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和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噪音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工地施工、廣場舞大媽放嗨曲、樓上鄰居吵鬧等等,實際都從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噪音汙染。記者了解到,《城市區域環境噪音標準》中明確規定了環境噪音的最高限值,也許你每天都在製造噪音,或者正為噪音不勝其擾。但可別小瞧了這些噪音,輕則影響睡眠和休息,嚴重則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損害身心健康。近日,就有一位市民因無法忍受鄰居吵鬧而購買反幹擾器具,對樓上鄰居進行報復,結果雙方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不良影響。那麼,被噪音幹擾而進行報復的行為違法嗎?遭噪音幹擾了又該如何正確維權呢?
不堪其擾 以暴制暴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市民姜先生搬進新家近一年,發現房子隔音不怎麼好, 全家被樓上的「惡鄰」折磨了一年之久。姜先生家樓上住著一對夫妻,帶著一個三歲男孩和一對老人,每天早晨5點到夜間兩三點,經常會發出拖桌椅摩擦地板的刺耳聲音,還有小孩兒在地板上拍球、奔跑玩耍,大人穿著木屐無休止地走來走去……起初,姜先生嘗試著與樓上鄰居進行溝通,但沒想到鄰居態度非常惡劣,找物業甚至報警都溝通無果,反而愈演愈烈。於是,姜先生就想上網看看有沒有隔音效果好的材料,結果卻偶然間發現了一個「新鮮玩意兒」。這個「新鮮玩意兒」,是一款振動馬達,號稱能有效對付樓上製造噪音的鄰居。姜先生懷著好奇心,決定買一個試試,連續振動兩晚後,樓上的「惡鄰」果然被「制服」並主動上門示好妥協。
按照姜先生的提示,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噪音」「反幹擾」等關鍵詞,顯示出數十款不同但類似於姜先生購買的馬達。售價從兩百多元到幾千元不等,發貨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和江浙一帶,部分賣家的銷量還不錯。在一家店鋪的宣傳頁面中,記者看到,店家聲稱他們在售的這款馬達曾獲得過國家專利。根據店家提供的專利號,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查詢系統裡的確查詢到,這款振動馬達擁有「外觀設計專利」。從店鋪提供的產品圖片看,該款馬達是一臺橙色的機器,售價為285元包郵,發貨地為廣東東莞。其累計評論和成交記錄已經超過3000條,9成以上的買家都說「這東西真靈」,使用之後樓上鄰居再也不吵了,效果非常好。
經與該店鋪的客服攀談後,記者了解到,該產品原為「振動電機」,是功率為100瓦的工業振動馬達,其威力了得,主要應用於煤礦、冶金、石材、建材、醫藥、化工等行業中的振動篩分設備。後來在經過店主多次親身試驗並改良,將原來直接連接在大型機器設備上的振動馬達單獨加裝了插座,便誕生了可直接插在插座上就能運行的「神器」。該店鋪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起初店主還覺得這樣做有點不太道德,但考慮到「市場需求」,還是決定改良設備以方便客戶。包括加裝插頭、配調速器和膨脹螺絲以及延長電線,甚至加裝定時器等等。
在另外一家店鋪的產品介紹頁面上,記者看到一個「機器使用方法」的視頻演示,將振動馬達插上電源後它會在地面上不斷跳動,距離其不遠處有一隻裝滿水的陶瓷碗也隨之躍動,水不斷從碗裡劇烈地蹦灑出來。該店鋪客服人員介紹說,「振動電機」的功率從50瓦到130瓦不等,重量在三公斤左右,如同普通座機電話般大小,需要用膨脹螺絲固定在房頂上。「主要是利用振動電機發出的噪音幹擾對方,噪音就像是裝修時衝擊鑽在打孔。」該客服人員說,裝的時候最好是安裝在對方的床底下,然後晚上開通宵。該客服人員還表示,用來振樓下的與振樓上的效果是有區別的,「振樓下的要安裝在地板上,當然自己也會吵到一點,沒有振樓上的效果好」。
「反幹擾」合法嗎?
