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茶有道,茶是飲品,更是中藥!
就其藥性而言,微苦、微寒、微甘,入心、脾、胃、膀胱經,具醒腦提神,清火解毒,消食美容之功。然而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將茶演化成一種飲品,並進一步發展了茶藝、茶道。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又發現許多飲茶的好處,醫家用之以治病,名流雅士品茗以求情趣,養生家飲用以求長壽。
-
展覽|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茶之道,展現日本武將茶人的珍藏
【編者按】在相當於中國宋代的12世紀,禪僧們將在中國學到的新式飲茶法引入日本,這種飲茶法逐漸在禪宗寺院和武士階層等高貴的人群中間流傳開來。198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茶之藝術」展,最早將名家珍藏的茶具作為藝術品展出。
-
春節飲茶,最念你我家鄉的茶味
除了琳琅滿目的特色食品,還有純樸美好的飲茶習俗,年復一年地延續著中國人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那麼各地的春節飲茶習俗是怎麼樣的呢?下面的盤點有沒有你的家鄉茶味? 廣東:嘆茶與吃茶 先來說廣府地區的飲茶文化,粵語俗稱「嘆茶」。
-
朱元璋造就了飲茶方式巨變——從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相較於清宮戲中動輒稱「奴才」的刺耳諂媚聲,清以前士大夫的生活也走入了我們的視野。宋代繼承了唐煎茶之道,點茶道也日漸盛行,茶人將茶餅敲碎,捻成細末。茶盞燙過,放入茶末,再注入沸水調成茶膏,用茶筅擊打,攪動茶湯的同時轉動茶盞,繼而通過觀察和品飲色、香、味品鑑高下。
-
2020年逢人推薦的書,《茶之書》講述茶文化,也在守護我們的心靈
《茶之書》以茶為媒介,向世人講述「茶道」為主的茶文化,雖然遺憾茶文化本是我們的國粹,應有一位中國人來認真向世界著書展示。但是岡倉天心以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寫作技巧,行雲流水間便帶你進入一個靜謐、淡然而又意味深長的環境,即是身旁無茶,也能讓你感受到茶香四溢。
-
吃茶與飲茶
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又能造冷胡突、鱠鱧魚臆、連烝詐草、草皮索餅;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意譯】現在士紳豪族吃的名牌食物,有蕭家餛飩,濾出湯上漂浮的肥油,可以用來泡茶;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餡的點心,做熟了櫻桃色不變;又能造冷糊塗、鱠鱧魚腹部的肉、連蒸詐草、像草葉一樣薄的麵條;將軍曲良翰,能燒烤驢脖子和駝峰肉。
-
藏族人的獨特飲茶風俗,家家必喝,「打」出來的酥油茶
19世紀,英國旅行家威廉· 莫克洛夫特在遊歷到西藏的時候發現,喜馬拉雅區的西藏各階層人飲茶量極大,最令人他感到稱奇的藏族人獨有的酥油茶,在茶中加入了黃油或其它成份,而且西藏各個階層的人都有飲茶的習慣,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
-
「茶中有詩意,詩中有茶味」,明朝如何在茶詩中展現出飲茶文化?
