學會。若是相比於其他孩子,自己孩子遲遲學不會走路說話,父母肯定要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什麼問題了。然而,在孩子什麼時候開口說話這一方面,有些人就認為「說話越晚的孩子以後越聰明」,並且對此深信不疑,所以在訓練孩子說話這一方面也就不是太上心,完全讓孩子自由發揮,看他什麼時候打算開「金口」。 事實真的如此嗎?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可別被欺騙了,超過這個年齡父母就該著急了。
  • 孩子說話晚,可能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多半是錯過了訓練關鍵期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昨天晚上和閨蜜視頻,聊到孩子時說起孩子的語言發展問題,她愁容滿面的說:「我家孩子兩歲多了,還不會說幾句完整的話,我看別人家孩子都會背詩了!」我當時就跟閨蜜說,想要孩子說話早,家長就要經常和他說話,耐心教他。
  • 家長注意:孩子說話晚,和語言發展的幾個階段有關係
    關於說話晚家長必須了解的3個點在引導孩子如何說話之前,咱們得先了解孩子不說話、說話晚等語言問題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學會科學判斷很多家長在判斷孩子是不是說話晚的時候,都是跟著感覺走,經常出現錯判誤判的情況,孩子的語言發育都是有規可尋,家長可以根據我們整理的量表,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語言發育問題:語言發育預警表現
  • 孩子說話晚,父母不能不管,別讓語言發育遲緩耽誤語言黃金期
    父母在失落之餘還是先反思一下某些行為是否正確,某種對待孩子語言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人嗤之以鼻,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正確的話不一定好聽,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能明白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嬰兒在2個月大時就會模仿父母的語言,並試圖親口說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咿呀學語。
  • 孩子說話晚,父母不能不管,別讓語言發育遲緩耽誤語言黃金期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生理問題,那麼家庭環境變成為了唯一能影響寶貝語言發育質量的因素。父母在失落之餘還是先反思一下某些行為是否正確,某種對待孩子語言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人嗤之以鼻,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正確的話不一定好聽,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