有網友提出疑問:振動馬達明明是工業設備,什麼時候轉為民用了?同時,不少電商也在做產品說明時溫馨提示:「當振動馬達達到一定效果後,掌柜提倡以和為貴,協商處理噪音,不應該得理不饒人,進行瘋狂報復。」那麼,靠使用振動馬達這樣的反幹擾「神器」還擊他人擾民,究竟合不合法?
對此,北京眾信達律師事務所劉律師表示,鄰居間使用振動馬達等電機設備,以暴制暴、以牙還牙,實際上已構成了侵權行為。劉律師說:「以暴制暴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這種行為已經可以視為侵害鄰居的相鄰權了。相鄰的業主之間有義務不影響周圍鄰居的正常生活,裝修的情況可能比較例外,因為只是暫時的」。劉律師介紹,樓上樓下鄰裡之間對噪音大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吵,有些人覺得還好,這就要看個人的隱忍程度和具體取證了。」劉律師建議,如果公民認為噪音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或者超過一定標準,可以在充分取證後提起訴訟。
劉律師在肯定相鄰權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安居權。「安居權不僅享有安全、居住的權利,還包括保持安逸、安靜的權利。」劉律師告訴記者,振動馬達產生的噪音,肯定不僅影響樓上樓下和自己家,周圍好多鄰居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利用這種所謂的「反幹擾」器具帶來不良的噪音,造成其他業主生活上的障礙,那麼,其他業主有權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同時,如果因此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後果,比如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醫療問題,當事業主在取證後也可要求其賠償相應損失。
劉律師提醒,使用「反幹擾」器具的行為實不可取,鄰裡間的問題還是儘量找物業和社區溝通解決比較好。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敦親睦鄰,再厲害的「神器」,還是不要用來對付自己的鄰居為好。他建議,鄰裡之間自行妥善解決噪音擾民問題,應正確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將拖鞋更換成軟底拖鞋、減輕走路聲音,在走廊張貼溫馨提示字條等等。
投訴無果 到底該找誰
而今年37歲的餘先生,與「以暴制暴」的姜先生不同,他選擇用投訴的方式來解決噪音擾民問題。但讓餘先生萬萬沒想到的是,一起簡單的噪音投訴,他花了近一天時間,輾轉求助了多個部門,最終也沒能搞清楚噪音投訴該找誰。
餘先生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早上不到6點,附近工地上的各種機器就開動了,聲音很響,根本沒法睡覺。」餘先生幾乎一年到頭上夜班,入睡不久就被噪音吵醒自然很惱火。本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沒想到最近社區北邊的幾棟居民樓也已經被徵用了,這幾天正在拆房子,那種聲響更是讓人無法忍受」 。被噪音嚴重幹擾後,餘先生仔細察看並確認了噪音的製造現場,於是直接撥打了110進行投訴。110工作人員告訴餘先生,很多噪音的確由公安部門負責監督管理,但《北京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有明確規定,公安部門負責監管的範圍是:人為活動所產生的除工業噪聲、建築施工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之外的幹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餘先生投訴的問題,顯然不在其受理範圍之內。
隨後,餘先生又找到轄區的城管部門。「我們對建築工地的噪聲監管的確有,但只針對違規的夜間施工。」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裡所說的「違規」是指夜間10點至次日凌晨6點間的施工。「這個時間段的施工,必須得到環保部門的審批許可,否則就是違規的。」該負責人告訴餘先生,如果是在其餘時間段施工,他們沒法管理。那麼環保部門又是怎麼說的呢?餘先生撥通了環保局監督電話12369,工作人員解釋稱:在建工地的噪音監管的確歸屬環保部門,但投訴人反映的問題是「拆房子」而不是「建房子」,所以他們不能管,只能去諮詢住建局。隨後,餘先生也從住建局和國土局了解到,如果拆房所在地塊屬於國有土地,那麼噪聲應當歸屬住建部門管,如果是集體土地則歸屬國土部門管。於是,噪音擾民問題就這樣和土地性質掛上了鉤。
但這實在令餘先生百思不得其解。餘先生告訴記者,他之所以選擇通過「噪音投訴」的方式維權,不為出氣,只想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噪音擾民到底誰來管。