飲茶這項活動雖然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活動,但是顯然相對於只把茶葉當做生活調劑品的普通百姓,飲茶這項活動在文人的生活中更為重要。文人墨客創造出來茶道思想,規定了一系列衝茶泡茶的規範,並且他們在品茶中品味自己的道,人生的道以及自然萬物的道,而在品悟中會得到許多新思想和啟發,因此創作出了許多詠茶詩歌,後世的人也能從這些詩歌中體會到當時的飲茶文化。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尋求茶的自然美,煮茶品飲之道
中國茶道中國茶道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煮茶品飲之道,也就是煮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茶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對此,陸羽《茶經》有明確的說明,「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可以說是對茶道思想內涵的高度概括。
-
《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出版發行
將軍愛茶編著茶書《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出版發行百花文藝網11月20日訊(林光華)由武警部隊原副政委(中將軍銜)隋繩武主編(著)的《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正式出版發行,11月17日在武夷山舉行首發式,成為第11屆海峽兩岸茶博會的一大亮點。
-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代鬥茶之風的普及,使點茶法成為了飲茶的主流方式「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進入宋代,飲茶之風更是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大宋雖說武備鬆弛,致國運衰落,任人可欺,但文學藝術卻十分繁榮,文人的社會地位頗高,他們也成為高雅之事的首倡之人,飲茶迅即成為他們的偏好。
-
讓民法典走入尋常百姓家
小到超市購物、餐館吃飯,大到結婚購房、工作就業,都離不開民法典的周密規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條文依據,找到權利義務之所在。結合生活學,隨時隨地學,日復一日學,才能真正入腦入心,才能實現讓民法典融入生活日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群眾日常生活的參考和指南。三是要結合典型案例深入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一個案例就是一個真實的民法故事。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點茶第一步:炙茶。這一步是針對塗有膏油的陳茶,新茶就可以不必了。「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之後用茶夾夾住在火上烤乾,「然後碎碾」。在古代,陳茶是很常見的,這種陳茶並非品質不好的代表,相反有些人還會覺得經此一步,茶會變得別有味道。
-
從團餅茶到芽茶,閒聊明代的飲茶文化變遷
明代以前的中國,飲茶方式不像如今主流的衝泡飲用方式,而是名之為點茶。宋代點茶,將碾細的茶葉末投到茶碗之中,然後衝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裡攪拌。宋代點茶,使用的是成本很高的團餅茶,這種茶是將茶葉碾碎後揉製成團,成本很高。
-
現場 | 為你講述一段茶故事,「有茶時光·划過指尖的茶故事」展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開幕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美學和茶生活元素,展覽序廳被打造成一個集茶、琴、香、花於一體的大型茶互動沉浸式體驗空間。在這個妙趣橫生、優雅文藝的茶空間裡,大家可以停下腳步,品茶、聽琴、嗅香、賞花,賞味傳統東方式美學,感受慢節奏的有茶生活。
-
在兩宋時期,飲茶是怎麼逐步取代飲酒,成為最流行的休閒方式的?
不過在唐朝之前,人們普遍還是將茶視作一種用來提神消食,解酒清熱的藥草,除了在其產地周邊的百姓有飲茶的風俗外,大多數百姓還沒有飲茶的習慣。後來常建開始鑽研蒸焙茶葉的技術,並發明了"研膏茶",這讓茶葉的風味得到了提升。而之後宰相李德裕對於茶葉的推崇,才終於在百姓之間掀起了一股新的風潮,飲茶文化才逐漸被人們接受。
-
名人都有多愛茶,乾隆因茶知百姓疾苦,陸羽能嘗出水差別
乾隆:因茶而知百姓疾苦相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過西湖茶區。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讚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並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制進貢到宮中。他是一位熱衷於茶事的畫家。他曾畫過大型《茗事圖卷》、《品茶圖》。這位桃花庵主,經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賦詩作畫。畫家在詩中,頗有風趣地寫道,若是有朝一日,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要使山前嶺後都變成茶園,每當早春,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即上茶山去採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親自烹茗品嘗,聞著嫩芽的清香,聽著水沸時發出的松鳴風韻,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
-
值得收藏的七大茶紀錄片,愛茶必看
紀錄片,讓人們清晰知道世界上每一件事、每一寸光、每一個人……都有其真實存在的理由。記錄茶的故事,從茶產區,到品茶人;從人們對茶的期盼,到茶如何療愈心靈,在永不停息的腳步和鏡頭中,傳統和希望,並生。今日,精選了國內外七部最牛茶紀錄片,送給愛茶的你。
-
茶博士章傳政講述茶聖陸羽與《茶經》的故事可回看直播
(紀錄片《茶聖陸羽傳奇》,來自騰訊視頻) 「 少年時代的陸羽 」 可以說是很有個性,也很有志向了。