權限不明晰 宣傳不到位
在一則關於「被噪音幹擾了生活,你該找誰?」的網帖中,幾乎所有網友都表示,對於噪音擾民問題不知該向什麼部門反映,「貌似很多部門都在管,但又不知道到底是哪個部門管」。因此,很多網友表示常常感到「投訴無門」。
據了解,按照我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環境噪音分為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建築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四類。這四種不同的噪音汙染分別由不同的部門進行防治管理,具體的分工是:環保局負責工業噪音汙染的防治,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負責社會生活噪聲和建築施工噪聲的防治,交警部門則負責交通噪聲的防治。雖然各個部門之間有明晰的權限規定,但由於宣傳不足,大多數公民對此劃分並不夠了解。加之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一些基層部門又並未完全按照權限劃分進行執法,更容易讓公民對於各部門的權限產生誤解。
環保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在上述四類噪音汙染中,尤其是社會生活噪聲和建築施工噪聲關乎民生,所以百姓投訴也最多。在市民傳統印象裡,認為只要是噪音就該由環保局管,因此也導致了大部分人在遇到噪音擾民問題時就往環保局投訴。「一般來說,我們會將這兩類噪音擾民的投訴轉給投訴人所在轄區的城管執法局,但有時因市民不理解,不斷地向我們投訴,我們也會去現場查看。」該負責人表示,環保局或許是出於好意,但客觀上卻造成了執法權限的混淆,也加深了市民的誤解。有些市民會覺得:「這一次投訴,環保局來了人,下一次投訴,他們又說不是他們管,不來了。」
如何正確對付「噪音擾民」?
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規定,居民、文教區的噪音,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應低於40分貝;一般商業與居民混合區則白天不能超過55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5分貝;交通幹線道路兩側,白天噪音不能超過70分貝,夜間則不能超過55分貝。同時,根據噪音的產生源不同,負責監管治理的部門也不同。那麼,噪音擾民了該擔何責?據《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規定,噪聲汙染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製造噪音幹擾他人正常生活,經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如果被噪音幹擾了,你知道哪些噪音可以投訴、投訴途徑又有哪些呢?
第一,作業單位在夜間10點--次日早上6點施工的,應當取得環保部門出具的《夜間施工許可證》,同時施工單位應當提前三日向附近居民公告。第二,因特殊地質條件限制確需使用的高噪聲設備,不得在法定節假日、星期六、星期日全天以及星期一至星期五的12時至14時、20時至次日8時作業。第三,每日12時至14時、20時至次日8時,禁止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有居民住宅的建築物內進行產生噪音的裝修;第四,搶修搶險作業不受上述限制。
如遇違反以上規定的噪音擾民情況,可以撥打相關部門熱線電話進行噪音投訴。工業噪聲:12369;夜間工地施工:96310;社會生活噪聲:110。業內人士建議,如果碰到實在難以區分「到底屬於哪一種」的問題時,可以採取折中的方法,撥打110或者12369,工作人員會幫你指明方向。
教你幾招:將噪音扼殺在搖籃中
實踐表明,以下幾個「降噪」的小竅門,可以有效減輕噪音產生的危害,從源頭解決噪音汙染問題,免受其擾。
植物牆:植物對聲波有一定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單株或者稀疏的植物對聲波的反射和吸附很小,當植物形成鬱閉的群落時候,則可有效地反射聲波,猶如一道隔聲障板。陽臺上多種植一些枝葉茂密的綠色植物,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減低噪音。有資料顯示,通過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約10-15分貝的噪音汙染。
隔音窗簾:電影院和高級賓館為了隔音,會使用厚重的隔音窗簾,相對減少噪音汙染。有資料顯示,其隔聲量約為20分貝。
雙層玻璃隔音:雙層玻璃大概有40%左右的隔音效果,中間空氣間層會有減震作用,使傳到內層玻璃的振動減弱,在噪音傳播途徑中能夠有效降低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